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626个样本调研:社会企业待解问题多,亟须资金和政策支持

刘志阳  宋程成  郑若愚  赵陈芳  邱振宇
2021-12-03 13:11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智库 >
字号

社会创业作为一种新的创业形式,旨在运用商业化手段创新性地解决复杂社会问题,是实现“双碳”目标、摆脱当下社会治理困境的重要途径。

2000年前后,社会创业概念进入中国。2006年社会企业开始正式起步。2010年汶川大地震,尤其是2016年《慈善法》颁发以后,社会企业在中国呈现快速发展状态。一般认为,社会企业兼具社会和商业双重属性:社会使命优先,兼顾自身可持续发展。为深入了解中国社会创业和社会企业最新动态,促进中国社会创业高质量发展,由上海财经大学中国社会创业研究中心牵头,联合深圳市社创星社会企业发展促进中心、上海公益创业基地等相关机构,相继开展了三次社会创业专项调查(2017、2019、2021)。本报告在整合上述三次问卷,共计626家社会企业基础上,对中国社会创业者和社会企业的发展现状和特点进行了有效识别,根据社会创业当前发展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中国社会创业者构成画像

1、男性社会创业者比例高于女性

在全部626名社会创业者样本中,男性受调查者占61%,女性占39%;且男性社会创业者比例还呈现上升的趋势,由2017年的61.3%上升至2021年的65.8%(图1)。

这一数据如果与商业创业相比,中国社会创业中的女性比例(39%)显著高于商业创业者的女性比例(20.47%)。表明相比于商业创业,女性更愿意选择进行社会创业。 

图 1 各期社会企业家性别比例对比图(N=626)

2、社会创业者年龄主要分布在30岁及以上

调查问卷显示,受调查社会创业者年龄跨度较大,从21岁至72岁,其中大部分(68%)社会创业者的年龄介于30-49岁(图 2)。上述调查结果表明,中国社会创业的主力军是70后和80后群体,这可能与社会创业需要从业者更加多元的背景经历和一定的社会资源有关。对比《全球创业观察(GEM)中国报告(2019/2020)》发布的数据,24-34岁的青年是参与中国商业创业活动最活跃的群体,表明刚大学毕业或毕业不久的年轻人更倾向于进行商业创业而不是社会创业活动。 

图 2 社会创业者年龄分布图(N=626)

3、社会创业者以高学历群体为主

从学历分布来看,社会企业家整体学历较高,最高学历为大专以上(本科和研究生)的社会创业者占比达到74%。而在商业创业领域,中国大专以上学历的创业者占比仅为41%,这表明更好的教育更有助于激发社会创业动机。

值得注意的是,最高学历为研究生的社会创业者数量逐年递增。相比于2017年和2019年的调查结果,2021年拥有研究生学历的社会创业者人数占比大幅增加,由2017年的20.9%和2019年的22.1%增长至2020年的35.1%(图3)。 

图 3 各期社会创业者学历对比图(N=626)

4、绝大部分社会创业者拥有商业从业背景

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社会创业者群体主要由商业创业者、管理者或员工转型而来,84%的社会企业家曾拥有商业部门的从业经历(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的背景分别占比为49%、18%和17%)。19.3%的社会创业者同时拥有商业部门和社会部门从业经历。而拥有社会组织从业经历的社会企业家有38%,拥有高校或科研院所的有14%。 

图4 社会创业者从业经历(N=478)

5、绝大多数社会创业者拥有志愿者服务经历

调查结果表明,志愿者服务经历能够提升企业家的社会创业意愿,90%的社会企业家都曾或多或少有过志愿者服务的经历,其中有38%超过1000小时,最长的拥有长达13年的志愿者服务经历。 

图5 社会创业者志愿服务经历时长(N=367)

6、社会创业者普遍家庭幸福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社会企业家家庭幸福美满,有高达74%的社会创业者感到家庭幸福或很幸福,仅有7%认为很不幸福或不幸福。

图6 社会创业者家庭幸福感(N=230)

中国社会企业全景扫描

1、 中国社会企业主要以工商注册为主

从注册方式来看,中国社会企业的组织类型呈现多样化形态,不仅有工商注册的市场型组织,还有采取市场化运作的非营利组织,还有许多社会企业属于“混合型社会企业”,即采取两种及以上注册方式的社会企业。如图7所示,47%的社会企业采取工商注册的方式,29%的社会企业采取民政注册的方式(包括民政注册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基金会)。此外,有18%的社会企业同时采用工商和民政两种注册方式,另外还有6%的尚未进行注册。

图7 社会企业注册方式(N=560)

2、中国社会企业区域发展不均衡

从区域分布情况来看,中国各地社会企业发展不均衡问题突出,存在明显的政策效应。社会企业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和成都等出台了社会企业扶持政策的城市。全国社会企业最多的区域为江浙沪地区,有179家,占总样本量的28.6%;西藏最少,仅1家。 

图8 中国社会企业数量最多的十个省份

3、中国社会企业行业分布广泛

调查结果表明,中国社会企业还存在行业分布多样性的现象。结果显示,社会企业主要集中于弱势群体、教育、公益支持和环保等行业,而在公益金融、就业援助和互联网等领域则较为匮乏。 

图9 中国社会企业行业分布情况(N=551)

