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这出戏在爱丁堡深受好评,看它如何与中国观众小野洋子式互动
还在进行中的2016“上海当代戏剧节”中,吉米·伍德的互动喜剧《不!》刚刚完成了上海的几场演出。《不!》曾在2015年的“爱丁堡戏剧节”首演时好评声一片。
吉米·伍德的互动喜剧《不!》海报吉米·伍德在《不!》中以洋子的方式对洋子的经典作品进行了重现。什么是“洋子的方式”呢?洋子曾经出版过两本类似于“艺术行为指南”的书籍,分别叫《葡萄柚》(Grapefruit)和《想像你是一颗飞翔的种子》(Acorn),这两本书的中文译本于去年先后与中国读者见面了。书中文字很少,提倡“用俳句的方式来书写艺术指令”。
小野洋子是“激浪派”行为艺术家和约翰·列侬遗孀,和西方媒体尖锐的嘲讽不同的是,《不!》通过对小野洋子和列侬的一系列音乐、影像、声音装置旧作的拼贴与戏仿,来表达对二位艺术家的认同。剧名《不!》的英文原名“O No”就是和小野洋子英文译名Yoko Ono里的Ono谐音双关,既暗示了致敬洋子的创作目的,也隐含了赞叹之意。
小野洋子长期被诟病的,除了她一系列行为艺术有借列侬炒作的嫌疑之外,与她名声不成正比的,还有其作品操作的简易性。
比如1969年3月,正处于新婚蜜月期的列侬和洋子放弃了环球旅行的计划,在阿姆斯特丹的希尔顿饭店702号房举行了为期一周的“床上和平运动”(原名为Bed-In for Peace,现在有时简称Bed Peace),这场以宣传反战为目的的行为艺术后来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又进行了一次。
“床上和平运动”进行的这一周中,每天的早上九点至晚上九点,他们会邀请各大知名媒体来到酒店房间进行拍摄和采访,而他们二人什么都不做,躺在软绵绵的卧榻上接受媒体的提问,美其名曰“要像卖香皂一样地宣传反战理念”,直至反战理念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这场著名的“反战行为艺术”后来被拍成了纪录片,大家也可以从片中看到,面对媒体的尖锐逼问,二人险些招架不住。
洋子的行为艺术作品“切片”洋子的另一著名行为艺术作品“切片”(Cut Piece)也遭遇过这样毁誉参半的调侃。在这个作品里,洋子坐在台上,请观众逐一上台,从她的衣服上裁剪下一块碎片带回家收藏,这个作品后来也被刻薄地称作“脱衣舞表演”(Striptease Show)。
洋子倡导爱、和平、微笑、感动、温暖足足半个世纪有余,吉米·伍德抓住了洋子所要传达的理念。在《不!》还没开演前,就和观众玩起了热身互动。他拿着一个巨大的暖黄色气球,要求观众“将它想像成一个太阳,感受它的温暖,然后传递给别人”,和洋子的“俳句式指南”有异曲同工之妙。气球成了连接观众情感的工具,有一些天性解放的儿童观众和外籍观众在演员的引导下放开来玩,观众席顿时成了一个游乐场。
这个戏的互动程度很高,几乎戏里的每个环节都必须由演员和观众来共同完成,所以这个戏最终长成什么样子,观众占了一半的主导因素,而吉米·伍德在舞台上对“切片”和“床上和平运动”的戏仿,也需要观众的共同配合来完成。
笔者观看的场次,观众倒是非常主动热情,在“切片”环节纷纷主动上台,裁剪的方式和部位也花样百出——领子剪完了剪胸部,胸部剪完了剪背部,还有观众企图去剪演员的胡子,但被演员拒绝了。
这个环节最后终止于一位别出心裁的观众——这位观众剪裁的不是演员的衣服,而是自己的衣服,他剪下了衬衫的下摆用以修补演员褴褛的衣衫,最终他的善意换得演员感恩的拥抱,观众也回报以热烈的掌声。
“切片”被小野洋子表演了近半个世纪,可是长久以来,大家都只关注“裁剪”这个动作,而忘了洋子让观众剪去自己衣服的真正意图,她是要让观众把这个切片带回去收藏,以达到交换情感的目的。
“连接”(connect)和“触动”(touch)在洋子的采访中和吉米·伍德的表演中被屡次提到,因此他在表演的过程中屡次制造观众牵手、对视的机会,希望观众们能通过这种交流情感的方式而得到感动。
洋子和列侬的床上和平运动而“床上和平运动”(Bed Peace)在吉米·伍德的改造下成了“帐篷和平运动”(Bag Peace),演员希望在这个环节中,能有观众和他在一个布袋帐篷里从精神上到肉体上开诚布公地交换秘密,这个过程中两人得在帐篷里脱得一丝不挂再重新穿上衣服,可如此露骨的提议,居然还有观众主动请缨上台。这位主动请缨的年轻男观众袒露自己是同性恋,前一段感情当了备胎六个月,对于他的勇敢袒露,观众席再次爆发了惊叹与喝彩声一片。
我们也可以趁此机会,从观众的反应中读出中西文化的差异。这部戏如果是在一个西方国家演出,恐怕这位同性恋少年会带着爱侣上台公开接受大家的祝福,不会有谁觉得他“出格”或者“勇气可嘉”,大家只会平常对待;可换作是十年前或者更早之前的中国舞台,这样的场景怕是只会换得阵阵窃笑。由此可见,如今观众的群体在更新,观念也变得更加包容,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
而全戏的最高潮则是最后一个环节。演员随机挑选了若干位观众,发给他们各种乐器或拟声器,一位观众则指挥他们合奏出列侬的成名曲《Imagine》。节奏、音高、曲调完全交给现场观众,这是一个完全由观众自发创作的版本。这首歌创作于列侬意气风发之时,如今每当列侬的歌迷们在中央公园西路自发组织悼念他的活动,唱的也是这首歌。
可以说,《不!》充满着对艺术作品和现实生活的关照,充满着理想主义的色彩。当艺术圈的权威和喉舌们选择用批判的态度对待小野洋子,吉米·伍德用赏析和解构的方式,以寡敌众地对抗着他们的批判,并且力所能及地让现场的观众,用行动来对小野洋子的哲学身体力行地实践。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