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在上海唱山歌|青浦田山歌:鱼米之乡的劳作之歌
编者按:提起江南民歌,许多人脑中都会回荡起“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的熟悉旋律。然而,江南民歌的丰富程度,远不止于此。仅仅在上海,上海港码头号子、崇明山歌、青浦田山歌已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流行于城市中的小调、儿歌等还有待传承。上海的江南民歌中,有太多宝藏等待人们去进一步挖掘。而在上海本地人口语中,“唱山歌”包含一切与歌唱有关的行为。
在著名民歌理论研究专家江明惇先生主编《中国民族民间歌曲集成•上海卷》中,收录了500多首上海传统民歌,种类包括劳动号子、田山歌、小山歌、小调、儿歌、吟唱调等。
如今,上海港码头号子、崇明山歌、青浦田山歌已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流行于城市中的小调、儿歌等还有待传承。上海的江南民歌中,有太多宝藏等待人们去进一步挖掘。
我们在录音棚里,见到了徐银珠等五位阿姨唱了一首《水乡妹子山歌多》。
在录音棚
这是一首原生态的“小山歌”,属于青浦田山歌。青浦地处上海西郊,依着淀山湖,河网纵横、古镇众多,至今仍是上海的鱼米之乡,也保留下来了上海最具特征的田山歌唱腔。
“小山歌就是平时走路时随口哼唱出来的歌。《水乡妹子山歌多》这首歌就是有人问水乡妹子说你们会唱歌吗?妹子们回答说你们要听我就来唱,就唱出了一连串的小山歌。”徐银珠告诉澎湃新闻记者,青浦田山歌是农民在田间劳作时创作的歌曲,即兴发挥的成分很多,但如今传唱下来的,大都是老一辈人流传下来的固定歌词和乐谱了。
关于田山歌的流传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年间。民国版《青浦县续志·杂记》载;“唱田歌悠扬赴节,声闻远近。”充分表明这种土生土长的田山歌已在民间被广泛传唱,闻名遐迩。“在农村劳动的时候,田山歌的功用是解乏,它随着劳动方式的存在而诞生。农民有一句话就是,天气越热,汗水出得越多,唱起歌来就越有劲。上海西乡的民歌手演唱田山歌,可以从日出东方一点红,一直唱到日落西山鸟归巢。”田山歌研究专家如是说。
在上海流播的田山歌有各种各样的名称,有大山歌、响山歌、吆卖山歌、耘稻山歌、耥稻山歌。不仅有各种各样的称谓,而且每一种称谓有它固定的旋律和音调。
青浦地区的田山歌是农民在耘稻、耥稻时,由一人领唱,众人轮流接唱的田山歌,又称吆卖山歌、落秧歌、大头山歌。其主要传唱区域为上海市青浦区今练塘、赵巷、金泽、商榻、朱家角等镇一带,同时衍生流传于松江、金山、奉贤等区,均系水稻耕作区域。外省传播区域为江苏吴江、浙江嘉善等邻近地区。
“吆卖山歌每截由八档构成,分头歌、前卖、前嘹、发长声、赶老鸦、后卖、后嘹、歇声等部分,而小山歌是走路时候的哼唱,没有这样的要求。”徐银珠等人是朱家角文体中心的工作人员,本来都是剧团里唱地方戏的演员,她们很早就跟着青浦田山歌的传承人学山歌,她们的老师,是真正在田间歌唱的农民,是原生态的歌手。
“他们唱山歌和我们唱沪剧、越剧不一样,旋律是固定的,但是歌词是经常变的。”徐银珠介绍,发头歌的人会临时发挥唱词,“大家在田里一起劳作,发头歌的人有一个新鲜事要说给大家听,就用唱山歌的方法唱出来,第二个‘前卖’再唱,‘嘹歌’再接着唱,慢慢按照顺序就唱下去了。”
青浦田山歌演唱形式独特,自成一格。吆卖山歌的演唱形式是由八档组成。其中的赶老鸦、歇声是合唱,而前卖、后卖、发长声等部分是一个人独唱;前卖和后卖即是承上连接的意思。而所谓的前嘹、后嘹是顺着前句接唱辅助词“虚词”的意思。练塘的落秧歌分头歌、买歌、嘹歌。头歌部分由一人独唱,接着是买歌部分由男声合唱;然后是嘹歌部分由女声合唱。反复重复。练塘南泖浜的大头山歌演唱形式分头歌、前铲、吆档、后铲,也是重复演唱。
