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首博副馆长:海昏侯、妇好墓展是如何策划的
2016年3-6月,首都博物馆举办了两个特展,即“五色炫曜——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和“王后·母亲·女将——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40周年特展”,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最近,首都博物馆副馆长杨文英女士在第四届“中国公共考古-荆楚论坛”上发言,介绍了这两个特展的策展故事。这是公共考古的一个重要议题,我们整理了杨馆长的演讲内容,以飧读者。
博物馆办的考古展览是公众考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公众通过参观展览学习考古知识、了解研究成果,这种形式最直观、最便捷,也最受公众欢迎。可以说展览架起了考古与公众之间的一座桥梁。
那么,海昏侯和妇好墓这两个特别展览是如何策划的呢?
首先谈谈海昏侯考古展。应该说,无论是在业内还是在社会上,在举办这个展览之前,海昏侯考古已经成为一个文化事件,而不是一般意义的考古发现。因为当时媒体,尤其是中央媒体一直在跟踪报道,所以在首都博物馆展览之前,它已经在社会上有了很大的影响。那么要在第一时间分享这个考古成果,展览就面临时间紧、任务重的困难。而且展览推出的时候,考古发掘、文物修复也在同时进行,三者齐头并进。最初,江西省文物局在一月份找到北京市文物局,希望在北京办这样一个展览。在此之前,已经在江西省博物馆举办了展览,当时展览文物120件(套),展期36天,共有17万人次免费参观。正因为产生了这样的社会效应,所以希望在首都博物馆进行展出,也就是说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让更多的公众来参观这个展览。经过文物工作者的紧急修复,首博展出的文物达到了300余件(套)。从两边的领导接触到展览的最后推出,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而且中间又有春节,如此特殊的一个展览,下面我会讲我们是如何做到的。
第二个是妇好墓展,妇好墓是1976年进行考古挖掘,到今年已经40年了。经过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研究,也积累了很多的研究资料。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将考古研究成果通过展览的形式奉献给观众。大家可以发现,虽然都是考古展览,但实际上两个展览的背景是完全不同的。而且妇好墓展是计划之内的展览,在上一年我们已经有了计划。经过与考古所近半年的策划,也得到了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的大力支持,时间上非常充裕,所以推出了这样一个带有研究性的考古成果展。
海昏侯墓展是由江西省考古研究所、江西省博物馆与首都博物馆共同举办的展览。大体上,内容由江西省博物馆完成,形式由首都博物馆设计。经过三方一个多月的密切合作,从3月2日起在首都博物馆展出,引起了轰动的效应。内容策划也经过双方的沟通。当时考古发掘出来那么多金子,观众非常期待,但是我们的定位仍然是在展览中一定要有考古挖掘工作、文物保护的体现。江西博物馆的同志采纳了我们的意见,所以内容上大家可以看到四个部分:一、惊现侯国,讲的是考古发掘的情况。二、王侯威仪,三、刘贺其人,这两部分展出的主要是考古发掘的文物。四、保护共享,讲的是这次的文化保护工作,我们把它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因此在内容上占了三分之一的篇章。形式设计方面,我们先试想在没有大纲的情况下,如何完成这样一个形式设计。大概有个框架以后,我们的小组又对大纲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既要施工,又要完成形式设计,这是工作的难度。我要求设计师既要突出海昏侯考古的特点,特别是把这次考古挖掘的亮点表现出来,又不能太麻烦,因为时间很短。因而有了这样三个设计特点:一、首都博物馆第一次采用高纯度色块,这种色块的运用只在欧美国家使用,一般不采纳这样的形式。二、突出考古挖掘的亮点,就是金子,刘贺墓金子出土的量还是很大的。三、纪录片与灯光的使用。有些是现成的片子,还有北京电视台的跟踪报道。这个片子的拍摄与形式的设计是同步进行的。再者是使用灯光。
从结构图中可以看到四个部分分别用四种颜色:绿、黄、黑、红。这些高纯度色块的背板达到四米高,一个部分由一个色块来显示、突出,这样比较清晰,关键是比较节省时间。
