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国统计年鉴:初婚人数17年新低,年轻人为啥不愿结婚?

2021-12-01 11:5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结婚登记人数共计1346.93万对,2020年,结婚登记人数连续7年下降,仅814.33万对,并且创下2003年以来近17年历史新低。

此外,上述结婚登记数据包括初婚人数和再婚人数,据统计,2013年初婚人数达到2385.96万人,2020年初婚人数仅为1228.6万人,7年下降48.5%,将近一半。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一眼就知道,初婚人数越来越少了。那么,究竟是哪些原因造成了这样的结果呢?我们来具体看一下。

一、结婚成本增高,涨薪幅度跟不上房价攀升的速度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长于普通家庭中的年轻人没房没车,工资收入也不理想,在自身的生存问题都没有彻底解决的情况下,根本不敢考虑婚姻问题。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04年以来,房价就开始大幅上涨,期间虽有回落或趋稳,但总体仍处于增长态势。再加上2016年,大量资金涌入楼市,使得房价涨幅扩大至近7年最高值。

相对应的,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虽然也呈增长趋势,但与房价相比显然太低。2020 年全国商品住宅房价收入比为 9.2,房价收入比偏高。

这还只谈到了房价,婚后还车贷还房贷再加上养小孩,每一项都是高额支出,如果家庭条件不是很好,在现实的经济压力面前,婚姻让年轻人望而却步。

二、婚姻观念发生变化,年轻人不愿过早结婚

一个人的时候住的差一点,与他人合租,感觉活得也挺好。一旦结婚,会让两个人的生活变得严肃起来,婚姻意味着责任,对彼此的付出。你不可能像以前一样下班回来什么也不做就在床上躺着刷手机,这让年轻人感觉“不自由”。

此外,婚姻观念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已不再深入人心,往往“宁缺毋滥”,婚姻自主意识较强,人们更加注重自我的感受。毕竟你要找的人往远了讲要和自己过一辈子,那对于物质条件、精神世界都应当达到比较好的契合程度。而且近年来,离婚率越来越高,离婚的原因也复杂多样,在进入婚姻之前,年轻人更多抱以审慎的态度,不愿将就。

三、高等教育普及,结婚年龄不断推迟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再加上9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大学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明显增多,受教育年限增加,导致初婚、初育的年龄都在推迟。一名普通的大学生,本科毕业22岁,硕士毕业25岁,博士毕业28岁。学习压力、工作压力纷至杳来,而且学生时代经济条件不好,结婚只能一拖再拖。

综上所述,初婚人数持续下降的原因比较复杂,还包括适婚人口总数下降、婚姻焦虑等问题。面对诸多不易,两个人仍然能够克服万难进入婚姻更是值得珍惜的缘分。然而,结婚初始浓情蜜意只是婚姻的一部分,一段亲密关系想要长久稳定,需要两个人用心经营,一旦经营不善即面临崩溃的风险。对此我们在结婚前也要了解一些法律常识,以免婚变对自己造成伤害。

第一,对方出首付买房,可以婚后一起还房贷,但最好不要出装修的钱。因为房屋装修部分会随着时间贬值,就算你拿出十几万的装修款,多年后剩余的残值可能只有一点点。

第二,婚前一定要做婚检,避免对方携带什么传染病或者遗传疾病。如果婚前没有如实告知,婚后才发现对方隐瞒重大疾病,婚姻无法继续的,只能向法院请求撤销婚姻或者提起离婚诉讼,在时间、精力方面都是一种消耗。

第三,如果恋爱期间对方就表现出极强的控制欲,并且容易情绪化、摔东西,猜忌心理也特别强,对于这类人,结婚前务必三思,当心对方有家暴倾向。

第四,可以签订一份婚前财产协议,明确约定双方的财产归属及各自所占的份额,婚后房贷、车贷、家庭开销、子女教育等费用的承担方式。生活中,大多数人还无法接受婚前就把财产问题约定得这么清楚,但事实证明,婚前明确双方的底线反而有助于减少婚后的矛盾。

禽择良木而栖,人择良人而伴。年轻人不愿结婚无非还没有做好结婚的经济准备、心理准备,还没有遇见那个在所不辞的“良人”。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