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百年初心奋斗者|每周坚持看诊,他用现代科学研读中医

澎湃新闻记者 陈斯斯
2021-11-29 12:44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编者按】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发,勇进者胜。

建党百年,一代又一代奋斗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他们的精神激励更多人砥砺前行。上海这座城市不断地在平凡中成就伟大。

3月1日起,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推出“百年初心奋斗者”系列稿件,记录幸福生活背后,奋斗者们的身影。

每周四下午,上海市名中医施杞都会准时出现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骨伤科门诊里,帮助来自全国各地的疑难杂症患者看诊。

从医近60年的他,常被周围人尊称“施老”。如今的施杞仍目光矍铄、精神抖擞、思维敏捷,面对病人的询问,耐心细致,一丝不苟。施杞知道,很多病人冲着中医骨伤“石氏伤科”的招牌来到医院看诊,这些病人中很多是常年患有脊柱病的患者,不少还是看遍了全国各大医院最终来到他这里,寻求一剂“良方”。

“只要病人有需要,我就会一直看(门诊)下去。”这是他一生中感觉最快乐的事情,另一个让他感到开心的是,培养更多优秀的学生。

他唯一的心愿就是:要将海派中医“石氏伤科”的金字招牌擦亮,在全世界的舞台上大放异彩,同时让海派中医走出一条循证医学之路,让世人信服。

每周四下午,施杞都会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骨伤科门诊里,帮助疑难杂症患者看诊。  本文图均为 受访者 供图

为何学中医?

1937年8月11日,施杞出生于江苏东台的一个教师家庭,父亲当过小学校长,母亲曾就读于私塾,祖父还是一位老中医,擅长内妇儿科,在江苏海安市一带颇有名望。

“那时生活和医疗条件都很差,很多人跑去看中医,那些白喉、哮喘、高热等症状,都被中医看好了。”年幼的他从小感受到了中医的神奇魅力,“相比西医,中医在那个年代推广使用更快,不受治疗设备、环境条件等限制。”

在这样的熏陶下,外加时常听祖父说起一些中草药治愈疾病的故事,施杞很小就立志要当中医。

1957年,他高中毕业,祖父建议他报考上海中医学院。“这家医学院于1956年建立,由一大批名医大家主办,我顺利考取,成为学校第二届120名学生中的一员。”

在读书期间,他刻苦学习中医理论知识,除此之外还学解剖、生理、病理、内外科等西医基础性学科。在这里,他一读就是六年,5年在校读书,剩下1年来到附属医院实习。

1963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留校,被分配到附属龙华医院伤科工作,师从石筱山先生,后又拜师石幼山先生,他们均为我国近代中医伤科著名流派“石氏伤科”的代表人物,就此他与“石氏伤科”结下不解之缘。

施杞和学生在实验室一起工作。

倡导中西医结合

上世纪70年代末,施杞跟随石幼山先生在门诊“抄方”,接诊了大量骨折、脱位、关节炎、劳伤等骨伤病人,大部分人经中医诊治,疗效都很好,这让初出茅庐的施杞大为赞叹:“中医是瑰宝,我要刻苦学习、不断磨练,才能掌握中医技术。”

多年的实践学习,他总结出一套经验:骨伤疾病以往中医偏重外治和手法,但如果树立整体观,把内外伤结合起来治疗,治外伤的同时去治内伤,这样比单纯局部治疗来得更好。

他还曾学西医,在瑞金医院骨科和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分别进修1年,也能拿手术刀去治疗骨伤疾病。“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颈椎病人多了,门诊里2/3的人存在腰痛、颈椎痛,90%以上的病人可以用中医看好,但剩下5%左右的人,还需要用西医开刀的方法治疗。”

丰富而全面的学习实践经历,让他逐步对医学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中西医各有所长,两者都不是万能的,只有中西医结合,才能让骨伤疾病诊疗更全面,从而真正造福广大患者。

1992年8月,他任上海中医学院院长,经过努力,学校更名为中医药大学,通过6年建设被评为全国首批本科教育优秀大学。

六年后,他从校长的岗位上退休。当时,香港大学、新加坡中医学院等向他发来聘书,聘金不菲,但当时62岁的他做出了这样一个决定:回到龙华医院,继续到骨伤科临床、科研、教学第一线搞"老本行"。

一间简陋的办公室里,一架显微镜,带2个研究生,他就这样开始攀登自己医学事业上的又一座高峰。

上世纪70年代,施杞面听导师石幼山教授授课。

师徒传承发扬中医

起初,人力单薄、设施简陋,但施杞的研究规划却雄心勃勃,几乎涵盖了椎间盘、骨代谢、骨与关节退变性疾病的方方面面。

1998年起,他从创立动物模型开始着手,初步揭示了颈段动、静力平衡失调导致颈椎病发生和风寒湿加速颈椎退变的规律,他在国际上首次揭示椎间盘病变存在“三期病理变化规律”,率先发现“慢性炎症及微循环障碍是慢性筋骨病的启动因素”。

同时,他提出椎体骨质疏松可能加速椎间盘退变,还运用益气化瘀利水方药治疗脊髓型精颈椎病有良好疗效,拓宽了该病的治疗手段。通过30多万例的临床系统观察、11项随机、双盲、多中心对照临床试验研究,他最终证明“调和气血法”“补肾填精法”临床总有效率维持在90%以上。

在总结临床经验基础上,他还推出慢性筋骨病预防、治疗、康复、养生、治未病五位一体化的方案,倡导慢性筋骨病“从整体论治”的学术思想,创立了内调十三方,外调“氏十二字养生功”“脊柱平衡操”“筋骨平衡操”“颈腰保健操”“整颈三步九法”“整腰三步九法”“整膝三步九法”等富有中医特色和优势的技术方法。

2003年,他苦心筹备四年的“上海中医药大学脊柱病研究所”终于正式成立。原本仅有一架显微镜的陋室,转身一变,发展成一个综合实体——包括基础研究部、骨伤科、康复医学科及名中医工作室。他率领团队和弟子们不断进取,先后建成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学科,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3项、中国中西医结合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中华中医药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及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各1项。

从1964年担任助教,施杞从教超过50年,如今桃李满天下。他先后率领团队培养了硕博士、博士后、徒弟等400余名,学生遍布全国22个省市,有百余人成为全国各地的学科骨干。

在他的脊柱病研究所里,有20名博士先后赴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哈佛大学等世界一流的大学进修学习,并带着优异的成绩回到研究所承担重要课题。讲起自己的学生,施杞如数家珍,而面对学生们的成长和收获,他认为:“学生因老师而成长、老师因学生而光荣,这才是为师之道。”

    责任编辑:高文
    图片编辑:乐浴峰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