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英联合发布气变风险评估报告:中国如何抓住COP26契机
中国是全球受气候变化影响较高的国家,随着全球温度不断升高,高温热浪、暴雨洪涝、干旱等极端灾害发生的时间、强度、频率、区域特征发生显著变化。如果不采取气候行动和措施,到本世纪末中国将面临严重的经济损失。我国最受气候影响的区域是哪些?我们能够从现在开始、在国家层面上做些什么?
11月30日,在中国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和英国气候变化委员会的指导下,清华大学、牛津大学、中国国家气候中心、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Chatham House)、英国雷丁大学、湖北经济学院和英国第三代环保组织(E3G)等中英十多个机构联合发布了《中英合作气候变化风险评估》第三阶段报告,试图回答上述问题。
报告中的中国部分侧重于研究中国次区域和城市的气候风险,分别对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以及中国主要城市在气候变化影响下的直接风险和系统性风险给出了专业评估。
报告发布之时正值在英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26)刚刚结束,大会最终通过了《格拉斯哥气候协议》,在气候行动上取得了一定进展。
中国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巢清尘在上述报告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当下是抓住格拉斯哥COP26“人类扭转气候变化最后机会”的契机,政策制定者和所有利益相关方应更好地了解气候风险,将其纳入国家和国际风险治理战略和框架中,努力促进提高自然和社会经济系统的气候韧性。
未来像今年郑州暴雨事件会有多大几率发生在其他城市?巢清尘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研究表明,在中等排放情景下,中国东部地区89座城市中有63座城市的暴雨日数将增加10%以上,其中16座将增加20%以上。结合人口情景模拟,预计2050年前后中国东部地区遭遇暴雨风险的人口将整体增加23%。
腾飞教授提供
碳中和目标下避免的经济损失
“气候变化将给中国带来290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而碳中和将避免超过80%以上的气候变化经济损失。将气候损失占GDP比例控制在1%-2%,累计避免气候损失超过134万亿美元(与现有承诺相比,未折现)。因此,从风险管理的角度,中国的碳中和目标不仅是能源系统和经济结构可持续转型的目标,更是减少气候变化经济损失的最安全和最有效的方式。”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腾飞在发布会上介绍说。
根据腾飞参与的报告内容介绍,目前中国与气候变化有关的直接经济损失已经达到年均500亿美元,占GDP的0.4%。然而,现有统计只包括了极端气候事件的直接损失,如果包括间接损失和级联影响,气候变化的经济损失将远不止与于此。
未来随着全球平均温升进一步升高,气候变化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将日益增加。这些损失至少包括四个方面:首先是由于极端天气事件造成的经济损失,未来将随着极端天气事件频率和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其次是由于温度及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缓发事件造成的气候损失,这部分损失目前并没有被完全统计,但未来将变得愈加突出;第三是由于“临界点”被突破而可能造成的灾难性损失,部分临界点被突破的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最后是由于气候级联风险造成的损失。
腾飞教授的研究表明,在NDC(现有国家减排目标)情景下,全球温升在2100年将达到3.5℃,气候变化损失占中国GDP的比重将达到5.6%,累计气候变化损失将达到189万亿美元。而在碳中和情景下,2100年全球温升可以控制在1.5℃左右,中国的气候变化损失可以控制在GDP的1%以下,累计气候变化损失将减少到55万亿美元。
报告的主要结论指出:气候变化已经对中国经济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并且在未来将随着气候变化更加严峻。从风险管理和避免未来气候损失的角度,有充分的理由将实现碳中和作为气候风险管理的主要策略,以避免将巨大的气候风险转移给后代。
腾飞告诉澎湃新闻,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面临的转型困难也是前所未有的。发达国家的低碳转型以淘汰现有高碳基础设施为主,并且其大多数现有基础设施也已经达到技术寿命,进入自然淘汰阶段。而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不仅要实现存量基础设施的低碳转型,更要大规模投资于低碳的新增基础设施以满足新增能源需求,因而转型难度远远超过发达国家。
“例如美国的煤电目前的平均寿命在40年以上,基本已经达到了技术寿命,正在自然淘汰阶段。而中国煤电的平均寿命目前仅有12年,实现碳中和时大多数煤电需要提前退役。煤电快速淘汰时,中国面临的难度要远大于美国。”腾飞说。
此外,中国碳价机制虽然已经初步形成,但尚没有完善的价格传导渠道,碳价不能通过改变其他要素价格进而影响减排行为,因而作用有限。我国目前虽然已经建立了覆盖发电企业的碳市场,但由于能源市场尚未完全放开,碳价不能通过电价向下游用电侧传导,因而用电侧节能减排的潜力尚未完全发掘。
腾飞教授提供
气候变化风险评估及治理
未来像今年郑州暴雨洪水的事件会有多大几率发生在其他大城市?