第二是展出考古的亮点——金子。展览开始时主棺还没有打开,当时出土的金子数是375块。这里展出的122块是墓里发现的金子的三分之一,包括麟趾金、金饼、马蹄金、金板等。那么采用什么样的形式来突出金子的亮点——“多”呢?我们把首都博物馆的独立展桌分成四个一组,做成三组,也就是12个展台,四个展柜放在一起,里面密集地摆放金子,这样墓中出土金子的数量之多,通过展览就可以反映出来了。还有铜钱,当时我问专家铜钱有多少,他说出土有十吨。到考古现场看了片子,非常震撼,有些片子是拿来直接用的,清晰度非常高。通体柜里展出的是铜钱,不像一般的博物馆要精雕细琢怎么摆,我们只是将它堆在那,后背墙,用放大的出土文物的照片来反映穿成串的铜钱。这批金子上最大的特点是有墨宝,上面写的是“南海臣贺元康”,这是此次展出的文物中唯一带文字的,这种带字文物是非常重要的展品,对此我们采用了放大镜。放大镜是首都博物馆的设计师特意设计发明的,还申请了专利。放大程度可以调控,出于对文物的保护,它的角度也可以调,可以上下伸缩,而且无论是什么角度都不会掉下来,两个支点起着关键作用。如果没有这个放大镜,隔着展柜玻璃,公众是看不到这几个字的,通过放大镜,这几个字都非常清晰地展示出来了。
再就是灯光,以及一些元素的运用。我们取的名字是“五色炫曜”,取自司马相如的诗“五色炫以相曜兮”,以形容文物的多彩缤纷。展览使用的这些文化元素,全部都是海昏侯墓中出土的一些青铜器,还有一些其他文物上好看的纹饰,我们想通过这些纹饰来烘托它出土文物的精美程度。因为有些文物直接看时是看不出来,或者看不清的。还有地下的logo灯,也是运用了一些文化元素。车马器上的当卢,好像是太阳神,所有反面在大色块上都打上这个logo灯来烘托气氛。以上就是海昏侯展策展的简要情况。
接着介绍妇好墓展,合作办展单位是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还有河南省博物院。河南省博物院支持了我们几件当时妇好墓出土的文物,非常重要;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将他们40年的研究成果全部奉献给此次展览了;首都博物馆是在社科院研究的基础上做了展览大纲的内容策划和形式设计。由于时间充裕,我们有半年的时间来策划这个展览,从展览的题目:王后、母亲、女将,用三个名词指称一个人——妇好。之所以这样做——其实我们所有策划都是为了让观众喜欢、读懂。用最通俗的语言把科研成果奉献给观众,在语言的把握上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序厅,包括整个展览的一级布题,全部用的是“她”,指的就是妇好。妇好墓对于公众来讲也许不了解,但是业内是非常熟悉的,40年的时间了,当时也是非常重要的考古发现,但是公众不一定知道,所以我们提出从主题到最后的一级布题,全部用“她”来表示,说明这个就是妇好。我们序厅的内容与设计,在前言上用的是设问句:她是谁?一进来就告诉大家妇好是谁。然后展览分成了四个部分:第一个是“她的时代”,介绍的是她所生活的商代的一些情况;第二个是“她的生活”,讲的是她作为王后一面的生活;第三个是“她的故事”,讲的是她作为将军的一面;第四个是“她的葬礼”,是她死后子女是怎么对她进行祭祀的,也就是她作为母亲的一面,从展览的布题上我们看到各部分是紧扣主题的。最后是尾声和结语。一般展览的最后,就是一个结语,一个版面。我们的展览特意加了一个尾声,里面用十个板块介绍了殷墟的大事记。目的是不仅要让大家记住妇好,记住妇好墓出土的精美文物,更要让公众记住殷墟的大事记,给大家介绍殷墟。最后是一个简短的结语。以上就是妇好墓展的结构,在此不能展开讲了,只是提纲挈领地介绍一下。
妇好墓展览的形式设计由于跟内容是同步走,所以有充足的时间。形式设计的特点归纳起来有几点:一是解读甲骨文,妇好墓中很重要的考古发现是甲骨文,有200多片甲骨上有甲骨文;二是互动项目的体验,因为公众参观展览时非常喜欢有一个互动;三是量身定制展具、展托,更好地将展品展示给公众;四是VR技术与场景的复制,虚实体验妇好墓。这是展览的四个形式特点。
一般展览的前言少则二三百字,多则更多的字,它是把整个展览的中心思想在前言里做提炼。但是我们发现那样的前言基本上没有什么人看,而且通过调查,据说南开大学的同学在天津的博物馆做的考察,其实我们手头的内容策划里也在现场做了一个调查,结论是前言里面洋洋洒洒写了几百个字,没有人看,而且能站在那想读这个字的,一般是60岁以上的,他们还有兴趣去读这些文字材料,现在大多数都是快餐文化。费再大的劲提炼主题,没有人去看前言,我认为这个展览就是失败的,写的再好也没有用,只能是孤芳自赏。
在妇好墓的展览里,我们策展员就吸取了前面的教训,用了四句话,用了设问句:她是谁?这四句话就介绍了妇好是谁,她生活的时代,她的丈夫是谁,殷墟是什么样的,以及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在这里面全部展示出来,一共是80多个字。我曾经在现场看到底有多少公众在看,发现凡是走到这个地方的人全部驻足,认真观看,并且拍照。有些公众原本就像参观一般的展览一样,进了门就往里走,直奔文物。当他扭头看到我们的形式设计,也就是妇好墓出土的一个青铜绿,很重要的一个展品,我们将这样的形制当成前言的背板,很多观众又回来看前言。这个形式设计经过三稿的讨论才最终定稿,第二稿是100多字,我们还是不满意。最终稿看来是成功的。
