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孩子哭闹妈妈愤怒砸东西,你的火真的发对了吗?
前几天在短视频平台上看到这样一个视频:
孩子坐在地上玩,床上半躺着一位老人在看手机;
妈妈怒火冲天地掀翻桌子,又举起凳子狠狠扔在地上。
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妈妈那种情绪炸裂的崩溃。
网友们更是坐不住了,有人表示感同身受:
有人则指责妈妈不该当着孩子的面发脾气:
诚然,视频中的妈妈用掀桌子、砸凳子的方式发脾气起不到任何作用,甚至会伤孩伤己;但是,发脾气真的就不配为人父母了吗?
其实不然。
父母也是普通人,而不是圣人;从某种角度来说,会发脾气的父母,恰恰更容易教育好孩子。
今天我们一起来聊一聊“父母如何更好地发脾气”这一话题。
每一对父母,都会经历“养育倦怠”
对于养育孩子,网上曾有人感慨:“孩子是靠剥削父母成长的,尤其是妈妈。”
“剥削”妈妈的时间、精力和健康......
他们随时出现的各种突发状况,会打乱养育人的个人秩序,让其陷入没有目标、无法规划的应激状态。
图片来源:《坡道上的家》
哪怕是在梦里,也要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状态。久而久之,个人剥夺感和亏欠感便会出现,它们汇聚在一起,便形成了“养育倦怠”。
当父母进入“养育倦怠”期,便会感到明显的情绪波动,对待孩子的无力感和烦躁感也会时不时冲出来,让养育者陷入自责中:
“我是怎么了,我怎么能不爱我的孩子呢?”
图片来源:《坡道上的家》
其实,“养育倦怠”的出现是很正常的。
以色列社会学家奥尔纳∙多纳斯曾做了一个关于“后悔成为母亲”的调研,结果表明,即使很爱孩子的妈妈,对于以孩子为中心的生活,也会产生阶段性厌倦。
更会在某个时刻,觉得自己的孩子非常讨厌。
但比“养育倦怠”更可怕的,是父母无法把这些话说出来,也鲜少有人会理解这样的感受。
尤其是妈妈,社会环境中,对于“母爱”有着过度的解读,一旦有妈妈把自己放在孩子的前面,就会引来一大堆攻击言语,更不要说自己不想养育孩子了。
图片来源:《坡道上的家》
基于这样的心理,养育者只能把自己的倦怠情绪隐藏起来、压抑下去。而情绪又是一个神奇的东西,从来不会随着时间消失,压抑的越久,“爆炸”起来的威力越大。
在日本家庭伦理剧《坡道上的家》中,家庭主妇水穗独自承担着照顾孩子的责任,被忽视的情感,家人对自己育儿的指手画脚,自我生活的消失,这些心理压力夹杂在一起,让水穗对育儿产生了强烈的倦怠。
但却没有一个人理解她,最终,水穗在精神恍惚的情况下,把女儿扔进浴缸......
图片来源:《坡道上的家》
当然,这样的极端例子并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这样的家庭悲剧也希望永远不再发生。
那么,既然“养育倦怠”避无可避,该要如何与它相处,且不伤害到亲子关系呢?
答案就是——学会发泄情绪!
发脾气≠不爱孩子
邱晨曾在《奇葩说》中讲了这样一句话:
“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情绪,每一种情绪都值得聆听,而不是被消灭。”
深以为然,父母的情绪也应该被看见。不仅在“养育倦怠”期可以把脾气发出来,在孩子做错事时,也应该及时发脾气。
因为所有的情绪,都有积极的一面。正确发脾气,也会有意想不到的好处。
1、懂得发脾气,才不会让情绪崩溃
曾经有一个妈妈对我倾诉道:“忍住不发脾气实在是太难了,忍来忍去,最终还是会为一丁点的小事让情绪崩溃。看着孩子无辜的样子,我本来已经很难受了,周围的人还都不理解我,觉得我的脾气太坏,为了一点点小事就大发雷霆。”
图片来源:《坡道上的家》
其实,小事不过是压垮情绪的最后一根稻草。
把情绪积压到一定程度再爆发,不仅对自己的身体有害无益,对于孩子的养育,也是有害无益的。
孩子看着崩溃的妈妈,会对规则产生困惑:为什么我和小朋友打架时,妈妈不发火,打翻了厕所的水桶,妈妈会发这么大的火呢?
孩子会误以为,打翻水桶,比打架这一问题,更严重!
这样的认知一旦形成,在孩子的内心是很难纠正的。
2、父母发脾气,孩子才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有人说,现在的孩子真是越来越难教育了,又是要平等教育,又是要鼓励教育,关键是孩子的冒险精神太强了,一不注意就会去做危险的事情,怎么鼓励也不能制止呀?
