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建设一座儿童友好城市,要从哪里开始
随着二胎时代到来,如何建一座让儿童能自由探索、获得更多发展机会的城市,日益成为各界关注的议题。同时,这也被纳入当下广泛讨论与推进的“智慧城市”的框架中,不同领域的实践者和研究者,也正在思考如何让“智慧城市”更好地服务于儿童。
2016年11月20日,正值联合国发起的“国际儿童日”,在一次名为“小小探索家:我的智慧城市”的讨论会上,来自中国和瑞典的不同专业背景的专家,针对“儿童友好城市”进行了一番分享与讨论。
此次活动由同济大学和中国儿童中心主办。中国儿童中心隶属于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是国家级的儿童教育和儿童应用的研究机构。
儿童的权利与责任:中外差异
瑞典城市规划中的儿童参与和体验,图片来自荆晶儿童究竟如何参与塑造一座城市?瑞典性别平等及儿童和老人事务大臣奥萨•雷涅尔(Åsa Regnér)女士在致辞中谈到,在以往实践中,一般需要通过高层的政治渠道,来推进妇女和儿童的权利,瑞典政府正致力于把《儿童权利公约》的具体条文纳入各方面的法律中。让孩子们参与到城市规划与设计中,倾听孩子的需求,不仅让他们有自豪感,同时也让他们意识到,自己也是城市的一部分,要担负起塑造美丽城市的责任。
瑞典驻沪副领事吴斐(Fredrik Uddenfeldt)也有一些具体的体会。作为一位年轻的父亲,他表示,在照顾女儿的一年多时间里,自己看待城市的角度发生了变化。在推婴儿车时,他发现城市的设施对儿童并不友好,比如,在斯德哥尔摩,地铁的无障碍电梯如果坏了,就无法带孩子乘坐地铁。但公交车对儿童很友好,如果大人推着儿童车,可以免费坐公交车。吴斐认为,瑞典有不少儿童友好城市的案例,未来可以与上海及更多中国城市进行这方面的经验交流与合作。
中国城市的“儿童友好”,有待引起更多重视。中国儿童中心主任苑立新回应表示,目前全球已有400多个城市获得了联合国儿童友好城市的权威认证,但其中还没有一个中国城市。中国儿童中心希望以北京和上海作为出发点,促成未来更多中国城市把“儿童友好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此,中国儿童中心副主任李忠明代表中国儿童中心提出三点倡议:首先,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理念要以儿童为本,尊重儿童的权利,鼓励儿童参与;其次,要充分探索和挖掘城市现有环境和场所,对儿童的教育和服务功能,让更多儿童享受到符合儿童特点的优质环境设施和场所;最后,倡议加强国际间儿童城市文化与教育的交流合作和经验分享,推动中国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建设。
中国城市为何要关注儿童需求
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教授认为,孩子可以帮助规划者来检验一个城市的规划做的好不好。他表示,首先,用孩子的眼光去寻找城市的问题,会对整个城市看得特别敏锐。他举出城市交通的例子:“现在这个台阶,孩子是否能踏上去?现在的妈妈是否能完成推童车出行?城市的交通,如果用城市的孩子来检查一遍,你就知道这个城市有多大问题。”
吴志强还指出,如果能倾听孩子的思想、孩子的需求,那么这个规划师一定是最聪明的规划师。他认为,城市明天的主人就是今天的孩子,今天的孩子可能就是明天的市长、部长。他说:“城市都在做战略规划,听上去是很抽象的内容,但实际想一想,不就是为了今天的孩子明天的生活吗?”
