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成简帛文献出版高地,许多先秦简帛司马迁都未曾见过
11月4日,本报独家报道《上海成国内简帛文献出版高地》,引起学界广泛关注和浓厚兴趣。报道一经刊出,各地专家学者纷纷来电,询问在哪儿可以购买这些出版物,有专家甚至表示要去印刷厂蹲点,第一时间拿到最新出版的文献资料。
这些出版物缘何如此受重视?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副总裁张晓敏表示,这与简帛文献自身的价值有关,“我们出版的简帛文献上记录的内容,大多数前所未见,许多先秦文献更是2000多年前司马迁都未曾看到过的。它们是关系到中华文化源头的正统元典,对我国古史、文化史、学术史、思想史等的研究都具有重大意义,价值难以估量”。
躲过“焚书坑儒”,补上失传千年的佚篇
曾参与多种简帛文献出版的张荣告诉记者,中国历史上有一大书厄———秦始皇“焚书坑儒”,许多春秋战国时期的典籍几乎毁于一旦。今天人们所看到的大部分先秦古籍,并不是由先秦直接传下来的,而是由汉代儒生回忆整理后传诸后世的,流传过程中存在讹误、脱文甚至失传的问题。一批在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前便埋藏在地下的简帛文献的出土,让人们看到了先秦古籍最初的模样。
以上海博物馆上世纪90年代入藏的战国楚竹书为例。这批竹简总计80余种,全部是“焚书坑儒”前原始的战国古籍,内容涉及历史、哲学、宗教、文学、音乐、军事等诸多经典。其中的《易经》堪称是迄今为止所有《易经》版本中最古老、最原始的,也是比较可靠的一个版本。这部《易经》与传世的《易经》有一些相异之处,如其中有一些今本《易经》根本未曾见的黑色、红色符号。
《尚书》是我国最古老的历史文献,相传为孔子编订,从上古时期尧舜一直到春秋秦穆公时期的各种重要史料汇集在一起,挑选出100篇形成《尚书》。
然而,如今流传下来的可靠的《尚书》仅有28篇。2008年,清华大学从境外抢救入藏的一批战国时期的竹简,让部分失传千年的 《尚书》佚篇重见天日。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在整理研究这批简的过程中,发现了多篇前所未有的佚篇,例如 《说命》 三篇、《尹诰 (咸有一德)》 等。而有些篇目虽然有传世本,如 《金縢》 等,但文句多有差异,甚至篇题也不相同。
清华简《尹诰》(局部)。清华简《说命》(局部)。 上海中西书局 供图
谁是尧舜禹的“前任”,新发现解开诸多谜团
简帛文献的面世,解开了诸多历史谜团。比如由上海中西书局出版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二辑的《系年》,解密秦人最早的居住地应是今天的甘肃甘谷县西南位置,被迫西迁成为秦先人的乃是商奄之民。2014年,专家们还在清华简中发现了时间上最早的十进制算具实物———《算表》。它采用的是十进制,利用乘法交换律原理,能够快速计算100以内的两个任意整数乘除。
据记载,楚的原始祖先是“五帝”之一颛顼的儿子老童。《山海经》中说“颛顼生老童”,这老童为什么取名叫老童呢? 学界一直感到困惑。2015年1月,安徽大学从海外抢救回一批珍贵的战国竹简给出了答案———原来,这个老童生下来是满头白发,像个小老头儿。颛顼卜知这个满头白发的婴儿将会子孙兴旺,于是喜出望外,就给他起名叫老童。
众所周知,在上古,是尧把帝位禅让给了舜,那尧的上一代帝王是谁?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教授郭永秉在对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战国楚竹书中 《容成氏》 一篇的研究中发现,尧的真正“前任”是“有虞迵”。这位帝王的现身,为夏代之前曾经有一个“虞代”的说法提供了一个重要佐证。简文显示,有虞迵辞世后,尧被推选为君主,尧又把君位禅让给舜,三人同属一代。有虞迵是位贤明的君主,其德不在尧、舜之下。他的治国方略是“不赏不罚,不刑不杀”。
(原标题:许多先秦简帛,司马迁都未曾见过,作者:李婷)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