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神奇动物在哪里?《坤舆全图》告诉你
原创 松子 博物馆丨看展览
谁不想进入霍格沃茨学校学点魔法呢?《哈利·波特》系列近年来推出了相关电影和游戏,让人们得以身临其境地进入魔法世界,邂逅马人、独角兽等各种神奇动物。
其实古人的眼中也有一些奇幻的生物,并且,把它们画在了一幅名叫《坤舆全图》的地图中。
作为清初的一幅世界地图,《坤舆全图》不仅描绘了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对海陆分布的最新认知,还在地图空白处绘有船舶及数十种奇异的海陆生物,并附上文字注解。
清 南怀仁绘制 坤舆全图 神户市立博物馆藏
地图的绘制者名叫南怀仁,和大名鼎鼎的利玛窦、汤若望一样,作为比利时人的他也是一位来华传教士,在1660年进入钦天监工作。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他仿明末利玛窦的《坤舆万国全图》,绘制出此图。
这些图文反映了当时技术条件下,人们对非寻常生物的理解与推想,有些描述甚至不合常理,但细细品读之后,亦有妙趣横生之意味。
1
能吃火的鸟
《坤舆全图》记录了不少来自美洲的生物,譬如白露国(即秘鲁)的火鸡,南美洲的森蚺、犀鸟等,其中最为怪异者,是一种名为“骆驼鸟”的生物。
《坤舆全图》中的美洲鸵鸟
其文曰:“南亚墨利加州有骆驼鸟。禽中最大者,形如鹅,其首高如乘马之人,走时张翼,状如棚,行疾如马。或谓其腹甚热,能化生铁。”
南亚墨利加州即是南美洲,从名字和描述来看,骆驼鸟似乎是人们通常认知中的非洲鸵鸟,但注解既然已经明确表明了产地,亦画在南美洲地图上,这种生物应该是指美洲鸵科美洲鸵属的一种,其外形与非洲鸵鸟有相似之处。
文中“或谓其腹甚热,能化生铁”,可能是受到古代中国人对鸵鸟认知的影响。
《魏书》称,波斯有种鸟,形如骆驼,两翼飞不高,能食草和肉,也能食火。《新唐书》记载,西域的吐火罗在永徽元年(650年)“献大鸟”,此鸟高七尺,黑色,脚像骆驼一样的,一天能走三百里,能食铁,俗称驼鸟。
宋人彭乘还在《墨客挥犀》中记载了一则故事:某地有只大鸟名骨托,高三尺多,外貌像雕,能吃铁和石头。有人对此表示怀疑,于是取来绳子系在三寸大小的石头上,扔在它面前,这鸟就把石头吞了下去,许久之后再把绳子拉出来查看,那石头已经软烂如泥。
鸵鸟 清 吴友如编《吴友如画宝》喀什维吾尔文出版社
古人以为鸵鸟能吃石头吃铁,甚至吃火,所以肚子里一定很热。其实,这和“鸵鸟将头埋到沙子里来躲避危险”一样,是以讹传讹的结果。
由于鸵鸟没有牙齿,它们会低头埋进沙中,吞食一些小石子,来帮助磨碎胃里的纤维食物。这可能就导致人们误以为鸵鸟喜欢吃石头,加上它们异于常鸟、庞大的身躯,给人一种特殊生物的感觉,会让古人觉得它们具有食铁食火这样的怪异能力。
2
没有脚的鸟
在《坤舆全图》中,“新阿兰地亚洲”(即澳洲)绘有一只没有脚的“无对鸟”。
《坤舆全图》中的无对鸟
其文曰:“亚细亚州爪哇岛等处有无对鸟,无足,腹下生长皮如筋,缠于树枝以立身,毛色五彩,光耀可爱,不见其饮食,意惟服气而已。”
无对鸟即极乐鸟,又名天堂鸟、风鸟,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亚东部,托列斯海峡群岛,巴布亚新几内亚及澳大利亚东部。
这种鸟中的雄性,大多有从喙、翅膀、尾巴或头部延伸出来的非常长的精致艳丽羽毛,配合仪式性的舞蹈,可用来吸引雌性。
当地人称这种鸟生活在天堂,故又名“天堂鸟”。法国自然科学家皮埃尔·贝隆在其1555年完成的《鸟类的自然历史》中,称无对鸟不会站在地面的任何物体上,因为它们是天堂出生的。甚至还有人认为它们一直飞在空中从不停下,繁殖时,雌鸟会将卵产于雄鸟背部。
这种误会可能是源于早期传入欧洲的标本,这种标本制作时依据当地土著习俗,将天堂鸟双脚剪下,以便作为头饰,同时保留了尾部的长饰羽,因此当时欧洲人误以为此鸟没有脚。
南怀仁大概也受到这样的误导,认为无对鸟“无足”,用腹部生长的橡皮筋一样的长皮,将自身缠在树枝上以立身。
世乐鸟 明 王圻、王思义辑《三才图会》北京大学图书馆