再就是甲骨文解读,我们用的是灯光箱,其实在本展览里不是第一次用。甲骨文大家都知道,但恐怕没有多少人能够读懂,而且对一般公众来说,肯定是不爱看。甲骨放在那,一般人不会看,再怎么讲重要性,也没有人懂,因为看不懂。那么怎样让公众读懂重要文物上的信息呢?我们就做了这种灯光箱。灯光箱是按照甲骨的形制来做的,而且在上面把甲骨文完整地表现出来。下面是说明牌,是将甲骨文翻译成现代文字,让公众阅读。很多观众都是一字一字的阅读甲骨文。还有,我们把甲骨文做成一个动画片,里面演示的是甲骨文的变形,非常有意思,无论是老人还是孩子,都特别愿意驻足观看,把晦涩的甲骨文做得活灵活现,大家都很喜欢这种形式。
在互动区我们按照一比一的比例,做了一些重要的青铜器的仿制品,让观众拿起来掂一下,感受当年妇好打仗的时候拿的青铜鼎有多沉,这么沉重的东西拿到手上还要挥舞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应该说是近距离接触这些仿制的文物,都是量身定做的。因为这次社科院提供妇好墓出土的玉器特别多,而且非常小,所以展出的效果可能不是特别好。我们特意制作了6组柜子,有20-30公分的厚度,而且两边是可以看的。展览使用的展托,包括固定的方式,都是为每一个小的玉器定制的,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展示给公众。
妇好墓到底是什么样的?因为很多人没有去过殷墟,最后我们按照1:1的比例,做了一个妇好墓的复原,由于地方有限,可能达到0.9几。把VR技术在展览里面做了一次应用。
以上就是两个展览内容和形式的设计。
最后谈一下如何制定科学合理惠及公众的展览接待方案。任何一个好的展览都要有一个非常好的接待方案才能让公众更好地参观。这两个展览区别于其他的展览,如海昏侯已经是一个文化事件,所以在接待中我们慎之又慎,接待方案不断地修改。因为首都博物馆是免费参观的展览,不需要购票,为了让公众更好地参观,我们首先进行的是免费预约,也就是这两个展览是单独免费预约,跟首博其他的预约是分开的。观众需要在网上预约这个专门的展览。而且我们将这两个展览做了一张票,预约完后还需要去领票才能进入这两个展厅。然后就是电视讲解和语音讲解相结合,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的要求。这个展览的讲解量也是非常大的。再就是配合展览做好设展活动。首都博物馆凡是重大的展览都会做一些设展活动,这些设展活动是给孩子来做的。本人是负责展览、开放接待与摄像工作。因为做展览我们有一支专业的队伍,除了时间比较紧,其他都是按部就班的,没有问题。但是在接待方面,真是煞费苦心。为什么这么好的东西,要限制公众?名额到底定多少合适?公众会有意见。但是首都博物馆如果不是这样预约,一天一万多人都冲进这个展厅。那么不仅参观不好,而且安全方面会出问题,也不利于文物的保护。所以反复讨论之后,敲定了每天5000人的预约限额,60岁以上和残疾人不需要预约。这样的话,公众的参观热情高涨。开始是网上预约,观众知道在凌晨12点的时候就可以预约,在1个小时之内,我们的计算机全部崩盘。我们觉得这套设备太落伍了,担心观众预约不到就责怪我们。而且当时想到网上预约比较便捷,忘记了还有一部分观众不会上网,我们又开通了500个名额进行电话预约。电话员最多的时候一个人拿着3部电话,一线的工作人员根本不够用,所以二线的人员全部冲到一线,大家的嗓子都说哑了。因为观众打电话进来没有说完绝对不能挂。我就看着接线员手里拿着三部电话,如果电话响没人接,拿起来说白了就会骂你,就到了这个份上。我们一定要安抚员工,而且要做好接待,所以我们在反复的修改,反复的调整。
此次展览最累的地方是接待,具体而言就是这种公众的预约。因为2008年奥运时国家馆没有开,首都博物馆承担了国家馆的任务,但是那时候是卖票,观众可以排队有序地购票。而且我看到了那次展览不太理想的地方,一是我们参观环境不好,进去以后对文化保护也不够,观众进去看五千年文明展,看到的全是脖子以上的东西,下面全是人,根本看不到展柜里的东西。所以我们也是吸取了教训,怎样能够让观众有序地参观,有效地参观,又能够把文物保护好。所以我们定的是5000个参观名额。
讲解方面,公众特别希望能够有海昏侯墓的讲解,而且我们的大纲是一个简单的策划,没有更多的细节在上面,全部需要靠讲解员的解说。但是我们的讲解员不够,这个需要感谢江西考古研究所的几位同志、老师,他们在给讲解员进行急速培训。讲解员不够,志愿者上,这次共上了40多位志愿者,讲了600多场,还不算江西博物馆的,仅仅是首博的。
虽然出于修复时间的原因,海昏侯墓出土的简牍在这个展览里面没有展出,但也是一次重要的考古发现,所以我们组织了孩子在竹简上写字,让大家做这种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