- +1
太平军对战清军的“四大名阵”
阵法之沿革
在中国古代兵书和历史演义中,记载了诸多阵法的名称,其中部分阵法(如一字长蛇阵、八阵图、鸳鸯阵)可谓家喻户晓。阵法一直是中国古代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在冷兵器时代还是热兵器时代,军队的战术动作、进攻部署和防御配置都是指挥官需要考虑的问题。而在冷兵器时代,由于通信技术较为落后,为了使军队能够统一号令和协调动作,列阵作战是最基本的作战方式。列阵就必须讲究阵法,综合而言,阵法是行军队形、进攻布置、防御配置、战术动作和实施机动等内容的综合体,包括了大到战役行动小到单兵战术的方方面面。
随着军事技术和战争艺术的进步,阵型变化愈发复杂,而且愈发注重灵活性与小型化。春秋时期的车阵,以列队冲锋作为进攻方式,这种车阵一旦交战,只能冲杀一次,难以再次列阵。唐代李靖的六花阵将步骑两万人分为七军,每军2800人,再配以辎重400人,每军有78个由执长短兵器的士兵25人组成的小编队,再加上500弓弩手和400预备兵。而戚继光重创倭寇的鸳鸯阵,则进一步将阵法灵活化与小型化,其每组只有12人,却包含了指挥、远程攻击(狼筅)、中程攻击(长枪)、近程攻击(短刀)、防御(盾牌)和后勤(炊事一人),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同时鸳鸯阵还可以变阵为更小的三才阵等阵法。这些古代阵法的精髓,或多或少影响了太平军的阵法。
太平军的“四大名阵”
太平军的阵法,主要的记录者并不是其本身,而是作为敌人的清军。《清史稿》、《平定粤匪纪略》、《贼情汇纂》等书中都重点记述了太平军的四种阵法,即牵线阵、螃蟹阵、百鸟阵和伏地阵。如《平定粤匪纪略》中记载:
其行阵也,有牵线、螃蟹、百鸟、伏地四名。牵线者,自伪两司马以至伪军帅一线单行也。螃蠏者,三队平列,中以拒敌,左右包抄也。百鸟者,以二十五人为一小队,分百数十起散布如撤星,使我军无处着手也。伏地者,用避枪炮及遇险作疑兵也。冥顽之辈何知兵法?大率师心诡造,用之有效则诧为独得之奇,及我军久与交锋,习其常技,无非一行一伍合以制其行,分以制其伍,则黔驴技尽,篾勿克矣。
诸种文献中,清代张德坚编写的《贼情汇纂》对这四种阵法的记述最为详尽。张德坚原为湖北抚辕巡捕官,其在任时已多与太平军有所接触,后在咸丰四年被引荐给曾国藩,被曾国藩委派主持湘军采编所,整理湘军俘获的太平天国文献,咸丰五年《贼请汇纂》一书编成。此书编纂者本身为太平天国运动亲历者,加上文献本身大多来自于太平天国一方,撇开立场,就阵法的记载而言,其记述具有相当的可靠性。在《贼情汇纂》一书中,作者详细记述太平军的主要四种阵法的形制和变化。
牵线阵
第一种阵法为牵线阵。牵线阵是在太平军行军移动时所使用的阵型,根据《贼情汇纂》的记载,其阵式为:
每两司马执旗一面,后随二十五人,百人则间卒长旗一面,五百人则间旅帅旗一面,二千五百人则间师帅旗一面,一万二千五百人则张军帅旗一面。其军帅、监军、总制乘舆马随行,一军尽一军即续。宽路则分双行,狭路则单行。
《贼情汇纂》中记载的牵线阵图
