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帝都绘|南锣鼓巷的感官世界 1
南锣鼓巷是条奇葩的胡同,帝都绘不会放过它,于是就有了“南锣鼓巷的感官世界”项目。我们是来画地图的。
第一张是气味地图。
10月29日,空气质量良,15位实验员在南锣鼓巷展开了长达75分钟的闻味儿实验(也是帝都绘的第一次线下活动哦)。他们一共报告了55种不同的气味:
烧焦味、皮鞋味、皮革味、卤煮味、腥味、乳酪味、厕所臭味、橙子味清香剂味、芒果味、咖喱味、烤肠味、香氛味、香水味、冰淇淋味、日料酸味、垃圾桶味、下水道味、烤鸡翅味、炒菜香味、圆珠笔芯味、香皂味、胶鞋味、孜然味、番茄酱味、章鱼烧味、新鲜百合花味、茉莉花茶味、雪花膏味、檀香味、咖啡味、刺激性纤维味、炸薯条味、果酒味、蒸包味、爆肚味、阳光味、纸香、木头香、炸鸡味、炸鱿鱼味、奶茶味、蛋糕味、中草药味、油漆味、奶酪味、面包味、焦糖味、煮玉米味、意大利面味、香烟味、酸奶味、烤串味、油烟味、糖果味、石灰味、辣椒味。
这些气味被归纳为16个大类:
记住这些颜色,看看哪种颜色在图里出现得最多呢——(图中颜色深浅表示气味的强弱程度;轻击图片后放大观看效果更佳)
稍显遗憾的是,因为实验当天从景阳胡同到雨儿胡同道路施工,我们只进行了南锣鼓巷北半段的实验。不过,工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游客的数量,这或许有助于提升实验员们的嗅觉敏感度呢。对实验与实验结果,有几点需要说明:
一、这并不是一次科学实验。在方法上,此次实验严肃但不严谨,因此它的结果是示意性的。我们借鉴了设计师 Kate McLean 在纽约、阿姆斯特丹等地制作气味地图时的方法,但又有所调整(主要原因是——我们有更多可爱的实验员!)。具体实验方法因为相对琐碎,不在这里展开,如果留言中对公布方法的呼声比较高,我们会在日后进行说明。
二、地图上呈现的只有“静态气味”(自己编的词…),而没有包括路人甲捧在手里的炸鸡味、路人乙窝在墙角的抽烟味、路人丙手一抖就喷多了的香水味等等。然而,事实上当我们行走在街道上时,这些“动态气味”经常起着主导作用,因为它们的源头——像我们一样的路人——离我们更近。
三、出于上条所述的原因,地图并无法直观地体现出这样一个现象:在南锣鼓巷的几乎每一个角落,都可以闻见炸鸡/炸薯条/炸鱿鱼味。这些食品廉价、气味浓烈,让人出于本能地喜欢。
四、实验要求实验员为每个气味打分,这里采用了国际通行标准:1 - 非常微弱(与“闻不到气味”的分界),2 - 微弱, 3 - 明显,4 - 强烈,5 - 非常强烈,6 - 难以忍受。在整条胡同里,平均分达到5的有五处:其中包括2处公厕、1处炸薯条店、1处炸鱿鱼店、1处面包店。
五、相比之下,自然的气味在南锣鼓巷几乎不存在,唯一可以找到的是一家首饰店里摆放的百合花。对于一条小尺度的历史街道而言,这似乎有些可惜。不知道春夏季时会不会有区别。
六、嗅觉是我们在日常城市生活中不太能意识到的一项。然而,我曾读到一项研究,结论是,气味其实最容易让人产生对某个地方的记忆。比如,在海边长大的人一闻到大海的味道就会想到家。“鼻尖下的南锣”希望的,正是实验的参与者、地图的观看者,都会意识到街道中有这么丰富的气味存在。同时提出一个问题:我们的街道通过气味给人们留下了怎样的记忆?
感谢嗅觉一个比一个敏锐的实验员们!他们是(以姓氏拼音排序):丁铁林、董艺、范志佳、巩浩、李方文、蔺宇晴、马雅、秦臻、任田、宋壮壮、王菁、王玲玉、张琳、张翔、周子凡。
图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帝都绘”,经作者授权。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