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深切缅怀!“七一勋章”获得者瞿独伊逝世
记者从新华社离退休干部工作局获悉,“七一勋章”获得者、新华通讯社原国际新闻编辑部干部、党的早期领导人瞿秋白之女瞿独伊,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11月2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萧山人瞿独伊
曾在开国大典上用俄语播报新中国成立
瞿独伊,“七一勋章”获得者。1941年被捕入狱,面对敌人威逼利诱,绝不屈服。
1949年开国大典上,她用俄语向全世界播出毛主席讲话。1950年,她作为我国第一批驻外记者,创建新华社莫斯科分社。今年11月5日,瞿独伊迎来了百岁生日。
经中共中央批准,“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于6月29日上午10时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今年是“七一勋章”首次颁授,共产生了29名“七一勋章”提名人选。他们理想信念坚定,对党忠诚;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赢脱贫攻坚战,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杰出贡献、建立卓越功勋;他们道德品行高尚、创造出宝贵精神财富;在全党全社会具有重大影响、受到高度赞誉。
瞿独伊,浙江萧山人,1946年8月入党。她是赓续红色基因的革命先烈后代,1941年被捕入狱,面对敌人威逼利诱,绝不屈服。开国大典上,她用俄语向全世界播出毛主席讲话,作为我国第一批驻外记者赴莫斯科建立新华社记者站,其间多次担任周总理和中国访苏代表团的翻译。瞿独伊一生淡泊名利,从不向党伸手,从不搞特殊化,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精神品格和崇高风范。
瞿独伊出生于1921年11月,亲生母亲是杨之华,但亲生父亲却不是瞿秋白。因为,母亲杨之华在1924年才嫁给了父亲瞿秋白,所以她只是瞿秋白的继女。
1928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六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年幼的瞿独伊随父母一起到会场,曾为代表做掩护,休会时为代表表演。今天,唯一到过“六大”驻地且健在的只剩下瞿独伊。
1930年7月,瞿秋白和杨之华奉命回国工作,为了避免国内白色恐怖的残害,同时也考虑到带着孩子从事地下工作不方便,他们将瞿独伊继续留在原苏联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学习。
“独伊怎么样?我亲爱的独伊怎么样了呢?”瞿秋白离开上海到苏区的前夕,在许许多多重要的事情需要紧张处理的时候,仍然十分惦念远在苏联的瞿独伊。1935年秋的一天,瞿独伊和儿童院的同学到乌克兰的德聂伯彼特罗夫斯克旅游,她偶然从《共青团真理报》上看到了瞿秋白英勇牺牲的消息。瞿独伊顿时头晕目眩,失声大哭,当即昏倒在地。
父亲给予瞿独伊爱国教育的第一课是在俄罗斯生活期间,瞿秋白寄给女儿一张印着一个大飞艇的明信片,上面写着“你长大了,也为祖国造这样的大飞艇”。细微之处,父爱跃然而出。“我从小就没有感到瞿秋白不是自己的亲爸爸,甚至感到他对自己的爱比普通的生父还要入心,还要周到。这是他心灵圣洁的表现,是他高尚人格的表现。”在后来的采访中,瞿独伊被问道,“爸爸妈妈教会你什么?” 她说:“爱祖国!”
瞿秋白牺牲后,瞿独伊常常回想起和父母相伴的日子,“我永远也忘不了有一次父母来看我,带我到儿童院旁边的河里去撑木筏玩,父亲拿着长竿用力地撑,我和母亲坐在木筏上。后来,父亲引吭高歌,我和母亲也应和着唱,一家人其乐融融。每当回想起来,都使我受到鼓舞,感到有力量,也很温馨。”这样的力量伴随着瞿独伊坚定地踏上了革命道路。
因苏德战争爆发,瞿独伊结束了13年旅居异国的生活,于1941年跟随母亲回国,到达新疆时被地方军阀盛世才“无端”逮捕。审讯中,敌人以诱惑的口气说:“你还年轻,只要答应我们,出狱后会很快给你找一份工作。”瞿独伊愤怒地回答:“我决不单独出狱,决不会为你们工作,我们无罪!你们必须把我们全体无罪释放,并把我们送回延安!”在狱中,狱友们开展党组织生活,瞿独伊旁听,这让她在自己入党时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为共产主义奋斗”成为她毕生的信仰。
1946年6月10日,瞿独伊一行人获救并抵达延安,受到毛泽东、朱德、林伯渠等中央领导的接见。不久,瞿独伊和丈夫一同被分配到新华社工作。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同志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作为俄语播音员,瞿独伊在天安门城楼用俄语向全世界播出了毛泽东的讲话。“开国大典的时候,我很兴奋,能够向全世界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我觉得很光荣。”瞿独伊说。
新华社新闻研究所资料显示,1950年,瞿独伊和她的丈夫李何被派到莫斯科去建立新华社记者站。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外建立的第一个新闻机构,瞿独伊和李何也成为我国第一批驻外记者。
1950年3月12日,恰逢苏联第三届最高苏维埃选举投票日,为了使每一位选民都有投票的机会,在前往苏联的火车上也特别设立了选民投票箱。正在赴任途中的李何和瞿独伊在开往莫斯科的火车上发现这一情形之后,立即对同行的苏联旅客进行了采访,了解他们对此次苏维埃选举的感受和看法。这条消息后来成为新华社莫斯科分社发自国外的第一篇新闻。
1950年10月,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周年盛典,新华社莫斯科分社先后向国内发回10多篇消息和通讯,反映了苏联人民对新中国的友好和热爱。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缺少俄文翻译,因而有代表团访苏时,常常借瞿独伊去当翻译,甚至周总理访苏、中国驻苏使馆张闻天大使举行宴会和在群众场合讲话时,也由瞿独伊当翻译。莫斯科分社在瞿独伊夫妇的努力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瞿独伊后来回忆:“在莫斯科,我们身兼数职,既是记者、通讯员,又是译电员、抄写员、打字员、翻译,甚至还是会计、大师傅、采买员,各种零七八碎的琐事无不分散我们的精力。有一次,我们去拜访苏联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刚好赶上下大雨,我们下了公共汽车还得走一大段路,到他那里后衣服、鞋子全湿透了。谈起工作,他说你们有些事情不必亲自跑,写封信派人送到外交部收发室即可。当得知我们既没车子又没有通讯员时,不禁哑然失笑。我们向他解释:中国目前要厉行节约,一切力量都要放在建设上。”
瞿独伊不仅在工作中注意节约,在生活上也同样要求自己简朴,在给她定薪时,她主动减掉700卢布。当时记者站所用的电视机、收音机和照相机都是自费购置的。瞿独伊生病住院费用要比苏联公民高三四倍,未向公家报销。在国外工作期间,所得稿费绝大部分她都交了党费。
1957年,瞿独伊夫妇奉调回国。他们离去时,新华社莫斯科分社记者队伍包括译电员在内共有4人,大小车辆2部,各类通信器材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瞿独伊是中国共产党的同龄人,这位与党风雨同舟,命运共进的老人,回首过去,百年初心历久弥坚,永不褪色。
来源/新华社、央视新闻、中国妇女报
原标题:《深切缅怀!“七一勋章”获得者瞿独伊逝世》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