明代万历年间,王圻、王思义父子撰写成《三才图会》一书,其中有关于“世乐鸟”的记载:“南方异物志有时乐鸟,即世乐也。此鸟本南海贡来,与鹦鹉状同,而毛尾全异,其心聪性辩护主报主,尤非凡禽。”人们将这种鸟的出现视为一种祥瑞之兆,认为当君主有明德,天下太平时就会出现。
从南怀仁的描述可知,当时人们还认为这种神奇的鸟不吃东西,以“服气”为生,其实天堂鸟的饮食大多以水果和节肢动物为主。
3
让人跳舞的蜘蛛
《坤舆全图》在东半球部分绘有一种名叫“大懒”的毒蜘蛛。
《坤舆全图》中的蜘蛛
其文曰:“欧逻巴州意大理亚国有蜘蛛类,名大懒。毒辣,凡螫人,受其毒即如风狂,或嬉笑,或跳舞,或仰卧,或奔走,其毒中人气血,比年必发,疗其疾者,依各人本性所喜乐音解之。”
欧逻巴州即欧洲,意大理亚国即意大利,这种蜘蛛,据学者研究应该是指生活在南欧地区的狼蛛,也称塔兰台拉(Tarantula,或译为塔兰托、塔兰图拉),“大懒”的音译应该也是源于此名。
塔兰台拉毒蛛在今天是蜘蛛目捕鸟蛛科动物的泛称,而最初仅指南欧狼蛛科的塔兰台拉狼蛛,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全身多毛。文中说人被塔兰台拉狼蛛咬了之后会发狂,需要音乐才能解毒。其实不然,它们的毒液毒性是非常弱的,今天有很多人还将它们饲养为宠物。
在14世纪至17世纪,欧洲很多地方出现了一种“舞蹈狂热”的社会现象,常常一群人聚在一起,有时多达数千人,进行无规律的跳舞,以至于最后精疲力竭地晕倒。
在意大利,据说受害者是被塔兰台拉毒蛛蜇伤后所致,解毒的唯一方法是随着音乐跳舞。当时一些人会突然开始跳舞,有的甚至用藤蔓将自己捆起来,或者互相鞭打、酗酒乃至跳海,表现出一种歇斯底里的行为。
17世纪用于治疗狼蛛中毒的乐谱,来自wikipedia
研究表明,这种现象并不是被狼蛛咬伤的结果,而原因究竟如何,可能涉及到自然灾害、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至今也没有令人信服的结论。后来意大利南部的一种民间舞曲也被称作塔兰台拉,特点是节奏急促强烈,舞者手持铃鼓,边舞边击。
不管怎样,南怀仁对这种大蜘蛛的描述也并非是凭空捏造,他不经意间从另一种角度记录了,当时欧洲发生的某些特殊历史现象。
4
长(chang)脖子的麒麟
《坤舆全图》还记录了产自非洲的长颈鹿,不过并非以长颈鹿为名。
《坤舆全图》中的长颈鹿
其文曰:“利未亚州西亚毗心域国产兽,名恶那西约,首如马形,前足长如大马,后足短,长颈,自前蹄至首高二丈五尺余。皮毛五彩,刍畜囿中,人视之,则从容转身,若示人以华彩之状。”
利未亚州即是今天的非洲,这恶那西约,名字虽怪,但从图画中,我们已然能猜出这是长颈鹿。恶那西约可能是音译自16世纪瑞士人格斯纳出版的《动物志》中对长颈鹿的称呼:Orasius。
长颈鹿产自遥远的非洲,过去中国人对它们几乎一无所知,但自郑和下西洋,中国直接通航阿拉伯世界和非洲后,中国人终于有机会亲眼见到这种长脖子的生物。之后长颈鹿不仅多次进贡给大明王朝,还被当时的皇帝和官员视作传说中“麒麟”。
明成祖永乐十二年(1414年)秋,榜葛剌(今孟加拉一带)的使臣带着长颈鹿进贡。麒麟,自古以来被认为是仁兽,象征帝王仁德,它的出现让大臣们都借此机会歌功颂德,宫廷画师画下麒麟的画像,并将翰林院的大臣沈度所作的颂词《瑞应麒麟颂》抄录于上。
明 沈度作序《瑞应麒麟图》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长颈鹿的外貌虽然和中国人想象中的“麒麟”十分契合,它们长长的脖子却无疑让人值得怀疑是否是真麒麟,毕竟从汉至宋元的传统麒麟图像中,麒麟的脖子都很短。但对于需要彰显自己的圣明和皇位合法性的永乐帝来说,这些并不重要。
在明朝开国大将徐达的玄孙徐俌(fǔ)的官服上,我们可以看到脖子长长的麒麟,这表明当时已把作为麒麟的长颈鹿列入国家礼仪制度。不过,这种现象毕竟是少数,占据官方和民间主流地位的,还是传统的麒麟图案。
麒麟补子,采自《明徐达五世孙徐俌夫妇墓》
从南怀仁的记录中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已经将长颈鹿圈养了,《明史》中记录说,这种牛尾鹿身的生物吃粟、豆和面饼。
5
传说中的人鱼
除了陆地生物,《坤舆全图》中还绘有一些海洋生物,譬如飞鱼、剑鱼、狗鱼,还有鲸鱼,其中最引人注意的,要数人身鱼尾的“西楞”。
