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辽河故事⑪丨温润湿地近在城

2021-12-03 18:2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辽河故事⑪丨温润湿地近在城 原创 原创 营口发布

开栏话

衔山拥河向海,地理催生历史。

大辽河在营口向西注入渤海,这在中国较大的河流水系中是个特例。有史以来,营口都以积极拥抱以商业文明为代表的河海文化而别具一格。

城拥大辽河,依河而兴的城市向海发展,向海发展的城市因河灵动。站上新的时空节点,营口举起“河海文化”的望远镜,把河海文化的“根”和“魂”体现和贯穿于城市建设全过程,打造有品质、有温度、有活力、有灵魂的城市。

知其所来,方知所去。营口新闻传媒中心推出大型全媒体系列报道——《辽河故事》,邀您一同,在过往中细品属于未来的滋味。

一条大辽河,隔开了南北两岸,把一整块芦苇湿地留在了城市的另一边。

河北岸的那片地,三面环水,名叫鸭岛。在这块方圆十四平方公里的半岛上,很多商家装了两部固定电话:一部营口的,一部盘锦的。一条马路将鸭岛分成两半,南侧属于营口,北侧属于盘锦。

鸭岛卫星图

直到清朝道光年间,这片土地上还没有人家,后来山东、天津一带小渔船到此打鱼晒网,见到这里芦苇茂密,便向政府申请地权,政府给他们发了“龙票”,这就如同现今的“不动产权证”。当地人把最初的五户人家称为“五大票”。

后来,造纸业在营口近现代史上兴盛百年,这与充足优质的芦苇原料密不可分。百年中,收割芦苇均由人工操作,望不到头的苇田,需要人力一刀一镰地割完,像驮着一座大山似的背回来。“刀客”工作的艰辛超乎想象,却依然成为几代人的营生,“佝偻背”是一眼看去便知的刀客标签。

2011年,产量逐年萎缩的营口造纸厂彻底破产倒闭,一点芦苇都不需要了,“刀客”只能送些苇子到河北、天津,编成苇帘出口。不过,这部分收入维持不了日常生活。

就当养了当地人100多年的芦苇渐渐退去经济属性时,人们“靠岛吃岛”也有了新吃法。他们重新认识芦苇对于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城市绿肺”成了新营生的“金字招牌”。这里成了城里人寻觅的“世外桃源”,也成了食客的天堂,各种新鲜的“海货”,入选营口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蛸夹子豆腐,都是渔家饭店的招牌菜,招引远近饕客慕名而来。

鸭岛饭店的炖嘎鱼

如果说,鸭岛的原生态湿地保留下来,是因为独特的地理隔断了屡次工业化、城市化的风潮,那么营口主城区西部比鸭岛面积更大的“永远角”湿地,则体现着城市在经济快速发展中坚守“开发隔断”,并补回以前由于过度开发、破坏而带来的生态欠债。

第一次见到“永远角”的名字,是在一张1936年出版的《营口港及河口图》上。永远角的位置在大辽河入海口,三面靠河临海。按这张地图推算,这片难得的原始地貌湿地南北长约7公里、东西宽约4公里,面积与当时营口的城区相当。

夏秋季节的大潮过后,这里浮光跃金,芦荡间、碱蓬间的水泡子、小河沟密布,海鸥、白鹭、大雁在蓝天白云下盘旋、在水中游弋、在水边栖息,人们在芦荻飞花时到河边钓鱼摸蟹,芦汀落雁时捡拾野鸭蛋……这些老营口人小时候的记忆,差点离这座城市而去。而今,记忆中的某些情节又重新清晰。

获得“辽宁好人”称号的环卫推土车司机郑云保换了工作岗位——因为他坚守的“永远角”垃圾堆填场完成了30多年沉积垃圾的整治处理。上世纪80年代,生态意识还淡薄,人们把湿地当“空地”,在永远角建了垃圾堆填场。主城区的建筑垃圾、生活垃圾都拉到这里填埋,最高峰时堆填场面积达15万平方米,相当于40个足球场大小,存量垃圾近200万立方米。

志愿者在岸边捡拾垃圾

后来,营口市引进原址垃圾分炼处理技术治理了垃圾堆填场,同时“宁可舍弃钞票,也要重视生态环境”,没有把整片湿地当作“连片的平坦工业用地”进行开发。营口在入海口湿地周围清退虾池、养鱼池,修建湿地公园,立法保护湿地,湿地保护已被纳入城市发展规划。湿地得到持续休养生息,面积增加、质地提升、水韵生动。当“湿地被蚕食”成为世界性难题,营口的湿地却不减反增。

永远角湿地公园景观

作为“东亚—澳大利亚”沿线候鸟迁徙的重要驿站,每年四五月间,永远角湿地迎来候鸟迁徙高峰,营口成为候鸟不间断连续飞行6000多公里后的大型“服务区”,上百万只候鸟在此觅食蓄力,形成“营口鸟浪”的世界奇观。

大辽河水鸟翔集

丰富的湿地资源,支持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入海口淤泥质滩涂小鱼小虾、海蚯蚓、小蟹等水产品丰富,提供着充沛的食物。鸟儿用翅膀投票,比人们用脚投票更具说服力。逐年增多的候鸟蜂拥造访这片宝地,是对营口人重视生态建设的报偿。湿地“入城”,让候鸟栖息地与人的居住地“近在咫尺”,人与鸟和谐共生。

作为“生态补偿”的有力承担者,营口人将绿色湿地留存于城市,从喧嚣生活中迈出一步,便能拥抱大自然,把舒适宜居的营口留给了自己。

原标题:《辽河故事⑪丨温润湿地近在城》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