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艺术开卷|金农学汉隶:“华山片石是吾师”
清代“扬州八怪”之首金农的书法是靠隶书起家的。他学王羲之刻帖嫌俗,决定学习无名氏的汉隶。他选择了《华山碑》。他曾言“华山片石是吾师”,终生潜心临此,一日有一日的境界。
本文节选自凤凰出版社新出版的《竹外集》,该书收录作者近年来所写学术随笔和读书札记七十篇短文,共分为读庄说艺、一画之法、冬心板桥、游目骋怀、域外之眼五辑。
《华山碑》 局部
金农的书法是靠隶书起家的。
金农的行书是“隶行”,也是靠隶书而变化的,但行书毕竟不是金农最重要的书体,他学王羲之刻帖嫌俗,决定学习无名氏的汉隶。他选择了《华山碑》。他在《鲁中杂诗》中的一首七绝是这样说的:“会稽内史负俗姿,字学荒疏笑驰骋,耻向书家作奴婢,华山片石是吾师”。正是这样的“华山片石”,给他获得了艺术上的灵感。终生潜心临此,一日有一日的境界。
金农书法
其实,金农三十五岁之前,并不是明确学习汉碑书风的。他先学习一个叫郑簠的人。郑簠的号为“谷口”,人称“郑谷口”。
郑谷口是南京人,他学习汉碑三十多年,知道了一个道理:学隶书不能学唐人平直古板,结体平匀的风格,要把字写生动。他的隶书用笔巧妙,有轻重变化,有聚散错落,一改元明人写隶书学唐隶的传统,在当时影响很大。清初还有个东南诗坛的盟主朱彝尊,也擅长隶书,他们常常讨论,汉隶之学在清初得到复兴。
清·金农《茶赞图》 扬州博物馆藏
金农学隶书,最初就是通过郑谷口的书风而上溯汉碑的。今天福建博物馆还有一件金农写范成大诗的一件立轴,学的就是郑谷口的面貌。
金农一生学习《华山碑》,写出了两种味道:一种是“工”,一种是“写”。“工”的是浓墨圆润,起收严谨工稳。“写”是渴笔毛涩,多用一种“倒薤”的撇法。一放一收,金农从《华山碑》中学到的汉碑中丰富的内容。
金农 《佛像图轴》 天津博物馆藏
天津艺术博物馆藏有一件金农临的《华山碑》,扁形圆笔,横竖变化不大,较为工稳,略露飞白,这一时期个人的面貌还不够鲜明,自称“对临”。
金农《临华山庙碑》
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过一册黄小松旧藏的金农大字临《华山碑》,每行廿二字,共十行,最后一行十一字,共有二百多个字,后为方便改为册页。这件作品不再求《华山碑》外形的相似,横画变粗,竖画变细,整体简朴厚拙,沉着自然,更强调了撇画的舒展,运用“倒薤叶”法,使其体势上趋于统一和丰富,有浓郁的金石味。黄小松叹称这类隶书“饿隶渴笔,不让古人。”金农晚年书风的创造,正来源于他写意临《华山碑》后的独特创造。“华山片石是吾师”,不是金农的一句空话。
金农作品
晚清时杨岘有一种说法,说金农有一种“漆书”,是稀有品种。还有说法,说金农“截毫”写字。其实,金农一生写隶书,没有说过他写“漆书”,更没有说过他剪笔头写字。这很可能是根据他书法的整饬浓厚和漆黑如刷而想象出来的。
金农作品
金农这种传为“漆书”的字是个什么体呢?这实际是他隶书的变种,自称为“渴笔八分”。金农把这种“渴笔八分”看成是他的独创。他在一件“漆书”的跋文中,自豪地介绍他晚年的这个创造:
予年七十始作渴笔八分。汉魏人无此法,唐、宋、元、明亦无此法也。康熙间,金陵郑簠虽擅斯体,不可谓之渴笔八分。若一时学郑簠者,亦不可谓之渴笔八分也。
金农不厌其烦地介绍他的“渴笔八分”的唯一性,就是想说,他七十岁后要从一般的隶书体中变化出来一种新风格,新花样。他曾学过的南京郑谷口虽然也擅长隶书,但没有他这个品种,这是他前无古人的创造。他的学生罗聘对他“渴笔八分”的发明也是佩服不已,称“冬心先生真吾师,渴笔八分书绝奇”。
金农作品
金农的“渴笔八分”有什么独特之处呢?在金农的笔下表现为:大幅、渴笔、浓墨、挥扫。金农把隶书加以变形,横变粗,竖变细,突出“倒薤叶”的笔法。
金农曾在一首《郃阳褚峻飞白歌》诗中写过:“我闻飞白人罕习,汉世须辨俗所为。用笔似帚却非帚,转折向背毋乖离”。
清金农隶书画竹题记十二开册 (其一)上海博物馆藏
“飞白”书相传为汉代蔡邕见门下吏垩帚成字而创造出来的,世人很少专门学。金农从“飞白”中寄托自己。他从前人的创造中获得新的创造,要用“飞白”的渴笔法对自己的隶书加以变化,写成大幅作品。干墨渴笔,是金农求得“飞白”的方法。干墨即用浓墨,浓墨有神,飞白渴笔有味,这样,金农的“渴笔八分”就有了浓郁的“金石气”。
“用笔似帚却非帚”,既是说渴笔飞白的用笔方法,也是他用“倒薤叶”的手法。
“倒薤叶”,指下垂直长的韭菜叶,这是古人形容篆书的一种笔法。相传汉代曹喜所创,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悬针法”。这种笔法,金农在“渴笔八分”中有意强化,似帚非帚,也成为金农书法的重要特色,并运用到他的行书之中。
金农书法作品
广东博物馆有一件金农四言联,内容为“汲古无闷,处和乃清”,这件作品是金农“渴笔八分”的代表,运用了“倒薤叶”用笔的方法,但还不够鲜明。四川博物馆所藏金农的《隶书七绝》、扬州博物馆所藏金农的《墨说》和广东博物馆所藏金农的《古谣一首》,书风鲜明,有意强化“倒薤”笔法,把临写《华山碑》的写意精神和独特书风发挥得淋漓尽致。
近代齐白石,崇拜金农的书法,学他的写经体,也学他的“倒薤”手法,今天我们看到齐白石篆书中还不断运用这个写法。
金农一生写隶不写篆。我至今还没有见过他的篆书。金农自称学西汉《五凤刻石》以下的作品,“汉唐八分之流别,心摹手追”。他推重“扬州八怪”之一的杨法“善奇篆”,但他自己不写。有人说他学过《天发神谶碑》,看起来结体和用笔是有几分暗合,但没有根据说他学过这块碑。
我曾经说过,毛笔的书写速度加快,表现力更加丰富,特别是其中的笔法技巧,构成了中国书法的核心因素。书家的独立书写中,个人性情与精神意味在书画中得到充分体现。以毛笔进行书写与带有工艺性质的碑刻书风有鲜明的不同,这是“书卷气”和“金石气”的分野。在金农的隶书中,既有毛笔书写其文心,形成了“书卷气”,又有师法汉碑漫漶苍茫而运用渴笔飞白,形成了“金石气”。这种“书卷气”和“金石气”的完美结合,为后代碑派书家的创作树立了典范。康有为说金农“参用隶笔”而失之怪,为“欲变而不知变者”,这是他没有看懂金农。金农以古求变,循理出新,是值得敬佩的。
《竹外集》朱天曙著 凤凰出版社
(本文原题为《“华山片石是吾师”》,作者为北京语言大学教授,部分图片为编者所加)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