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多伦共生|回到历史街区更新的本源

侯丽
2021-12-04 11:26
来源:澎湃新闻
城市漫步 >
字号

多伦路的历史保护与更新启动于1990年代末。和隔壁四川北路作为一条上海历史上知名的市级商业街的命运一样,更新后的“文化名人街” 始终不温不火,有些路段甚至变得愈加衰败,成为老虹口人心中的一个牵挂。在上海2035“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规划中,除了引人瞩目的五个新城建设,老城的持续更新同样不可或缺,这是赋予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特殊魅力和新的活力的重要源泉。

城市的历史街区是一种公共财富,但历史建筑和历史场所也有着它的私人拥有者、使用者,对其欣赏的、珍视的,和不以为然的。所谓公共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当落实到具体事务的时候,总会充满争议。在今天的上海,谁都不会否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具有争议的问题是:应当保护什么?谁来付费?谁做出选择?

从四川北路看多伦路东侧入口。董怿翎 图

古玩城边的老洋房,经营着一家咖啡店。侯丽 图

1978年,当纽约的轨交公司因为中央火车站被列为历史地标建筑而失去了高强度再开发的可能时,其上诉律师在法庭上提出:“为什么一个使所有其他人受益的事件,要我们来买单?”与此同时,也有民众对纽约市政府投入巨额公共财政补贴历史建筑保护感到不满:“这是保护我们的集体记忆吗?这些辉煌的地标都是有钱人的产物。它们从来不属于大众。”

上海的历史街区和风貌街坊保护存在类似的悖论。历史保护局限于精英的实践。往往是那些并不居住在历史建筑或街坊里的设计师、学者、游客和新上海人更热衷于上海的历史保护。大多老旧地段的居民们盼拆迁,搬离设施陈旧、空间狭小、充满各种安全隐患的家。里弄生活仍在继续,但已经发生了变化,成为高度老龄化和外来低收入人群占比不断升高的新社区。

上海的历史街区和历史风貌街坊主要由居住建筑组成,集中于徐汇、静安、长宁、黄浦、虹口等中心城区。建筑质量较好、风格具有代表性的地标式历史建筑自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得到了良好的修缮与保护,结合新功能的植入和人们对历史风格的喜爱,成为网红打卡地,例如外滩万国建筑群、武康大楼等。位于曾经“上只角” 区位优异的花园洋房、老式公寓、新式里弄在更新发展中则饱受市场青睐,物质环境品质提升的同时业态不断更新,“士绅化”已然发生,对(文艺)青年群体具有越来越大的吸引力,安福路、巨鹿路、武康路等历史街道在节假日人流密度可与南京东路步行街媲美。然而,上海还有大量既具有历史文化保护价值、然而在当下的更新开发模式中不具有市场盈利可能、从而缺乏更新发展动力的历史遗存呼唤社会关怀。

多伦路上的老建筑。董怿翎 图

多伦路在近代上海城市历史文化上具有重要意义。多伦路北入口指向1930年代建成的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两次淞沪抗战浴血奋战的军事战略堡垒;这里也是军阀、银行家、日本侨民、高级职员和左翼文化人生活和工作的场所。山阴路历史风貌区具有上海旧城的典型特征,以居住为主,商业、办公、文化(宗教)等多种用地交织,花园洋房与新旧里弄混杂,肌理丰富多样,也包含了大量建筑质量不佳的老式里弄和危棚简屋。局限于1990年代的投入、运营和历史保护认识的约束,因为单一的更新开发主体,加上缺乏对历史建筑多样性的尊重意识,整齐划一的街道立面、一层皮的改造方式使得世纪之交完工的新多伦路更像是影视基地中的一条街道布景。狭窄的商业店面开间使得经营业态受限,“文博街市”的产业定位演变为假冒伪劣文物一条街,商品种类单一、经营不善、生意寥寥。在一期工程后,多伦路地区经历了多轮历史保护与更新规划,试图在开发与经营体制机制、业态和环境品质上有所提升,从线到面,形成更有活力和吸引力的历史文化街区,但一蹴而就并不现实,这将是一个漫长的更新发展过程。

给这条路带来生机的,还是逐步“回侵”的市民日常生活。在被改造之前,多伦路曾经是一个马路菜场,名人故居与市井文化交织在一起。改造之后,由于旅游消费的不景气,游客寥寥,周边居民们又逐渐回到了这条街道,为游客设计的街道家具给社区提供了日常攀谈、晾晒和歇息的便利,更新后的历史公共空间被居民们创造性地使用着。尽管在实施评估中,这一现象被视为保护更新失败的象征,但事实上这一现象恰恰引发我们对上海历史街区和风貌街坊未来普遍性命运的思考。

永安里,目前正在大修中。董怿翎 图

为什么历史街区在当代城市当中格外引人瞩目?现代化的快速进程,使得能够经历时间冲刷而留存下来的建筑与空间格外珍贵,成为人们寻找集体记忆、稳定感和历史感的重要物质载体。在历史街区中,物质与非物质内容同等重要。而所谓的集体记忆,谁来定义是哪一代人、谁的记忆更值得珍藏?封印一个特定时期的历史、迁出既有居住人口、采取成本昂贵的博物馆式的珍藏;或者为了旅游经济刻意粉饰迎合消费,变成迪斯尼式的历史文化主题乐园,不应成为历史保护的主流;不是每一条历史的街道,都要以新天地或者武康路为范本。城市的魅力在于人们能够享有多样性的生活。一个抹去了真实生活的街区,即使设计和修缮品质再高,都只是没有灵魂的空壳。优秀历史文化建筑被用作小菜场,名人雕像顶着享受阳光的床单与棉被,没有“辱没”它们的过往,而是带来了新的生命和烟火气。乌中菜场所在的乌鲁木齐中路即代表了这类历史街区有机更新的另一种可能性:本地居民与观光客、网红店与小菜场,和谐共处,并互为补充。

环卫车边,居民在交流。侯丽 图

本届空间艺术季主题推广“十五分钟生活圈”的目的在于营造美好的社区生活。通过公共空间微更新、设施综合整治与逐步完善的社区服务,提供一个并非建设终极想象的理想社区、而是满足当下生活需求、提供具有渐进式更新发展的可能。这对历史街区更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话题。让我们珍视日常生活的权利,和市井生活重塑造历史街区的力量。

(作者侯丽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吴英燕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