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青报调查:94.0%受访者感觉身边存在“影子爸爸”

李洁言/中国青年报
2016-11-15 09:09
来源:澎湃新闻
教育家 >
字号

中国青年报11月15日消息,一个男的吹嘘:“我老婆能洗衣服,做家务,做饭,带娃,逛街,自己赚钱!”朋友回:“像你老婆那样的,在我们那里叫寡妇。”这个最近在网上流行的段子,虽然很刻薄,却形象地描述了现实生活中很多家庭的真实情况。

如今,很多家庭的育儿工作由妈妈承担了大部分,爸爸很少参与,就像影子一样。这样的爸爸被形象地称为“影子爸爸”。“影子爸爸”不仅导致了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还深刻地影响到了孩子的成长和家庭的稳定。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4.0%的受访者坦言,自己身边就有“影子爸爸”。近六成受访者认为,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影响和部分父亲心存依赖思想,责任感薄弱,是造成“影子爸爸”盛行的最主要原因。

仅6.0%受访者表示身边没有“影子爸爸”

“一个女性朋友不再联系你,一是她死了,二是她当妈了,三是她孩子上学了。”自从有了孩子,35岁的外企女白领王非对这个戏谑的说法有了越来越深刻的领悟。

孩子小的时候,她每天晚上多次醒来给孩子喂奶把尿,先生在一旁呼呼大睡。现在孩子3岁多了,王非感觉基本还是自己一人带娃——几乎没有自由时间,逛街、美容、闺蜜聚会,通通取消,除了上班,几乎所有时间都围着孩子转。而先生,还时不时地和朋友小聚一下,每周六上午的踢足球,更是雷打不动。“感觉就是我一个人在带孩子,他几乎没有任何存在感”。说起先生,王非话语之间禁不住透出些埋怨。

像王非先生这样没有存在感的爸爸,正成为很多家庭中一种典型的存在。调查显示,94.0%的受访者感觉自己身边有“影子爸爸”,其中45.1%的受访者表示,这样的“影子爸爸”很多。只有6.0%的受访者明确表示自己身边没有“影子爸爸”。

目前在青岛一所小学担任三年级班主任的陈老师,对这种家庭教育中“阴盛阳衰”的局面颇有感受。尽管她要求每个孩子的父母都加入班级微信群,但她发现,平时大多都是孩子妈妈跟她联络,“爸爸也不是没有,但绝对属于少数”。更多的父亲,是沉默的大多数,几乎不在群里发声。

在首都一家媒体工作的李宁,家里有一个8岁的女儿,她们家的育儿模式,也是孩子的事情基本由她承包。

一次周末临时加班,李宁让先生看着8岁的女儿在家做作业并练一下钢琴。先生满口答应。加完班一踏进家门,她发现先生坐在电脑边玩游戏,女儿坐在沙发上看电视,一片其乐融融的景象。女儿看到她回来,嗖地一下钻到屋里练钢琴去了,不用说,作业也没有完成。李宁不由得怒从心头起,把两个人都狠狠地说了一顿。“根本指望不上,你要让他管一点事儿,一定要对后果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李宁在一个妈妈群里说起孩子爸爸的“事迹”,立刻引发一片共鸣:

“孩子周六都上了两年英语课了,爸爸都搞不清,还经常在周六安排活动,也是醉了。”

“现在总算明白为什么说父爱如山,就是像山一样杵在那里一动不动!”

“我们家情况跟你们家一样一样的。”

“我们家贝贝都上幼儿园大班了,爸爸一共就接过3次!”

“对爸爸来说,孩子就像宠物,偶尔玩一下,逗个乐子。交给他,你就等着收拾烂摊子吧!”

……

是否具备责任心和远见,决定了男性成为父亲之后是否称职

为何“影子爸爸”如此多?调查发现,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影响和部分父亲心存依赖思想,责任感薄弱,被认为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因,分别有58.4%和58.1%的获选率。此外,还有52.9%的受访者认为是受男人天生不会带孩子观念的影响,23.7%的受访者认为是由于当下的母亲太强大,父亲才会乐得清闲。

“我觉得我老公就是被公公婆婆给惯的。只要他们在我们家,我老公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自己还像个孩子,怎么指望他有责任感,照顾好自己的孩子?”说起先生在育儿上的不作为,王非认为,父母的娇生惯养让丈夫没有培养起对家庭的照顾意识。

李宁则倾向于认为,这是原生家庭的影响。李宁先生的父亲在他小的时候,因为工作原因长期不在家,一直到他十几岁时,一家人才团聚。李宁认为,先生没有从父亲那里习得如何承担起一个父亲的责任,这样的缺失会在自己的家庭成立之后表现出来。

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孙云晓看来,“影子爸爸”的流行背后有很多原因。一是传统上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影响,二是现代女性全面崛起,从收入到学历,完全不亚于男性,甚至比男性还要强大,再加上怀胎十月与孩子建立的亲密关系,使得母亲在孩子的养育上会显现出天然的优势。

长期关注父教问题的孙云晓强调,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主观原因,就是父亲的责任心和远见不足。