其实,这个问题,有一位心理学家,也曾遇到过。
这位心理学家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一直都遵循“不发脾气”的原则,但是女儿并没有如他所想,变得很省心,反而因为他的不发火,变得肆无忌惮。
有一次,他刚回到家,便看到女儿正坐在复式楼梯扶手上往下滑,这是他说过很多次的,但女儿并没有在意。
图片来源:《坡道上的家》
这一次,他在紧张下,直接冲过去,打了孩子一巴掌,对孩子大叫:“你知不知道这样做很危险?”
吼完这句话后,他对于自己的失控有些自责,而女儿却在愣了一下后,抱着他说:“爸爸,我知道错了。”
之后便再也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
因为认知和经历的局限,孩子对于是非对错,并没有强烈的感触,而父母的反馈,则是孩子树立正确认识的渠道之一。
3、发脾气,也需要学习
在人际交往中,正确地发脾气,通常是捍卫底线的一种方式。
父母懂得发脾气,孩子则不会畏惧“发脾气”。在学校中被欺负时,就可以用正确的方式发脾气,达到保护自己的作用。
要知道,在众多校园霸凌事件中,受欺负的孩子,大多是不敢发脾气的孩子。
当然了,这里一定要注意,失去理智地发脾气,并没有任何学习的价值。
唯有正确的方法,孩子才能学到“发脾气”中正向的力量,达到保护自我的效果。
正确发脾气,让教育事半功倍
虽然发脾气有很多的好处,但我们也要明确,发脾气的目的,是教育孩子。
基于这一基础地发脾气,才是有效脾气。
1、发脾气前,提醒家人不要“拖后腿”
在发脾气之前,我们需要做好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和家人沟通好,不要让家人“拖后腿”——你在这里发脾气,家人在那里护短。
这样的情绪发作是没有任何作用的,反而会破坏你和孩子的亲子关系。
如最近热播的《暖阳之下》,妈妈在严厉教育孩子,爷爷奶奶便在一旁护着,结果孩子不仅不听妈妈的,还开始疏离妈妈,让妈妈伤心又无力。
图片来源:《坡道上的家》
第二件事,是先让自己冷静一下。
心理学中有个“六秒钟法则”,就是说当你遇到十分愤怒的事情时,延迟六秒再做决定,这样可以避免因为愤怒做出错误的决定。
冷静一下,才不至于因为太过于愤怒而忽略发脾气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沟通。
2、发脾气时,别忘教育才是目的
之前遇到一个家长,脾气很大,孩子掏作业本的速度慢了,他发火;孩子在路上问候人的声音小了,他发火。
脾气是没少发,但什么作用都没有,孩子反而是创立了一套应对他的方法——声音一大,手一举起,就往桌子底下钻。
下次掏本子的速度依然很慢,路上问人的声音依然很小。
这样的发脾气,不过是“棍棒+粗口”,是没有意义的。
我们要明白,有效的发脾气,是一场严肃的沟通,是为了让孩子明白事态的严重性。
比如孩子偷钱了,这个时候笑嘻嘻地教育,只会让孩子觉得没什么大事,还可以有下次。
而以发脾气的形式,说出教育的话,才能让孩子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才能对父母的话,报以严肃的态度。
图片来源:《坡道上的家》
3、发脾气后,孩子情绪缓和后要“善后”
同样,在发完脾气后,也要记得和孩子再来一次沟通,这次的沟通,不是再次教育,而是让孩子明白,自己只是对于孩子的这一种行为很生气,但对孩子的爱,自始如一。
图片来源:《坡道上的家》
有了这样的沟通,所谓发脾气会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基本是不会存在的。
而软硬结合的教育方法,更能让孩子同时感受到家长的威信和关爱。
建立了这样的亲子关系,孩子的心中有所畏惧,又充满爱意,教育会因此变得简单。父母再也不用因为压抑而出现情绪崩溃的时刻。
图片来源:《坡道上的家》
养育孩子变得简单了,“养育倦怠”出现的次数,也会越来越少。
教育家陶行知说:
“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同理,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对待不同的孩子,父母发泄情绪的方式也需要因人而异,有的孩子敏感、脆弱,就需要温柔地发脾气;有些孩子皮实、顿感,可以稍加“火候”……
而且,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也需要不断成长,升级与孩子的沟通方式;
如此,才会在育儿的道路上越来越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END-
策划:M T
作者:问心浅笑
编辑:雪梨
设计:多纳
(文中部分图片均来源网络,侵权可联系删除)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