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杭台高铁即将开通,一起去“浙东唐诗之路”吗?

2021-12-06 13:4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澎湃新闻记者 钱成熙

11月26日,杭台高铁开始试运行。据报道,12月底,这条北起杭州东站、南至温岭站的高铁就将正式投入使用

它也被称为“浙东唐诗之路”高铁,因为这条铁路不仅连接了杭州和温岭,也结束了新昌、嵊州、天台、玉环不通铁路的历史。它将沿着绍兴北站、绍兴市越城区、上虞区、嵊州市、新昌县和台州市天台县、临海市、椒江区、路桥区设站,而这条路上,有鲁迅故里、天姥山景区、天台山景区、台州府城墙、镜湖……几乎与激发了无数文人墨客灵感的“浙东唐诗之路”几乎完全吻合。

试运行中的杭台高铁穿越浙东山峦 图 视觉中国

浙东唐诗之路有多奇妙?

它是以唐代诗人在浙东运河西段、曹娥江、剡溪沿线的水陆交通行迹为依托,在浙东一湖(镜湖)、两盆(剡中盆地和沃州盆地)、三山(会稽山、四明山、天台山)区域内形成的一个以诗歌为纽带,将丰富多样的单个自然和文化资源串接在一起的独特整体。据统计,共有451位唐代诗人相继到过浙东,占《全唐诗》收载诗人总数的五分之一,留下了1500多首诗歌。

李白写道“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杜甫写下“越女天下白,鉴湖五月凉。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浙东的江河山川、名胜古刹、风土人情屡屡出现在诗人们的笔下,让后来者心生无限向往。

杭台高铁走向

过去,游玩这条线路,如果不选择自驾,就只能乘坐大巴翻山越岭,十分耗时。但通车之后,从11月26日杭台高铁首次试运行情况看,列车从绍兴北站到嵊州北站仅耗时14分钟,到天台山站耗时40分钟,算上杭州东站到绍兴北站的20分钟左右车程,杭州到新昌、嵊州、天台的时空距离均比大巴缩短了三分之二左右。

那么,在这条唐诗之路高铁上,有哪些不容错过的站点呢?

西兴镇

杭台高铁从杭州出发,而西兴镇就坐落于杭州钱塘江南岸,南接白马湖。它古称固陵,正好在越头吴尾。两千五百年前,越国在这里设置驿站固陵驿。越国和吴国交战,越国为了抗击吴国,在西兴老街附近的白马湖、湘湖训练水陆两军。

到了西晋,会稽内史贺循组织开挖萧绍运河,从萧山县城通往绍兴西郭门,不久又向西北延伸到西兴,东端直通曹娥,成为著名的浙东运河。浙东运河从西兴至绍兴,经过宁波流入东海,全长200多公里,沿途山水优美。这里历史上曾吸引无数文人墨客在这里驻足,西陵、固陵、樟亭,白马湖等涉及西兴地名的400多首诗篇之中,不乏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名家之作。

李白在《送友人寻越中山水》中写道,“闻道稽山去,偏宜谢客才。千岩泉洒落,万壑树萦回。东海横秦望,西陵绕越台。湖清霜镜晓,涛白雪山来。八月枚乘笔,三吴张翰杯。此中多逸兴,早晚向天台。”这首诗中提到的西陵绕越台便是西兴。越台是春秋时,越王勾践在这里招贤纳士,抗击吴国所筑。

白居易也到过西兴。长庆二年,也就是公元822年7月,白居易任杭州刺史,他来到西兴后,写下一首《宿樟亭驿》:“夜半樟亭驿,愁人起望乡。月明何所见,潮水白茫茫。”

当时,如要回到中原,需要从西兴渡过钱塘江。但是过钱塘江,要等潮平之后,才能过江。在西兴驿站,茫茫江水唤起了他的怅惘思乡之情。

官河上的古桥

两千多年后的今天,走进古镇,你还能见到静静流淌的官河,也就是浙东运河的起点,小镇便沿河而建,京杭大运河也与它相连,当年的西兴过塘行码头仍然保留,沿西兴老街分布着屋子桥、铁陵关、永兴闸、西兴驿等遗址,以及残存的牌坊、街亭、河埠头等众多文物古迹,清末民国初此处两街一河的格局仍依稀可见。

