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国际专家盘点李克强总理亚欧四国行成果:三大板块三大亮点
当地时间11月8日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乘坐专机离开莫斯科谢列梅捷沃机场,圆满结束了此次亚欧之行。
从吉尔吉斯斯坦到俄罗斯,从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总理)理事会第十五次会议到中俄总理定期会晤,8天4国5城,4个机制性会晤,数十场活动,这旋风般的“强节奏”,带去了互利共赢的契机,带来了丰富多样的成果。
那么,李克强此次出访四个“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国家,带来了哪些重要的成果?访问过程中出现了哪些亮点?对此,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三位国际问题专家对成果进行了盘点。
中亚合作亮点:产能合作,互利共赢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俄罗斯问题研究所所长丁晓星提到,自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哈萨克斯坦访问时提到产能合作以来,中国和中亚在产能合作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多进展。在哈萨克斯坦良好的先行示范下,其他中亚国家,比如此次访问的第一站吉尔吉斯斯坦,都十分积极地想要参与。丁晓星解释道,这是因为中亚国家现在最需要、最迫切的就是工业化,进而带动整个经济的现代化,产能合作正好回应了这种迫切的需求。
外交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任远喆副教授表示,与中亚开展合作,产能合作是重中之重。他认为,我们需要强调中方是把国内高标准的、先进的产能,而不是一些落后的、淘汰的企业带给当地国家。中国和中亚国家开展合作,不是强加一种模式,而是把中方好的经验与当地的需求对接,实现互利共赢的共同发展。
“16+1合作”亮点:三方合作,新型国际关系
任远喆副教授认为“16+1合作”机制是中国和欧洲合作的新领域和新体现。在过去,中欧合作偏重与欧盟、与西欧发达国家合作。但中东欧国家有非常强烈的意愿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开展与中国的合作,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合作互补性非常强。他认为,此次李克强总理的出访,让我们看到了以下这些新气象:
首先,合作的制度化建设不断加强。经过五年的发展,中国-中东欧合作的机制日趋完善。除了继续推动中国-中东欧领导人会晤机制之外,在贸易投资、互联互通、产能、产业及科技合作、金融合作、农林合作、人文交流等各个领域,各国地方政府之间建立起一系列对话与合作机制。通过这一系列制度化安排,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之间建立起网络化的对话机制,保障了“16+1合作”机制的持久动力和可持续发展。
其次,合作领域显著拓展。与2015年的苏州会晤相比,中国-中东欧合作的领域更加丰富。比如在产能合作领域,能源成为双方合作的重点,罗马尼亚将牵头组建“中国-中东欧国家能源项目对话合作中心”,而且还要在2017年举办首届“16+1”能源博览会;各国电子商务方面的合作也得到鼓励,用好电商平台实现特色产品的进出口。领域的拓展体现了中东欧国家对同中国进一步深入合作有期待、有行动也有成效。
第三,合作成果更加“可视化”。此次会晤提出了很多非常“实”的合作倡议。例如在经贸论坛上宣布16+1金融控股公司正式成立,利用金融合作带动大项目尽快 “落地”。此外中方提出愿与中东欧国家共建产业园区和技术园区,将各国的利益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第四,合作方式更加灵活。近年来,一些西欧国家对中国-中东欧合作存在疑虑,担心中国在这一地区影响力的提升会削弱欧洲的整体性,影响西欧国家在这一地区的长期利益。而此次我们提出了中国-西欧-中东欧三方合作的新模式。李总理倡议道:“中国有性价比高的优势装备和产能,中东欧国家有加快工业化的需求,西欧发达国家有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把三方的优势结合起来,能够实现多赢和共赢。”这有助于减弱并消除西欧国家对“16+1合作”的担忧,创造了新型国际关系的典范。
中俄合作亮点:中小型企业合作,填补短板
人民大学俄罗斯东亚中欧研究所副所长许勤华强调“一带一路”将助力中俄合作进程。“一带一路”是一个经济性的发展倡议,旨在互利共赢,推动双边共同发展。而俄罗斯也推出了欧亚经济联盟战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一带一路”倡议和欧亚经济联盟构想在功能上是重叠的,但在效力和方式上又是不同的。中、俄两国的优势和产业结构差异甚大,两国都旨在发挥自身优势促进发展,互补性很强。所以许勤华相信双方能够解决好“一带一路”框架下产能互补和各取所长的对接。
许勤华认为总理出访俄罗斯有以下几个亮点:
首先,中俄都充分认识到了两国合作间依然存在“政热经冷”的不平衡关系,需要继续依靠政府主导方式弥补2015年的双边贸易下滑。
其次,中俄继续就“一带一路”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的对接进行接触和调整,这可能也是未来深化中俄合作的关键之所在。
第三,《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规划纲要》为“一带一路”又创造了一条新通道,将实现中国北方—蒙古—俄罗斯西伯利亚中部地区的互联互通,将蒙古纳入中俄合作的沿线红利当中,带动蒙古的发展,满足该内陆国家的经济增长和连通渴望。这也是中国推动的新型合作理念,它将致力于提供信息透明、互利共赢的优质国际公共产品。
中俄总理会晤后,双方就挖掘中小企业合作的双方就挖掘中小企业合作的潜力达成了共识。许勤华对澎湃新闻说:“目前中俄两国之间的合作更多的是以政府主导的国家企业间的大型项目合作,例如油气能源、核能、军工、航空航天、矿业林业等。但是中小型企业合作一直是中俄之间的空缺短板,我们知道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目前愈发与互联网、新能源、教育医疗等领域捆绑在一起,新兴科技产业目前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由中小企业带动的。他们的组合不是简单的个体数量和资产规模的相加,如果合作效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带来的驱动力甚至是目前这些政府主导、国企支撑的大型项目无法比拟的。”
许勤华表示,“中国是一个中小型企业发展迅速且潜力巨大的发展中大国,我们应该认识到中小型企业对未来中国的崛起复兴起到主力作用,俄罗斯现在也逐步认识到这一点,它仅依靠能源和军工带动的经济结构太过单一和脆弱,产业结构转型是俄罗斯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因此,如果实现中俄之间中小型企业在共同优化的平台上合作和对接,对于中俄合作进程来说是一种创新和拓展,一种补缺与丰富。李克强总理一直十分关注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与其国际化问题,中国商务部和俄罗斯经济发展部签署关于中小企业合作协议,也凸显了政府对这一课题的思考和助推。”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