4、中国社会企业以开展国内业务为主

本报告还分析了中国社会企业的规模及其服务范围。如图10所示,中国社会企业主要以开展国内业务为主,近一半(44%)在全国开展其业务,仅8%的社会企业在全球范围开展其业务,还有3%在互联网上开展业务,其服务范围或可延伸至全球。

图10 中国社会企业服务范围(N=604)

存在问题

通过上述关于中国社会创业现状的分析,可以发现当前中国社会创业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女性社会创业参与度低于男性、年轻群体社会创业参与度不高、社会创业资源相对匮乏、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等问题。

(一)女性社会创业参与度低于男性

从对中国社会创业发展现状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当前中国女性社会创业参与度低于男性。但是应当看到,社会创业中的女性比例(39%)显著高于商业创业者的女性比例(20.47%)。表明女性具有明显的社会价值创造取向,其比例低于男性的原因可能并非个人意愿,而在于外部环境因素形成的阻力。

(二)年轻群体社会创业参与度不高

从现状分析可以看出,当前中国30岁以下的年轻人(主要群体为大学毕业生)社会创业参与度并不高,仅占调查样本量的19%。这一问题的形成原因并不在于大学毕业生的社会创业意愿不强,可能与当前中国高校社会创业教育供给不足有关,学生对于社会企业没有足够的了解,也缺乏相应的社会创业能力。因此,这一问题背后也反映了对社会创业教育的支持与保障力度不够等深层次问题。

(三)社会创业资源相对匮乏

从现状分析可以看出,社会创业者拥有的可用资源(尤其是财务资源和人力资源)相对有限。其原因可总结为以下几点。第一,大多数投资者或投资机构认为投资于社会企业无法获得可观的回报,因此社会企业存在融资困难问题,导致财务资源匮乏。第二,由于社会企业大部分员工由志愿者组成,因此人员流动性高,导致组织人员组成结构稳定性低,人力资源时而不足。第三,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以及国民对社会企业的认可度不高也阻碍了社会创业者对资源的获取能力。

(四)相应的法律保障缺乏

由前文分析结果可知,创立社会企业的社会创业者,要么选择工商注册企业的方式,要么选择民政注册社会团体、基金会或非企业单位的方式,缺乏专门的社会企业注册方式。而目前仅有社会企业服务平台(CSESC)这样的非官方组织有专门针对中国社会企业的认证办法,而由国家颁发的、官方的社会企业认证模式的缺失,将导致社会企业在公众心中合法性和公信力不足等问题。 

解决对策

(一)加大对社会企业的财务支持

分析结果表明,财务资源是社会创业者最紧缺的资源,而多数社会创业者的资金来源是自有资金。尽管部分社会企业可以获得公益创业投资机构的资金支持,但融资难仍然是大多数社会创业者面临的重大挑战。近年来,尽管ESG投资在中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正在经历高速发展。ESG理念提倡将环境、社会和治理因素综合纳入投资决策,该理念正好与社会企业所追求的社会/商业双重目标相得益彰。因此,本文建议社会创业者应积极寻求公益创投机构和ESG投资者的资金支持,而ESG投资者也应当加大对社会企业的关注,并给予有发展前景、能创造社会价值的社会企业更多的财务支持。

(二)加大对社会企业的财税政策支持

近年来,针对自主创业、青年创业和公益企业等,中国政府都相继发布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有助于引导社会资源的合理有效分配。而对于社会企业的扶持大多是一些地方性政策,缺乏面向全国的、实质性的和大力度的支持,因此社会企业始终无法得到各方关注,难以获取广泛的社会资源。本调查报告的结果表明,中国社会创业存在明显的政策效应,社会创业者对政策支持有强烈需求。对此,为激发民众社会创业积极性,本文建议政府通过减税减租、创业担保贷款、政府购买、资金扶持等措施,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并引导民众重点解决扶贫、发展基础医疗、促进教育公平和生态环境改善等重要社会发展难题。

(三)明确社会企业法律身份

调查结果表明,中国社会企业均以商业企业或社会团体、公益组织、基金会的形式存在,其组织合法性缺乏法律保障。对于社会企业身份的法律认定参与,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加剧了其发展困境和大众对这一主体的认可度和信赖度不足。因此,应对社会企业法律身份应尽快予以明确。政府要完善与社会创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尽管出台相应法律法条,将使社会企业运行有法可依、有据可循。

(四)厚植社会创新创业文化

文化是具有约束性、普遍起制约作用的行为规范。社会创新创业文化具有商业和社会双重属性,是推动中国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转型的重要引擎。社会创新创业文化鼓励全社会财富创造和财富分配的协调,鼓励人们在创新创业中追求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统一。厚植社会创新创业文化的关键在于多角度多途径,其中高校、志愿服务机构、慈善机构和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机构是引领社会创新创业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五)大力发展社会创新创业教育

第一,要根据高等院校与高职院校的特点进一步打造分层、分类的社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并大力发展相应课程班和专业学位;第二,应从“社会创新创业思维”、“社会创新创业知识与技能”、“社会创新创业实践”三个方面增设课程和教材,打造完备的课程和教材体系;第三,高校应采用“内培外引”等方式,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最后,要积极推进社会创新、社会创业、影响力投资和慈善管理等相应学科体系建设。

(作者刘志阳系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讲席教授、中国社会创业研究中心主任,宋程成系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MPA教育中心主任,郑若愚、赵陈芳、邱振宇均系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本报告前期调研得到很多机构的支持,由于篇幅限制没有一一列出名字,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责任编辑:田春玲
    图片编辑:金洁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