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复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上海自下而上的健康管理模式值得推广
第9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于11月21日在上海拉开帷幕。本次大会召开的30个平行论坛中,健康城市论坛将有100多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市长参加,如何建设健康城市将是重要议题。
作为我国首个全面实施健康城市建设的特大型城市,上海正在将健康人群、健康环境和健康社会的协调发展,作为构建和谐城市的突破口之一。会议期间,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对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傅华教授进行了专访,探讨健康城市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建设中国健康城市,同时总结上海在建设健康城市过程中的成功经验。
傅华教授打造健康中国已成为中国政府重要战略
澎湃新闻:如何理解中国健康城市建设的重要性?
傅华:城镇化是全球社会发展的趋势,目前全球有50%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到2050年,这一比例将增加到70%。而当前发展迅速城镇化也带来不少健康问题,如交通和道路公共安全问题、空气以及环境污染,人口增长的同时更易传播传染病。人们的精神心理问题等不断有新的公共卫生问题涌现。
建设健康城市,是在20世纪80年代面对城市化问题给人类健康带来挑战而倡导的一项全球性行动战略,而“健康中国”也已经成为我国政府重要战略,健康城市建设被置于关系城市现代化和竞争力的高度。
澎湃新闻:健康城市应该围绕哪些方面来建设?
傅华:健康城市概念不同于“卫生城市”,它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全新的、综合的、多维的视角。当前我国将“健康城市”分为5个方面进行细分,一是健康环境,包含水、空气、食物安全等;二是健康社会,包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国家医疗保障体系、养老体系、社会安全等;三是健康服务,如公共卫生政策是否每个人都能享受到,或是基本医疗覆盖面如何等;四是健康人群,包含母婴健康、遗传病发病等指标;五是健康文化,如吸烟率高低、人民健康素养、社会志愿者覆盖面等。
健康城市建设围绕方方面面,不单单包含人的身体健康,建设健康城市如同给城市“补短板”,贯穿环境、食品、医疗、教育等几乎所有政府部门,从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维护公共卫生安全、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上海自下而上的全民健康管理模式值得推广
澎湃新闻:如何促进健康城市发展?
傅华:促进健康城市发展,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政府是开展健康城市建设的主要领导者,应该从社会、环境和经济等角度出发,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中优先考虑健康问题。健康城市建设不仅仅是个人身体健康水平的提升,更离不开公共政策、市政建设规划等。
譬如针对慢性病控制,必须要从源头去抓,控烟就是个最好的例子。我们从立法角度去促进全民健康,同时要解决肥胖问题,不是简单的少吃多动,还涉及食盐生产部门等多个健康食品供应方,如果能对食盐用量进行限定、贴好标签,可以促进健康理念的传播。此外,还需要市政设施中多增设锻炼场所,改善公共交通不仅能促进人的身体活动,还能减少环境污染。
澎湃新闻:上海在健康城市建设方面有哪些经验可推广?
傅华:上海是我国第一个开展健康城市运动的特大型城市,与国外多以项目、民间力量推动不同,上海的健康城市建设更强调政府主导作用、部门协作、社会参与。
上海市委市政府认为,建设健康城市是完善城市公共卫生体系、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的客观需要。2003年,上海就全面动员部署实施建设健康城市“三年行动计划”,就强调这一行动是政府决策并主导实施的公共行为,健康城市的推进都由政府负责。政府专门成立了领导机构,并由一名主管副市长领导,同时成立了多部门参与的健康促进委员会,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健康促进委员会以项目为抓手,每隔三年开展行动计划,以慢性病为切入口,对老百姓的健康需求进行评估,有效动员群众参与,推进健康自我管理小组,从身体到心理健康管理,实现了自下而上的健康管理模式,这一模式值得推广和复制。
澎湃新闻:当前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可以给健康城市建设注入哪些活力?
傅华:随时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城市居民都建立了自己的健康档案。通过大数据分析,医疗机构就可以实现社区慢病的管理与预防。而可穿戴的智能医疗设备的出现,可以监测血糖、血压等数据,帮助医生更好地管理慢性病。当前在上海流行的共享单车很好,一来可以倡导公共交通出行,促进公民健康,二来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健康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市政建设的进步与完善,如果政府可以考虑在道路中多设立自行车道、健康骑行的道路,将对整个健康城市建设带来更多益处。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