中国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巢清尘告诉澎湃新闻,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表明未来全球每升温0.5℃,强降水将明显增加。比如说10年一遇的强降水发生的频率增加了1.3倍,到温升1.5°C时将增加1.5倍。强度上温升1.5°C时和现在相比会高出3.8%。
“我们的研究也表明,在中等排放情景下,东部地区89座城市中有63座城市的暴雨日数将增加10%以上,其中16座将增加20%以上。结合人口情景模拟,预计2050年前后中国东部地区的暴雨人口风险将整体增加23%。”巢清尘说。
根据中国国家气候中心的研究,在中等排放情景下,中国平均高温热浪发生天数在本世纪中期将增加7-15天,平均极端降水在2030年左右将从目前50年一遇变为20年一遇。
未来长江经济带的四川盆地、中游和下游流域都可能面临严重的高温和极端降水灾害风险,将导致重大人员和经济损失。粤港澳大湾区可能成为我国未来高温致死率增加幅度最大的地区之一,同时会加剧大湾区登革热与疟疾等虫媒传染病的流行传播。
到2100年左右,南海海平面将上升34-79cm,比全球平均高出20%~30%。在海平面上升和降水分布改变的共同作用下,珠江口咸潮风险增加,威胁澳门和珠海等地区枯水期的供水安全。
中国的青藏高原地区是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地区,在中等排放情景下,2050年,青藏高原年平均气温将升高约1.5℃,极端降水明显增加,横断山区强降水日数将增加2-4天。冰冻圈在本世纪都将呈持续退缩状态,特大灾害和巨灾发生的频率增大,加剧气候与生态环境灾害复合风险。
研究还指出,未来黄河流域可能面临的气候风险将对冰川、积雪、冻土等产生重要影响。上游地区水源涵养、生态保护修复提出挑战。短时强降水增加,中游水土流失防治任务依然艰巨,下游地区防洪防凌形势依然严峻。
腾飞教授提供
对危险缺乏充分认识
气候灾害的破坏性影响在未来十年将日益加剧。解决社会经济面对气候灾害的脆弱性,避免气候变化带来的最严重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风险,行动迫在眉睫。否则,脆弱的社会经济体系将受气候灾害引发的级联效应,在短期内对国家和国际安全产生极大的连锁性破坏。
然而此次研究报告指出,目前现状却是:政策决策者仍常常会深陷“新常态”的思维模式循环中,对近在咫尺的危险缺乏充分认识。
“COP26的成果之一,是就所有国家都需要立刻行动来减少排放、应对气候变化不可避免的影响达成了共识。中国在部署一些低碳技术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如太阳能和风能,还可以在向净零经济快速过渡的气候治理方面展现领导力。”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 Chatham House)环境与社会部高级研究员郭江汶在发布会上表示。
2015年,来自英国、中国、印度和美国的专家共同发表了《气候变化:风险评估》报告,提出了气候变化风险评估的新模式。同年,中国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和英国气候变化委员会签署《气候变化风险评估和研究双边合作协议》,由此就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未来途径、全球气候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响应带来的直接风险、以及气候变化与复杂人类系统相互作用产生的间接风险开展合作研究, 并于2018 年完成《中英合作气候变化风险评估—气候风险指标研究》。
中英气候变化风险评估项目第三阶段于2019年11月启动,以基于实证的气候变化研究为基础,旨在提高中国和全球决策者对气候风险、缓解机会和气候适应的认识和理解。分别研究排放风险,直接气候风险,系统性气候风险以及将气候风险纳入中国和国际治理框架中。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