太平天国军制以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一军共有五师,师帅领二千五百人;一师领五旅,旅帅领五百人;一旅五卒,卒长领一百人;一卒四两,两司马领二十五人。从中可以看出,牵线阵的形制是按照太平天国军制排列的,而这一阵法与军制一样,加强了对太平天国军民的控制。《贼情汇纂》在描述这一阵法时提到,太平军在以牵线阵行军时,对于阵型控制十分严格,军士即使行方便之事也要多人陪同,独自休息甚至会被处以极刑。《贼情汇纂》中自然有其立场问题,对于太平军难免有所贬损,但亦可看出太平军军令之严。而牵线阵严格的行伍控制也无形中增加了队伍的战斗力。数万太平军以单行阵行走时,有二三十里长的队伍,清军斥候往往因此误判太平军数量而延误战机。同时,行军时若有清军来战,亦可通过变阵首尾相救。若不敌清军,则维持阵式疾行,“挽手急趋官军往往追之不上”,而阵型的维持也使得清军有所忌惮,不敢穷追不舍。正是因为牵线阵的诸多优势,使得牵线阵得以“始终不易其制”也。
从阵图与描述看,牵线阵是典型的线型阵,其变阵方式也与传统的“一字长蛇阵”十分类似:在《武经总要》中曾记述了一字长蛇阵的“行列阵”和“方阵”两种变阵方式,其中的“行列阵”与牵线阵的单列变双列基本一致,而两者也都体现了《孙子兵法·九地》中所说的“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的战法,可见,牵线阵是太平军继承了前代一字长蛇阵又对其加以改良的阵法。
螃蟹阵
而太平军最著名的阵法并非牵线阵,而是名字颇有些滑稽的螃蟹阵。螃蟹阵一名蟹螯阵,又名荷包阵,其特点是中路进攻,左右翼包抄。《劫余灰录》载:“官兵出队先火器,次长枪,更次刀牌,后则弓箭;贼无队伍,以冲陷为勇,如墙而进,不然分左右翼合围,贼中谓蟹螯阵是也”。在《苏台糜鹿记》中则记为“荷包阵”:太平军“马队冲锋,是其长技,不过一二十骑,真长毛乘之。马行在前,徒步在后,凡遇官兵民团,则马队立定,步队冲前……或立马插旗,作排阵相持之势,潜以后队悍贼从两傍兜裹向前,名曰‘荷包阵’,闻七子山一带民团即中此计”。在《曾文正公奏稿》卷三《各缘由谨附片奏闻请旨岳州水陆军四获胜仗折咸丰四年闰七月初三日》中记载到:“贼之惯技有所谓螃蟹阵者,常分十余路围绕抄袭”。
《贼情汇纂》中的“螃蟹阵图”
顾名思义,螃蟹阵以其阵型颇似螃蟹而得名,其阵型分为三队,中间一队呈圆形,人数较少,而边上两队以多重线型排开,人数较多形似螃蟹。
螃蟹阵的精髓在于其多变的阵型。当太平军以螃蟹阵列队时,其本意为以中间蟹身抵挡住敌军,而后以蟹脚从两边包抄,具备一定的战术意义。而太平军将此阵法作为会战的主要阵型,还是因其变化多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转变阵型,根据《贼情汇纂》的记载,其主要有以下几种变阵方式:
第一,如果清军以左右两队进攻,则中间的蟹身亦分入左右两队中,成为两队阵型。
《贼情汇纂》中的“螃蟹阵变为两队图”
第二,如果清军以前后两队进攻,则将左右两翼的前锋合成一队,而两翼的后半部分则与中间合成一阵,作为前队的接应。
第三,如果清军左右两队中左队兵力偏多,则太平军左阵队伍亦人数增加,同理,若清军右队兵力多,太平军亦可将右队人数增加。
这些变阵相对而言较为简单,均是将螃蟹阵变为与清军相同的阵型,颇有“以正合”的意思。而从《贼情汇纂》所附的阵图看,太平军在应对多路清军进攻时所变换的四队阵和五队阵则要复杂的多。四队阵由螃蟹型转换为H型,即前方阵型仍为三队,呈H型列阵,而后面则多出一列预备队。这种阵型与曾国藩曾提及的“莲花抄尾阵”十分相似,其战法为一路抵住敌军,两路从侧翼袭击敌军,同时再分出一路绕至敌军后方展开袭击,二者或为一阵多名。这种阵法的威力也为其所认可:“破贼阵法, 平日男训戒极多, 兼画图训诸营官。二月十三日, 男亲画贼之莲花抄尾阵, 寄交璞山……昨日岳州之败,贼并未用抄尾法,交手不过一个时辰,即纷纷奔退。若使贼用抄尾法,则我兵更胆怯矣”。
《贼情汇纂》中的“螃蟹阵变为四队图”
五队阵则呈十字形,一队居中,其余四队分列前后左右。
