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
  • +1
    29

新华社评罗一笑事件:“猎取善良”透支社会信用必须被叫停

张逸飞/新华网
2016-11-30 19:44
来源:澎湃新闻
舆论场 >
字号

新华网北京11月30日消息,这两天,一名患白血病5岁小女孩父亲的手记刷爆了微信朋友圈。人们纷纷转发并主动为小姑娘捐款,然而社会大爱的温暖剧情却出现反转,女童父亲被揭家底儿丰厚却“卖惨”博同情,配合微信公众号营销。真诚和善良的一次次遭遇“套路”,唯利是图背后透支的是整个社会的信用。在传播边界日益消弭的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呵护善良不被猎取,是全社会面对的新考题。

面对微信朋友圈里的熟人转发,人们往往更加缺乏免疫力。所以一篇千余字的文章能够在收获数十万阅读和点赞的同时,连续几天让多个微信公众号的打赏额达到封顶的5万元。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却遭遇剧情反转:接治女孩的医院证明,需自付的治疗费不过三万余元。而这名在广东有多处房产的父亲,却靠“卖惨”募集了数倍于自付费用的公众捐款。这岂能不让每一个献出爱心的人心寒?

诚然,身患重病的孩子得到了帮助,这个温暖的事实让人们感到欣慰。但如果放任善良被肆意窃取变卖,博名、博利、涨粉儿,让大众一次次经历狼来了式的愚弄,最终恶果便是整个社会的信任被透支。这种社会信任的透支将导致真正需要帮助的孩子在怀疑中失去求生的最后机会。

靠人们的善心牟利其实是一种精神“碰瓷儿”,甚至还带有道德绑架的色彩。在微信朋友圈里,转发赞赏这类募捐的帖子成了“热心人”的入门证,而如果不转发,则会担心是否会被朋友贴上“冷血”的标签。即使有人对募捐故事的真实性心存疑虑,顾及朋友面子,也往往选择沉默。

微信打赏的方式不属于“捐赠”的法律范畴。在互联网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断拉近的今天,信息传播的范围越来越广、速度越来越快,每个人的善良也发挥着前所未有的作用。互联网捐助必须追求更多“程序正义”,因为善心不应该成为营销套路猎取的目标,“猎取善良”透支社会信用必须被叫停。(本文原题为《“猎取善良”透支社会信用必须被叫停》)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29
    收藏
    我要举报
    评论(91)
    发表
    热评论
    死骗子,自己有三套房,却让没钱的人给你有钱人捐款。你说你是不是缺八辈子德了。
    2016-11-30 ∙ 广东
    97
    回复
    举报
      不管采用什么方式,猎取人们的善良必须抨击,社会风气的变坏就是这样的人越来愈多了!
      2016-11-30 ∙ 云南
      53
      回复
      举报
        必须追究责任!
        2016-11-30 ∙ 未知
        37
        回复
        举报
          透支社会信用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得不到帮助
          2016-11-30 ∙ 湖南
          37
          回复
          举报
            应该算诈骗罪吧
            2016-11-30 ∙ 广东
            23
            回复
            举报
              加载中
              • “台独”作妖,引火烧身
              • 解放军今起位台岛周边开展联合演训
              • 4月起,这些新规将施行
              • 创业板指涨逾1%
              • CRO概念股爆发
              • 源自西方的一个节日,在每年4月1日
              • 杜牧的诗《清明》中“路上行人欲断魂”的上一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