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建筑可阅读|走进藏在医院里的老房子,感受科学与人文之美
华山医院红会老楼。
建筑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载体,它承载着特定的时代、文化、社会的价值取向,以千姿百态的建筑美学呈现给世人,医院建筑亦然,医院“老房子”既有建筑之美、又反映着社会进程不同阶段的生命之美、人文之美。12月4日,上海市静安区文化和旅游局、静安区图书馆携手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众说周知(第二季)”第三期走进医院老房子,通过分享访谈、行走阅读、建筑探访等形式与读者们共赴一场人文主题沙龙,一同来解读医院老房子的建筑美学、历史印记以及未来价值。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陆琳、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的王珏、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唐弘三位“老房子推荐人”,分别作为各自医院代表而推荐了曾经迎接了无数新生命降临的产科楼、上海首家妇孺医院里的“红房子”老楼、华山医院红会老楼。他们图文并茂地讲述了上海医院老房子的前世今生,分享了老房子里的生命故事。
通过他们的讲述,大家了解到一栋建筑的诞生离不开当时的历史背景,更离不开创始人的初心理念。百年前的上海缺乏医院,有无数贫穷又生病的人无法得到专业治疗;与此同时,医院也需要先进的技术与人才,才能更好地治病救人。在这样的背景下,这些医院诞生了,而且自建筑落成之日起,它们挽救了无数生命,真正将医学的博爱精神发扬光大,形成了专属印记刻在人们心里,即使百年过去了,这些承载着生命价值的历史建筑依然熠熠生辉,是当下不可磨灭的存在。
直播镜头跟随着嘉宾们走出会场,来到了华山花园,涓涓池水蜿蜒曲折,假山高低参差,错落有致,石桥临流倒影。苏家春向大家介绍了花园的历史变革。与花园相邻的就是红会老楼,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院办副主任唐弘带领大家一起探访这幢有着百年历史的老楼。这是一幢古典主义风格、三层砖木结构、坐北朝南的外廊式建筑。红色的砖墙坚固而沉默,正中央的“红十字”熠熠生辉。2004年,华山医院对老楼进行了保护性的修缮,在原貌的基础上对其修旧如旧,使红会老楼在厚重中多了份精致。走进红会老楼,一楼的长廊上悬挂着华山医院历任院长的油画肖像,每一幅肖像都记录这一段历史,曾经的故人与流走的时光在此交会。
华山医院红会老楼的长廊上悬挂着历任院长的肖像。
“嘉宾访谈”环节中,上海日报城市和建筑历史专栏作家乔争月、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华霞虹、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高晞、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工会常务副主席苏家春、静安区文化旅游局二级调研员张众等专家学者,分别从建筑、历史、传播、文化等多个维度,探讨了医院老房子的美学,科技,人文与社会价值并且共同展望了医院老房子的美好未来。
上海有各种各样类型的历史建筑,比如银行、酒店、花园洋房等,那么与其他类型的建筑相比,医院建筑特色在哪里呢?
建筑可阅读对谈现场。
华霞虹提到了三点:“第一,在上海,医院建筑遗产是非常丰富的,所有的这些医院建筑里面,现在已经被列入保护名录的有26个项目,这是我们建筑界很大的保障。第二,医院建筑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公共建筑类型,因而它在建筑的设计上是非常讲究的,所以它也是上海近代建筑遗产里面质量很高的一类建筑遗产。虽然它们的建筑风格非常的不一样,但是它们往往是由重要的建筑师设计的,它的建筑形式,包括它的空间、装饰都是非常精美的。另一方面,因为医院建筑往往有最现代的医疗设备和技术,而公共医疗实际上就是现代生活化的非常重要的象征,所以无论它们的外表是古典建筑风格还是现代风格,它们都能够体现上海的现代城市文明。第三,虽然看上去医院是一个很开放的空间,但是事实上医院有很多地方是不开放的,这些老房子不被大众所知道。通过医院建筑的开放,尤其是很多老房子它也是医院原始所在地,可以让市民更好地了解我们不仅是建筑文化,而且是医院的科学精神发展,这点对塑造市民文化是特别重要的方面。”
每座医院都有着自己的个性,高晞分享道:“我们今天分享的每一所医院都有百年历史,都是有背景的,而且是有慈善的特征的,这其实就是它们的个性。而且这个性从它诞生起到现在一直是保持不变的,哪怕它的管理者变化了,时代变化了,但是它的基因是不变的,它的血液是不变的。那么我们看一所医院,建筑不能离开人,除了建筑师以外也不能离开它的建筑者,每一个建筑都包含着创始人的价值观和他的理想,他的理想很重要。此外,对一个城市来说,如果这个城市的医院很多,那么除了代表现代医学进步以外,还体现了这个城市的文明特征,也就是人道主义精神和慈善关怀。通过‘读建筑’,不仅是看建筑本身,更是在读建筑里面的故事和人,了解其背后代表的价值观和人文精神。”
苏家春则提到,一家好医院会上各种各样的榜单,但除此之外,它的医院文化和人文精神也很重要。“通过挖掘这些有百年以上年龄的医院老房子的建筑和人文美,我们希望唤起有历史的医院能够保护和传承好这些老房子,用它们的人文价值赢得社会和大众的认同和敬仰,从而使它们真正成为医院文化载体,体现医院的一种软实力。我觉得医院的老房子其实不仅是医院健康使命的医疗标识,还是整个社会文明进步的公共建筑标识,更是城市时代精神的一种人文温度的标识。”苏家春说。
上海首家妇孺医院里的“红房子”老楼。
上海的“建筑可阅读”工作已经开展了5年了,从1.0版本扫一扫二维码到2.0版本让市民走进去,再到现在3.0版本有了直播等更多新媒体手段,如今医院建筑也加入到这样的形式中来。
张众说,在生活中普通市民来医院也不是一个很特别的事情,但是能够在医院里体验建筑之美是很难想象的。张众自己也在华山医院来看过病,也曾陪父亲去瑞金医院看过病,但大多数是为了看病而看病,从未想过在医院里面有精彩的建筑故事。“通过今天的分享活动,更多人知道了藏在医院建筑背后的历史故事与人文精神。从某种意义上,医学界给我们整个上海的‘建筑可阅读’开创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先河。之后再策划这样的活动时,我们可以把各方面力量都整合起来,为社会提供真正高品质的文化资源。”
对谈最后,就“未来如何更好的把医院里的老建筑再利用好”问题,每位嘉宾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华霞虹希望有更多医院能够开放出来,让专业的学者跟着医学一起共同研究,比如改善空间问题等;高晞期望开一门课专门讲授上海医院建筑,并以实地探访的形式读出医院建筑的文化特征和历史含义;张众则期待以后政府与医院有更多跨界合作,早日把上海建筑可阅读线路打造出来;苏家春希望更多医院能够把这些代表医院初心的老房子背后的人文厚度、温度以及社会责任,更好地呈现给我们的社会和大众。
深藏在各大医院里的老建筑就像一面面镜子,通过阅读走进它们,既能阅读到上海医学发展的历史脉络,还能了解这些医院在新时代的成长进步。如果可以看到无限深远的历史,就能看到无限高远的未来,这或许就是一栋老建筑对我们最长情的告白。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