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2021中国电影美学年会召开:新家国文化与新时代美学

澎湃新闻记者 王诤
2021-11-30 16:39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11月26日,“2021中国电影美学年会”在北京、广州两地连线举行,今年主题为“新家国文化与新时代美学”。

中国电影美学年会是由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电影资料馆)发起并主办的学术活动,今年是连续第5年举办。此次年会主办方为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与暨南大学,承办方为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电影文化研究部与暨南大学艺术学院/珠江电影学院。

年会海报

会议现场

“新主流大片”

会议以“回到中国电影美学的传统基础”与“面向未来的中国电影理论”拉开序幕,各位嘉宾围绕“‘新主流大片’的美学及文化分析”、“中国艺术电影的美学探索”、“中国电影的新乡土叙事与地域美学”、“中国电影教育的新型模式与美育”等多个论题各抒己见,展现着新时代中国电影研究在美学层面上的面貌和成果,同时也结合当下中国电影的热点问题进行探讨。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一川在发言中提出设问,我们在现代艺术概念构架和电影美学传统等组成的学术制度基础上,有无可能激活或化用中国古典传统来挖掘电影的价值?“提取某些元素来帮助我们进行中国电影美学思考?影文学或影文论,或可以承担起研究中国电影作品的影像系统之文的审美特质的任务。”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旭光提出新主流电影实现了对电影“三分法”(主旋律电影、商业电影、艺术电影)界限的跨越,是电影的某种“大众文化化”趋向,是对当下多元文化的包容。在他看来,“新主流大片”的发展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进行了某种“年轻态”风格表述和融合多种类型的尝试;第二阶段主打国际传播,打造国家对外形象;第三阶段出现“民生化”、“内向化”、“小片化”的美学趋向。

陈旭光对于“新主流大片”有两个方面的反思:一、目前“头部”电影过于集中,应形成一个金字塔型的良性发展结构;二、如果缺少外部力量支持,“新主流影视剧”能否保持可持续发展态势?这是下一步应该继续去关注研究的。

“大湾区电影”

《中国电影新乡土叙事的美学表达》西北大学中国西部影视研究院院长、陕西省电影家协会主席张阿利提出,在近年来的乡土叙事中,反思和呈现“现代性”到来之后传统乡村社会伦理景观的影片依旧占有重要的比重,并且继承和延续着中国乡土电影永恒的精神价值和艺术魅力。因此,“对‘现代性’作为时代的积极性价值呈现的影片则是新时代乡土电影的另一种美学新拓,成为中国电影乡土美学视野中值得进一步挖掘和开创的美学类型。”

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周夏以毕赣、周子阳、顾晓刚、魏书钧的电影为例,探讨新生代导演的地域文化美学和个性表达。他认为,这四位导演对电影语言和美学风格多元化的探索和追求都非常地自觉,并具有地域性、当下性、寓言性的特点。“他们的影片中都有对环境中人的终极关怀并使用了大量视觉意象,在为数不多的作品中已然完成了成熟且个性鲜明的自我表达。相信再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他们能拿出更为惊艳、甚至到国际舞台上不输于一些大师们的作品。”

中国电影市场近年来欣欣向荣,影视产业在多地快速发展。在粤港澳大湾区,整合产业合力打造“大湾区电影”,也是电影人的讨论热点。近两年来,粤港澳大湾区“九市二区”在影视领域动作频频,但湾区电影产业的集群发展也被认为短板明显,三地的影视合作仍有不少可待开拓空间。

暨南大学艺术学院、珠江电影学院副教授段婷婷,以“‘夹层空间’在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中的呈现及运用”为题,提出“夹层空间”——夹杂在城市空间和乡村空间之间的体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特殊性空间,如香港电影中的“公屋”、广州电影中的“城中村”为切入点探讨地域美学的生成。暨南大学艺术学院、珠江电影学院副教授蒋励则梳理了岭南人物传记电影发展的脉络,认为其时代选择侧重于形塑岭南文化的关键时期,传主选择上内地与香港存在差别,美学表达多样,“但主题离不开家国情怀的表达”。

    责任编辑:张喆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