《坤舆全图》中的人鱼
其文曰:“大东海洋产鱼,名西楞,上半身如男女形,下半身则鱼尾,其骨能止血病,女鱼更效。”
从图画来看,这西楞便是神话传中的人鱼,当然,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人鱼并不是真正存在的。
巴比伦神话中有一位水神,他拥有人的上半身和鱼的下体,被称为“水之家的主人”,向人类传授知识;博物学家普利尼在公元1世纪所著的《自然史》中提到,美人鱼绝非寓言故事,她们皮肤粗糙,全是上下长满鳞片。
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也有关于人鱼的记载,不过和西方的人鱼有所不同,如司马迁的《史记》中提到:“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干宝《搜神记》中说:“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出珠。”唐代诗人李商隐的《锦瑟》中,“沧海月明珠有泪”便化用了鲛人的传说。
1493年,哥伦布的船队在航行时,船员有看到三个美人鱼挺立在海面上;英国航海家亨利·赫德逊声称,1608年他在俄罗斯北部探险时,看到了一条人鱼。这些海上探险者所称看见的美人鱼很可能只是浮在水面上的海豹、海象、海牛和儒艮。
以人类的审美而言,这些海洋哺乳生物应该很难称得上美丽,人类对于人鱼的构想,其实和很多过去认知中的奇幻生物一样,是一种基于现实和想象,混合了复杂情感的产物。
人鱼 清 聂璜《海错图 》故宫博物院藏
且不论希腊神话和安徒生童话中的美人鱼,早在中国六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许多人与水族恋爱的故事,唐代李朝威所作的传奇小说《柳毅传》,清代蒲松龄所著的《聊斋志异》中的的《白秋练》,皆是流传极广的爱情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最终或富贵,或升仙。
以明清时的科技水平,南怀仁自然也不清楚人鱼究竟是何种存在,他只能依据各种道听途说的言论,再加上人鱼的医学用途,让这种生物,看起来更可信一点。
南怀仁的《坤舆全图》作为清初刊印的中文版世界地图,反映了当时对于世界地理和生物的最新认知,虽然一些内容并不符合实际,但也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知识的传播。
而图中那些曾经奇异的生物,如今也不再让人感到新奇,人类对于它们的懵懂认知,也渐渐遗忘在历史的长河中。
参考资料:
1. 《南怀仁<坤舆全图>及其绘制的美洲和大洋洲动物图文》,邹振环,《国家航海》第十五辑.
2.《“化外之地”的珍禽异兽:“外典”与“古典”“今典”的互动》,邹振环,2019.04.
3.《音译与意译的竞逐》,邹振环,《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3月.
4.《永乐皇帝的麒麟——海外考古调查札记(四)》,王光尧,《故宫博物院院刊》2021年第7期.
5.《明徐达五世孙徐俌夫妇墓》,南京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南京市博物馆,《文物》1982年第2期.
6.《明沈度序本<瑞应麒麟图>研究》,赵秀玲;陈潇,《中国美术研究》2017.02.
7.《郑和下西洋与麒麟贡》,张之傑,《自然科学史研究》2006年第4期.
8.《水中的恋人——美人鱼原型的文化心理解读》,蒋夏萌,2011年5月.
9.《Tarantulas》,https://www.nationalgeographic.com/
10.《Tarantism;Struthio camelus;bird-of-paradise》,https://en.wikipedia.org/wiki/
11.《塔兰托狼蛛》,《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2009年第二版.
原标题:《神奇动物在哪里?《坤舆全图》告诉你》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