新昌班竹村

因为谢灵运和李白,天姥山声誉日隆。李白之外,仅唐代就有几百位诗人不吝对天姥山的赞美。据不完全统计,唐代以天姥山为题材的诗歌多达400余篇。

云雾缭绕的天姥山激发了无数诗人的灵感 图 视觉中国

从谢灵运开始,诗歌便与这座山结下不解之缘。其《登临海峤初发彊中作与从弟惠连见羊何共和之》云:“攒念攻别心,旦发清溪阴。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高高入云霓,还期那可寻。傥遇浮丘公,长绝子徽音。”

岁月流转到唐代,李白初出四川即有《秋下荆门》,其云:“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表达了对剡中的仰慕。李白想循着谢灵运的旧径上天姥山,找寻“谢公宿处”,“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在天姥山脚下,一个叫班竹的小山村,它虽然小,却被称为“天姥门户”,要入天姥山,便要从班竹村经过。1500多年前,谢灵运便在此留下了登天姥山的谢公古道。此后,历代诗人纷至沓来,写下众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班竹古村的谢公古道 图 视觉中国

如今的谢公古道仍在村中,长约1000米,宽2米左右,由鹅卵石铺成,饱经沧桑,任继愈先生题写的“天姥山”三个大字立于路边。

从这里出发,便可以登天姥山,登会墅岭,可遥望天姥主峰,远处群山绵延、比肩接踵。而从天姥寺至冷水坑的山路,仍保存驿道的原貌。一路不少古民宅,木门上贴的对联多取材于唐诗,可见这条“唐诗之路”上的不凡之处。

美食亦是新昌一景,在此,你可以尝到海拔400米以上的高山茶园所出产的名茶大佛龙井、特产花生小京生,以及春饼、芋饺、炒年糕这些当地小吃。

嵊州华堂村

华堂古村位于嵊州市东部的金庭镇,东晋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书圣王羲之慕金庭山水之胜,带妻携子来此隐居,六年后谢世,建茔于瀑布山南麓。

到了南宋,他的第二十九世孙又开始居住于此,逐渐形成村落。后来,秦王府教授冯益所撰《明处士西谷王公墓志铭》中说道:“高祖兰室翁,尝筑猊山之阳。极其崇丽,人号华堂。”这就是华堂村得名的由来,已有700多年历史。

风景优美的华堂村 图 视觉中国

华堂村村前有一条平溪,溪上架有一座长约40米,建于清代的5孔石梁桥。直到今天,许多村民仍会在这条流淌的溪水中浣衣洗涤。村中还有一条360多米长的“九曲水圳”,这是500多年前王羲之后裔兴建留下的,水圳宽0.8米,弯弯曲曲,清澈见底,贯穿全村。它从房屋和房屋之间穿过,甚至有的会流过灶台之间,也是古村一景。

在此,明清时期的村落风貌犹存,你还能见到华堂村甚至嵊州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之一王氏宗祠。它始建于明正德七年,距今已有480多年历史,这是一座坐西朝东的建筑,前后共三进,依次为门楼、石桥、孝节殿。据说,“文革”时期,居民为了保护这些古建筑上的木雕,用石灰把木雕刻涂掉,得以完整将木雕保护下来,今天,游人依然能在门楣梁柱之间,见到这些精美的木雕。

华堂村文韵悠长 图 视觉中国

天台山

去浙东寻访唐诗之路,怎能错过天台山呢?李白在天台山高歌“天台邻四明,华顶高百越。门标赤城霞,楼栖沧岛月。”来此寻访高僧的贾岛写下“终有烟霞约,天台作近邻。”杜甫写“方丈浑连水,天台总映云。”寻道的孟浩然更是一股脑在一首诗中囊括了几乎天台山的所有著名景点:“吾友太乙子,餐霞卧赤城。欲寻华顶去,不惮恶溪名。歇马凭云宿,扬帆截海行。高高翠微里,遥见石梁横。”

