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多伦共生|在多伦路,大众参与的“在地叙事学”如何展开?

李梓新
2021-12-05 17:58
来源:澎湃新闻
城市漫步 >
字号

多伦路的两头都和四川北路相连,它自己在中间也拐了一个弯。于是它和四川北路便成了一个循环,而20多年来,多伦路也在自身的叙事循环中没有走出来。

在多伦路和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一起策划“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多伦路·共生志》展览和工作坊时,我们想让和多伦路有关联的人们来构建他们自己的多伦路叙事。

“在地叙事学”是三明治近几年在进行的“555街区”实践中发展的一种操作理念。所谓“555街区”是指以武康路、乌鲁木齐中路、五原路三条马路的周边区域,以它们的名字发音首字母谐音而来。三明治自2014年在五原路开始进行街区观察和记录,2017年出版了《我们与我们的城市》一书,记录了五原路一带逐渐自发形成的社区形态。2021年初,“555 project”开始成为一个研究上海街区的多元形式叙事项目。

“在地叙事学”最大的特点,是发动在地的各方人士自下而上参与。这看起来似乎并不新鲜,但事实上它首先触碰到的是“叙事”这个行为的核心问题。

从多伦现代美术馆展览房间天花板上的镜子中看工作坊参与者们集体讨论。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叙事的主体

传统的城市报道,在地叙事,一直掌握在专业人士的手中。

无论是媒体还是学者,他们的视角提供了专业性,但也因为这种专业性锁定了人们对城市街区的想象范围和普遍认知。而媒体和学术的关注点,其实是经过高度选择化的结果,也有其主题上的需求。

如何让“在地叙事”也成为一种更加流动的艺术形式,大众和专业人士均可参与并相互启发?

三明治对大众创造艺术的信任感来自其十年来的“众包”写作实验。尽管专业写作者的地位一直在场,但大众的多元化背景和经历提供了不可代替的多样性和独特性。而在“在地叙事”这个专门的场景中,居民以及与本地联结较深的流动人口理应成为叙事的主体——在过往的媒体和艺术创作当中,他们往往只是客体,是被凝视而且可以被塑造的对象。

所以这次,我们无论在做“虹口记忆”还是“多伦街巷”的工作坊中,第一步是将“记忆”和“叙事”的主导权交还给和虹口以及多伦路有千丝万缕关系的参与者。他们像积满故事的容器,只需要找到一个方法拧开盖子,故事和生活碎片就会倾注而出。

大众的参与可以构成一种“集体景观”,甚至大量的故事碎片可以重新拼贴、组合、映射,形成蒙太奇或者冲突、互文等等效果。这也是一种来源于真实的艺术创作。

这一次“多伦路·共生志”一共由四场工作坊组成,其中一场线上,三场线下。

线上是“虹口记忆”。我们鼓励参与者抛弃掉刻板的“标签式”记忆,而是专注于让他们描述记忆中的形状、颜色、气味、声响、话语……甚至体现生活中矛盾、反差、纠结等等细节。

他们这样写下自己记忆中的虹口:“四川北路、甜爱路、山阴路,像三个性格迥异的同班同学……”

“有天刚下完雨,路过这片平地看到有五张椅子凳子摆在那,没有看到人。五张椅子好像在聚会一起聊天似的。它们五个样式各异,有个凳腿还歪掉的。等下次我再路过这里的时候,它们解散了,不知踪影。”

“在东横浜路多伦路转角看到一个阳台的晾晒网,在外墙上的投影很像五线谱和音符,光和影的配合很奇妙。”

这些记忆和观察,是大量的日常积累流淌出来的书写。

多伦路的共生生态

多伦路文化名人街的一期改造工程于1999年10月竣工,到今天也有20来年了。原本这里是四川北路农贸市场,名人故居被菜市的叫卖声所掩盖,生活气息充满活力而杂乱。改造以后,这条550米长,呈L型的小马路一直在寻找新的活力。

文化名人街两边隐藏着一些传统老小区,像双庆里、永安里、丰乐小区等,通往四川北路的一些房子正在等待拆迁。这些老小区的生活气息被修葺完好的路面和名人故居所掩盖了。在今天的多伦路文化名人街上寻找生活气息,需要多一些发现的眼光。

传统的在地记叙,往往脱离不开主街、主流标签,只能在前人已经无数次书写过的景点上连篇累牍,而往往忽略了整个区域的“生态系统”。当我们做“多伦路·共生志”这个项目的时候,自然就想关注整个街区各种各样的人和事物,他们各自独立的生活状态如何,他们之间的关联又是如何。

当你研究一个“生态系统”的时候,最重要的方法是“平等对待”,在这里,并不是主流的事物就一定要收获最多的关注。而当你把握系统里某一个微小对象的细节时,你也能获得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理解。

在传统的练习里面,人们还是容易被眼前巨大的事物所困住。很多人到多伦路,也只会关注主街,而对多伦路处在一个什么样的街区环境和地理位置,对它和周边生活区域的关联一无所知。这也是一种传统的“点对点”式的旅游思路,而不是真正的在地沉浸。