最后他强调,做智慧城市的时候,不要忘记,最最敏感的那个神经系统是城市的孩子。“智慧城市不一定是更加强大的经济,更加重要的是,让孩子变得更加安全,受到更好的保护,能更好地成长。”
对城乡规划教育的反思,也可由“儿童城市”议题开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规划系主任杨贵庆教授也有同感。他引用自己听到的一位女性社会学家的话,“城市的孩子很可怜。大人带孩子活动时,就像遛狗一样,在街上行走时,要一直抓着小孩的手,因为要时刻担心突然出现的汽车,城市的环境对孩子太不友好。”杨贵庆教授认为,城市规划从业者要思考,如何能让孩子在城市里自由奔跑,用友好的环境激发孩子的创造性。
斯德哥尔摩城市实践
斯德哥尔摩的儿童游乐场,图片来自荆晶
瑞典注册建筑师荆晶撰写了一本《童之境——斯德哥尔摩体验》。过去十年,荆晶居住在斯德哥尔摩和北京两座城市。当她决定要有一个孩子的时候,就问自己,未来是否有时间陪这个小孩?如果有时间,能陪孩子去哪儿玩儿/做什么?最后,她决定回瑞典去“做家长”。在《童之境—斯德哥尔摩体验》一书中,根据0-6岁/学龄前儿童的行为规律,荆晶针对相应的城市空间进行了系统梳理,包括学校和学校操场、公园和游乐场、公共交通、以儿童为中心的建筑、家庭友好型公共空间和公共医疗场所。其中,儿童使用最为频繁的两类空间是学校和游乐场,书中对其归纳出设计原则指导。
与儿童相关的六种城市空间类型,图片来自荆晶
荆晶认为,瑞典的儿童友好城市经验值得中国城市学习。瑞典的生育率居发达国家前茅(高达1.91),这与瑞典社会制度和法律保障密不可分,比如有480天父母育儿假,父亲假必休60天,以及儿童福利金等。在瑞典,人们不把养育孩子只当作女性的责任,父母双方共同养育孩子是普遍状况。
对学龄前儿童,瑞典的幼儿园一年只有184天在上学,其余181天都放假。这意味着,除了学校以外,城市需要为孩子提供丰富的公共空间和社会生活。这已经在斯德哥尔摩这样的城市实现。瑞典有非常多的免费游乐场和公园。
与儿童一起设计的游乐场,图片来自荆晶
荆晶介绍,在斯德哥尔摩有一个城市更新的区域,未来计划建更多办公室和住宅,只剩下一个绿地公园。有人建议,把它建成学校或其他服务设施。但景观设计师不能认同,提出这是一块为本地居民服务的稀有的公共绿地,应该得到珍惜。经过讨论,市政局最后在这块绿地上建了一个游乐场。建成之后,这个地区的地价很快上升。参与项目的市政人员说,城市中绿地会越来越少,将来再建户外的公园会越来越难,做事要趁早。于是,他们下决心先做一个非常有品质的游乐场,因为一旦建成,人们就会使用和喜爱它,从而会想保护它。这也是一种城市开发的战略。
另一个案例是将废弃的街头公园更新为游乐场,用回收的建筑材料进行建造,设计还原了当地一位作家的故事场景,并采用了儿童的尺度。孩子与成人都很喜欢这里。还有一个前卫的游乐场设计,叫做“冒险乐园”,是二战后由一位英国女士所发明。当时,城市里有很多战后废墟和废旧材料。她发现,小孩对这些松散的材料最感兴趣,他们可以自由地组织玩的方式,并充满冒险精神。
儿童让城市更美妙
人是城市的主体,孩子是城市未来的主体。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友好的成长环境更值得全社会关注。我们的城市满足了儿童的成长需求吗?城市是如何体现“儿童为本”的人文精神?城市的明天可以永续发展吗?我们如何投资于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中国的实践者,也分享了自己的一些做法和感受。同济大学景观系的董楠楠副教授认为,为孩子做设计,需要尝试蹲下来,“在一米以下,能发现孩子们眼中的城市是什么样的。”而同在同济大学景观系任教的刘悦来,发起了自然教育机构四叶草堂,正在进行一些让孩子参与的景观营造活动,让孩子认知和体验自然。他希望让孩子通过对自然的理解,来重新认识城市环境。
上海虹口园林局爱思儿童主题乐园的主管黄岭,介绍了爱思儿童公园的改造过程。她回顾称,公园改造时没有做太多调查研究,也没有征求儿童的意见,只是大人在想象,该给儿童提供一些什么样的设施。毕竟,对于中国的儿童设施,人们最看重的是“安全问题”,因为家长不放心。她提到,虽然爱思儿童公园无法与斯德哥尔摩的儿童游乐场相比,但公园里专门为儿童设计的矮椅子也难能可贵。她表示,欢迎更多关于儿童空间的研究,把爱思儿童公园作为实验地。
活动结束时,参与者提出了一个新的城市口号——“儿童让城市更美妙”。也许,城市的建设者们,不仅要倾听孩子的声音,也要像孩子一样时刻保持着一份好奇心,敦促我们的城市不仅好看,也更有趣,更美妙。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