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大学青年教师艰辛的背后,是学术界“代际不公平”

叶余荫/东方早报
2016-11-11 15:21
来源:澎湃新闻
舆论场 >
字号

澎湃新闻的报道《大学青年教师:有的未升副教授被炒,有的拼命代课》,刷爆了朋友圈,引起了不少大学青年教师的共鸣:“青椒”们在生活上艰辛清贫,在学术上举步维艰,在高校教职的生态圈中面临生存困境。

病症报道得很到位,但是“药方”是什么?

这种现象的大背景是,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之后,中国学术生态圈已经开始固化,圈层和利益格局都已经形成,教职成了稀缺资源,学术新人进入高校不再像以前一样有宽松的施展环境,而是面临各种压力。

如何拯救大学青年教师?关键在于改造学术生态。一些人呼吁要改变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的标准,不能唯科研论,不能唯指标论。对于年轻人来说,恰恰是追求科研成果和论文指标才是他们的出头之路。因为他们有精力,有新的眼界,容易出成果。问题在于,在现有学术生态下,做出成果的人,未必是享有成果的人,不论工科还是文科都是如此。

对于工科来说,现在大部分采用的是团队作战式,一个团队带头人带着一批青年教师和科研人员研究项目。这个团队带头人或许不需要做任何具体的研究,只需要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拉回项目、资金,让团队成员“生产”出大批论文,再挂上自己的名字作为通讯作者,便可以坐享这些成果。因此一些工科教授在几年内动辄发表几百篇SCI论文,以一人之力这是不可想象的。论时间安排,他们甚至连认真看一遍这些论文的时间都没有。青年教师的成果就这样被团队带头人“收割”了,两者之间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前者永远不可能赶上后者的成果。

对于文科来说,虽然团队式作业没那么普遍,但是分门立派的现象并不少见。一些已经丧失了学术生产力的教授,同样是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拉项目跑课题,再以博士生或是年轻教师的论文挂上自己的名字投稿发表。一些文科学术期刊在发表时也看职称和关系。同样一篇文章,有些作者用自己的名字投稿,屡投屡败;而到了有“资源”者的手里,却可能“点石成金”,顺利发表。

因此,青年教师不是害怕拼成果拼科研,而是在目前的学术权力格局下,学术资源被高度垄断了,青年教师无法真正拥有自己的学术成果。要改革的并不只是职称评审标准,而是学术资源的分配,是学术权力的改革。

高校中的老人可以坐享其成,没有后顾之忧,而新人却得面临严苛的考验,同时又无法主宰自己的时间、成果和研究方向。这种“代际不公平”的背后是“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的二元机制。这个思路对于减少改革带来的冲击是个好思路,却可能导致严重的不公平。以一些高校的住房福利为例。老教师不仅坐享学校福利房,拥有完全产权,而且同样享受住房补贴,并且由于职称高,享受的还是最高等级的补贴;但对于年轻老师来说,连中转过渡房也没有名额了,领取的是只够在城中村租房的最低额补贴。

总而言之,高校青年教师目前面临的困境并不是“能力的不平等”,而是机会的不平等,是权力的不平等。如果继续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二元机制,让青年老师们相互“厮杀”,而“老人”们高枕无忧,甚至故意搅浑水,则大学注定难成为学术精进的地方。

(原标题为《“青椒”艰辛的背后,是学术界“代际不公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