所以,第三场工作坊“多伦街巷故事捕捉者计划”,让参与者自己选择在周边“闲逛”,用发现的眼光记录有故事性的细节。他们可以选择小资一些的山阴路、甜爱路,也可以选择传统的商业街四川北路,更可以去向保留很多上海本原生活气息的长春路、长春支路。

有一位住在“555区域”的女生这样记叙她在长春路看到的物价:

“皮鞋80块一双,讲价后也许可以卖78块,久光百货50块的小乌龟,在这里只要8块;街边的店铺里,大闸蟹25块一只,玫瑰5块一只,上海青3块钱一大包。

我望着菜店里的人们,有附近的居民,有戴着建筑工地头盔的工人,还有一个戴着盒马生鲜蓝色头盔的人,正伸出右手抓了一叠香干放进袋子里。这个说深不深,说浅不浅的蓝色头盔我很熟悉,在以前的许多个日子里,我以为用盒马买菜,做饭,就是一种修行式的经济生活。

盒马小哥说,自己从来不在盒马买菜,盒马的东西好,但是送得慢。我想,他还是宁愿自己在菜店里,像这样自己抓菜,抓面条,抓香干,一点一点,抓着对生活的控制权。

我花了45块,买到一块石英芯手表,配黑色的皮质表带,另打了两个配合我手腕的孔,上面恰好还印着Rolex,还有一本旧货摊的鲁迅杂文集,5块。

在长春路狭长的巷子,路边丢着一只叠起来的鸡蛋壳,走进去贴着一张我从来没有见过的,寻鼠启示,‘白色大宠物鼠10.21号跑丢背面上有浅灰找到悬赏20元请大家帮忙留意谢谢大家’。白色大宠物鼠,不知道到底有多大,但是悬赏20元,现在我要对这位丢了老鼠的人感慨:好多钱!”

对于长期生活在“555”区域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新世界。一周之后,这个女生就和男朋友搬到了鲁迅公园旁边,找到了心仪的房子居住。

“这里有十元三罐的啤酒和八元一盒的蓝莓。”她这样描述她在虹口的新生活。

多元拼贴的空间

最后一场工作坊,参与者通过上街闲逛,自由采集了更多的图文,加上前几次工作坊中由大众创作出来的作品,大家进行了一次自由的拼贴。

多伦现代美术馆的展览房间天花板上有一面镜子,反射着地面。在地面做任何的展示,都会形成一种映射,像我们对生活不同的观察角度。

而当我们把四周以来在多伦路周边所采集到的图像、话语和故事碎片由工作坊的参与者自由拼贴起来之后,这些碎片有了新的关联,构成了一个全新的叙事。甚至还有初中生孩子饶有兴味地参与了这场拼贴。

拼贴作品,红色背景的为初中生作品

在这个叙事空间里,每一个碎片都是真的,但它们构造起来的故事,却好像不那么真实。

这就是前文所说的“生活的蒙太奇”。

当下,非虚构写作的定义仍然未完全清晰界定。很多人对其客观性存疑。我是持开放观点的一方,非虚构叙事本身是个体的一种主体权利,只要TA没有虚构的动机和加工,他力图接近客观所进行的描述、采集和记录,都可以被视为非虚构。在TA的世界里,这就是真实的。我们可以带着批判和保留来看待这种“真实”,但不妨碍我们通过其去理解这个世界。

而很多很多的“真实”叠加起来,看起来会觉得不那么真实,它们可能互相冲突,各说各话,微妙勾连,但这可能是更真实的世界。

这可以说是非虚构叙事的一种新探索。

“在地叙事学”可以采用的方式还有很多,从建筑、数据、行走、绘画、摄影……等等,很多不同的形式可以在“当地”这个容器里共冶一炉。它们之间的化学作用更加让人充满期待。

就像那个因为参加工作坊而搬到鲁迅公园旁边的女孩一样,很多人看了“555 project”报道会重新思考他们和上海这个城市的生活方式。有一个参与了写作的女生就从九亭搬到了巨鹿路。有一些朋友看到年轻人和九旬老爷爷老奶奶同住一个屋檐下的故事觉得很酷,也想进行这样的生活实验。

一些社区的公共议题也在叙事中得到了讨论。我们还做了一个在安福路周边40元以下可以吃什么的地图,让更多人反思士绅化,反思街区消费变得更贵之后的原动力是什么。接下来,街区的垃圾清运和卫生问题,也是我们关注的主题。我们组织了五原路和长乐路两场故事会,很多并不住在这里的朋友,在故事会上拥有了一种神奇的“社区感”,这是上海“555区域”所特有的氛围,当人们开始珍惜一个地方,不管他们是不是住在这里,他们都能找到归属感和建设它的愿望。

这也是“在地叙事学”更想激发的城市共创。

(作者李梓新系三明治文化中心创始人)

    责任编辑:董怿翎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