《贼情汇纂》中的“螃蟹阵分五队图”
此外,还有一种大螃蟹包小螃蟹阵,以小阵诱敌,再以大阵合围,螃蟹阵之战斗力不仅在于变化多端,更在于其指挥得当、阵型严密,《贼情汇纂》记载:
至于损左益右,移后置前,临时指挥,其权则操之贼目。其进退开合之疾徐,惟大旗数人娴习,群贼悉提心在口,视大旗所往而奔赴之,无敢或后。故贼中不演技艺,专练急奔。大旗数人日至所管伪帅处听令,所讲求者皆接仗机宜。一军用此数人便可役使万众,略无参差,振裘挈领,深得以简驭繁之妙。贼目何知,想由熟计苦思不觉暗合于窽要耳。
《贼情汇纂》中的“大螃蟹包小螃蟹阵图”
螃蟹阵名虽不甚雅观,但是其作战能效并不亚于八卦阵、鸳鸯阵等名阵,种种阵型变化,既有分进合击和纵深配置,又有两翼包围和袋形战术,难怪太平军长期使用这一战法。
百鸟阵
百鸟阵则是一种散兵阵型:
百鸟阵,贼中有此名目,然不常用。偶值平川旷野,与我兵战,以二十五人为一小队,分百数十队,散布如撒星,然使我军惊疑不知贼之多寡,每队人数佥同,又不知宜先攻何处,彷徨不进,坐是而失利者有之。
百鸟阵以25人作为基本的战斗单位,25人,即一两司马的单位人数,而太平军也以此作为战斗编排的基础,在《武昌纪事》中亦有“贼每战各营正牌二十五人居前当锋牌”的记录。这一阵法还有“老鸦阵”的别称:《粤匪犯湖南纪略》记载,太平军“最好用分截之法,阵号老鸦。四散漫立,枪炮不能多伤。我兵稍聚,贼旗一动,变为盘蛇,便团团围住矣”。
《贼情汇纂》中的“百鸟阵图”
百鸟阵与宋代雁行阵颇为类似,雁行阵是将部队分为七十余个小阵,再从两翼包围敌军,这一阵法对于方阵有奇效,也与我军的三三制战术有异曲同工之妙:均是将部队分为小阵,一方面可以避免密集伤亡,另一方面则灵活机动战术多变,同时还可以疑惑敌军。
伏地阵
伏地阵则颇有回马枪的意思:
贼中散卒无不知伏地阵者。但遇官军追剿至水穷山阻之地,忽一旗偃,千旗齐偃,瞬息万人数千人皆帖伏于地,寂不闻声。我军急追,突见前面渺无一贼,无不诧异徘徊,疑神疑鬼,贼贴伏约半炊之顷,忽一旗立千旗齐立,万人数千人风涌潮奔,呼声雷吼,转面急趋以扑我。我兵一疑不释,又增一疑,而益以一惊其不转胜为败者鲜矣。此阵用于长沙用于南昌、武昌亦人所共见者。
《贼情汇纂》中的“伏地阵图”
伏地阵与其说是阵法,不如说是一种战术,其实际上融合了回马枪和伏击两种战术。一般而言,引敌进入伏击需要两支部队,一支败逃,另一支则构筑伏击阵地,待敌军进入伏击圈后,则进行攻击。而伏地阵的妙处则在于由一支部队完成了两支部队的工作。摆出伏地阵的部队既是鱼饵,又是鱼钩,这一点往往出清军之意料,刚刚还在溃退的太平军忽然悄无声息,在清军疑惑之际,突然杀出,杀了清军一个措手不及。
太平军的这些阵法,是与其战术思想一脉相承的,以螃蟹阵为例,许瑶光《谈浙》中记载,太平军进攻宁波时:
分两路,一由嵊县上之山路走陈公岭,入奉化,以下绕入宁,一由嵊县之下走塘路,陷上虞、余姚,入慈溪、镇海而上绕入宁……贼不直走宁波而先窜陷四之邻邑属邑,大局包抄,计亦狡矣。即其入嵊也,亦分两路:一由东阳逾白枫岭以犯嵊;一由会稽苦竹溪入孙坳,人言贼用兵如蟹螯,信矣。
可见,螃蟹阵所运用的钳形战术,是与太平军在战略战术上的作战方式相同的。
太平军起于微末,从金田村起义,转战大半个中国,到定都南京,攻破江南大营,其战术上的能力不可谓不高,其所运用的“四大名阵”使得清军也不得不叹服,然而,再好的阵型也需要将领的指挥和士兵的训练,随着太平军的内耗与腐败,纵使太平军的“四大名阵”颇为得力,也难以拯救太平天国覆灭的结局。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