孙云晓解释,父亲深知教育孩子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给孩子讲故事,陪孩子游戏,很多东西都要不断地学习,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挑战。因此不少爸爸本能地选择了回避、撤退、转移,放弃了责任。同样,很多父亲缺乏远见,他们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教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意识,以为自己只要负责挣钱养家就可以了,妻子一个人带孩子完全没有问题。他们没有意识到,父教的缺失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危害是非常巨大的。“是否具备责任心和远见,是男性成为父亲之后是否称职的一个重要分野。”孙云晓强调。

对于很多父亲将无法顾及孩子归因为工作太忙经常出差,孙云晓认为,这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王非对孙云晓的观点非常认同。她的身边就有这样的正面典型。她闺蜜的先生,在一家央企总部工作,非常繁忙,工作日加班到晚上九十点、周末全天加班都是常事。可只要一有时间,闺蜜的先生就会陪8岁的儿子打篮球、下围棋,还会亲自下厨给家人做一顿可口的饭菜。“关键是愿不愿意,只要愿意,怎么都能抽出时间精力。好多父亲并不是忙得没时间,只是自己没有长大,不想承担责任”。

在孙云晓看来,关不关心孩子,并不在于你是不是天天陪着孩子,陪伴的质量比数量更重要。他举了一个真实的例子。在青岛讲课的时候,孙云晓遇到一位女经理,女经理告诉他,自己的父亲在青海工作几十年,与她相距几千里之遥,但她觉得父亲是最了解她、最爱她、最关心她的人。从她上小学起,爸爸就鼓励她给自己写信,收到信后会帮她改掉错别字和病句,再在信的背面给她回信。从小到大,父亲一共给她写过2000多封信。现在,她一直保存着这些信,她和父亲的心,也因为这些信一直贴得很近。

“这说明,不管你有多忙,不管你在天涯海角,只要心里想着孩子,尽力跟孩子沟通交流,哪怕你陪伴的时间少,孩子依然能够感受到你的爱,你就是个好父亲。”孙云晓说。

77.2%受访者认为让父亲从育儿中获得成就感能让父教回归

父爱的缺失,孩子会最敏锐地感受到。北京的王先生在街道工作,儿子上小学四年级。平时儿子缠着他时,他总告诉儿子自己的工作非常琐碎繁杂,没时间。结果有一天,他刚一进门,儿子就特兴奋地跟他说:“爸爸,咱们物业在招聘,你到那里去吧,离家近还能经常陪我!”为了让爸爸多陪陪自己,儿子竟然开始操心给他换工作,这让王先生哭笑不得。

如何才能让缺失的父教重新回归家庭?调查发现,受访者认为最有效的方式是多鼓励父亲,让他们从育儿中获得成就感,有77.2%的受访者选择了该项;勇于放手,给父亲创造亲子机会也是不错的思路,获得57.9%受访者的认同。

从事金融工作的林峰家有一个7岁的女儿,平时因为工作繁忙,他很少过问女儿的事情。有一次,妻子因为女儿不好好练琴大声呵斥了女儿,他忍不住当着女儿的面批评妻子的教育方式有问题。没想到女儿一面哭着,一面大声冲他嚷嚷:“你管什么闲事儿啊!”

这件事对他触动很大,他开始反思自己在女儿教育中的缺位问题。前两天正好赶上万圣节,女儿想做南瓜灯,他放下手头的工作陪着女儿一起切南瓜、挖洞、放蜡烛,完成了南瓜灯的制作。晚上,一家人把家里所有的灯熄灭,点上南瓜灯,玩了“不给糖就捣蛋”的游戏。在摇曳的烛光中,林峰感觉到了久违的温馨,女儿也一晚上围着爸爸妈妈转个不停,非常兴奋。“我没想到自己也特别享受,以后还是应该多抽点时间陪女儿。”林峰感慨。

除了从家庭内部着手,还有55.4%的受访者建议全社会营造氛围,大力宣传父教的重要性,20.7%的受访者认为应该对父亲育儿给予政策倾斜。

在孙云晓看来,要改变父教缺位,有很多具体的建议:第一,广为传播父教重要的观点;第二,树立好父亲的榜样,因为榜样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第三,中小学可以专门召开针对父亲的家长会或父亲学堂。

此外,孙云晓强调,还要从国家立法的层面入手。他说,这方面北欧一些国家的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借鉴。比如瑞典,在1994年就颁布了《父亲法》,从法律的角度,对父亲参与育儿作出了强制规定,也给出了一些政策优惠,比如该法强迫父亲在新生婴儿出世后,必须请一个月假,以便自己能在家中帮助妻子照顾婴儿,若父亲不履行这一义务,他将不能享受政府所给予的一个月的薪水津贴。

“我国正在起草家庭教育法的草案,应该把这些内容也放进去。”孙云晓呼吁。

该项调查共有2001人参加,其中,49.3%为男性,50.7%为女性;77.6%的受访者有孩子;70后占20.1%,80后占54.5%,90后占19.3%;60%的受访者生活在南方,40%的受访者生活在北方。 

(原题为《94.0%受访者感觉身边存在“影子爸爸”》)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