天台也深知这一点,因此杭台高铁的这一站特别以旅游景点命名为天台山站,入口处正上方排列了九座木红色佛手,以体现“山水神秀、佛宗道源”的天台山文化。

天台山 图 视觉中国

天台山与唐诗的关系源远流长。东晋孙绰《游天台山赋》开了中国山水诗之先河,也使天台山名扬宇内。南朝以降,再到唐朝,山水诗写作蓬勃发展,再加上谢安东山再起、王子猷雪夜访戴、任公子南岩钓鳌、刘阮遇仙、王母天姥、十八高僧、十八名士、司马悔桥等人文逸事,让追慕魏晋风度与名士风流、寻访名山胜迹、谋求仙道佛隐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天台山既是天台宗发源地,又是葛玄传法之处,是佛道名山,又兼山水神秀,能聚集唐朝诗人们的诗兴,也就不足为奇了。

古刹国清寺 图 视觉中国

隋代古刹国清寺便坐落于天台山,隋代高僧智者大师在此创立了天台宗,后来鉴真东渡时也曾朝拜国清寺。以及寒山、拾得、道济和尚,都在这里出家。唐代以后,国清寺屡有兴废,现在的建筑为清代雍正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734年重修。寺中,建于1300年前的隋塔仍高高耸立。

国清寺之外,天台山的自然风光令人沉醉。孟浩然写到的石梁是一道奇观,它是世界上极为罕见的“花岗岩天生桥”,梁长7米,宽不盈尺。瀑布从石梁上方飞泻而下,是著名的“石梁飞瀑”之景。

还有“高百越”的华顶,位于天台山主峰,如今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可以观云海,看日出,赏高山杜鹃,也是天台云雾茶的核心产地。

华顶杜鹃 图 视觉中国

“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在孟浩然等无数游客的心目中,赤城山是天台山的地标。在一片苍翠中,赤城山因其色赤,独树一帜,历来被看作是“台岳南门”和天台山的标志。山间洞穴密布、树木葱郁。山顶有梁妃塔,四面七级,与国清寺隋塔遥相呼应。

从天台城区遥望赤城山 图 视觉中国

这里还有琼台、济公故居……而为庆祝高铁开通,天台山景区也推出了优惠政策——自高铁开通之日至2022年1月31日,旅客凭抵达站为天台山站的高铁车票,可半价游览天台山所有景区。

国清寺隋塔 图 视觉中国

临海古城

“南郭望归处,郡楼高卷帘。平桥低皂盖,曲岸转彤襜。”这是唐代诗人许浑在台州泛舟登岸时写下的诗句,诗句中的“南郭”指的就是位于临海市的台州府城西南濒临江岸的城郭。

桃渚就在如今的浙江临海。它是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深厚文化底蕴,文化遗产内容丰富,尤其是历史城区内仍保留有大量的传统民居,素有“小邹鲁”的美誉。

临海古城 图 视觉中国

紫阳街 桃渚古城

临海最有名的古建筑,当属台州府城墙。它始建于东晋,扩建于隋唐,至今已有近1700年历史,全长6000米,是临海城市的标志,也是古城风云历史的缩影。台州府城墙选址考究,设计精巧,包含了墙体、城门、城楼、瓮城、护城河、敌台、垛口等多个要素,分基本与核心两大主体防御单元,不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更是具备创新、缜密的城防系统。

临海一带因背靠高峻险峰、面向滔滔灵江,向来是浙江东部极为重要的防御屏障,乃兵家必争之地,但也常受洪水的侵害。历史上的台州府城墙曾遭受过多次拆毁、重建与修缮,直到元时才因其利于防御水患得以重用,到了明时,随着抗倭名将戚继光的到来,临海一带的古城墙才最终成型,逐渐发挥其军事防御与防洪的双重效用。

台州府城墙

我们今天所见的台州府城墙现存仍有5000余米,是国内保存较为完好的明代古城墙,它以卓越的技术和形式革新推动了中国城防建筑防洪和军事功能的完善,是一座户外博物馆。

这里还有桃渚古城,它是浙江东南沿海为抗倭而设的卫所,因戚继光在此大败倭寇而闻名。如今,桃渚城是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明朝抗倭卫所城池,成为研究明代卫所制度与沿海抗倭防御体系的重要城防实物例证,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古城城墙仍在,瓮城完好,环城有12座敌台。城北后所山上,明代摩崖石刻“眺远”“镇海”与烽火台、点将台等依然伫立。

桃渚古城

城内的明代军事古城的格局至今留存,民居古建鳞次栉比,清代这里曾十分繁华,至今保存完整的四合院古民居有13座之多。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