青浦田山歌的歌词内容反映劳动、生活、思想、爱情等方方面面,来自生活,也反映生活,是观察青浦及周边稻作地区社会生活、风情民俗的重要手段。它既能抒发劳动人民的感情,诉说欢乐与痛苦,又能陶冶性情、解除疲劳。因此,田山歌在青浦区各地流传极广,在农村代代相传,流传至今。
青浦田山歌很早就唱出上海,唱到了北京。1953年9月,由上海市青浦县的10位农民组成的田山歌队,在首都北京参加了“全国首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他们因演唱的青浦田山歌代表作“邀卖山歌”《五姑娘》而荣获“优秀演出奖”,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一致好评。周恩来总理还亲切接见了田山歌队的演员们。从此,青浦田山歌成为上海田山歌特有的名称而闻名全国。
江南民歌在青浦有着深厚的底蕴,青浦田山歌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如今青浦拥有练塘、赵巷、朱家角、金泽4个田山歌的传承基地,除赵巷外其他3个都是历史文化名镇。
如今,在朱家角的田山歌传承基地,游客可以在茶楼上摇一把扇子,喝着茶,嚼着青豆点心听着河岸飘来的田山歌,流水潺潺,岸边灯火忽隐忽现,将时间、地点、空间、人物四要素融为一体。
青浦的4个传承基地各有特色,做法不一。其中,朱家角镇利用其得天独厚的水乡古镇与田歌的传承相结合走出了自己的一条民歌创新之路。
朱家角文体中心主任钟建军介绍,以前当地有一批70至90岁的阿婆唱田山歌,现在镇里培养了一批更年轻的妇女来传唱田山歌,“这些妇女以前都学唱过戏曲,如今学唱起民歌来更加驾轻就熟。”
此外,朱家角镇还有一支田山歌的创作团队,他们不仅自己创作歌曲,还将田山歌送入校园。这里一年四季都有作品创作,这些带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歌曲走进市级平台、进博会、亚信峰会甚至去到韩国参与了交流演出,受到观众喜爱。近年来,他们还集中力量首创了大型田歌音乐剧《角里人家》。
值得一提的是,朱家角田山歌创作基地还与其他几个田山歌传承基地一起,将原生态田山歌的唱词记录下来,出版了青浦田山歌歌词集,并将9位传承人的唱腔录成视频,以静态、动态相结合的多媒体形式将田山歌音乐保存在潼南张巷村的青浦文史馆。
徐银珠等人经常走进校园推广青浦田山歌,让她感慨的是,有声乐基础的年轻人学起田山歌,反而不如学校里的孩子,“学校里的老师学过声乐,用嗓和平时是两样的,唱田山歌嗓子一时半会儿转不过来,小孩子没有基础,声音是直接出来的,反而是对的。”
徐银珠她们开始学田山歌的时候,也有些“转不过发音”,慢慢练习才找准了感觉。但她欣慰的是,青浦如今很重视田山歌的传承,朱家角、练塘、金泽和赵巷,几乎每个乡镇都有田山歌的传承人。
三个古镇致力于发展旅游业,文化活动也相对更多,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田山歌,是活动上的重头戏,“中央领导人来了,我们有时候会去唱;外国人来了,有时候也会去船上唱歌;在茶馆表演也是经常的。”
“在田山歌鼎盛时期,青浦每个村每个乡都有自己的田山歌队伍。农忙时节,在稻田里歌声此起彼伏,场面壮观。”青浦区“李维红非遗创新传承工作室”主持人李维红表示,如今,保护和传承田山歌刻不容缓。建立传承基地,为田山歌的传承保持完整的文化传承空间是保护田山歌的一种方式。在此之外,青浦区还在做更多与当下结合的尝试,包括以阿卡贝拉形式演唱田山歌、创排田山歌舞台剧等等,以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到田山歌的保护重来,“保护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保护好田山歌就是就是保护好我们江南传统文化的基底。田山歌响起的地方,就是我们的根之所在。”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