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国民政府的首都阅兵和抗战胜利庆典

胡博 王戡
2017-01-12 13:57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1946年10月10日中午时分,国民政府首都南京的上空出现了接连不断的“白花”。这些连成一线的“白花”分成数条徐徐“飘落”,形成一道亮丽的景观。首都市民纷纷眺望着晴朗的天空,一边欣赏着,一边赞叹着,对于他们来说,这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能够欣赏到伞兵的空降表演。但对许多市民来说,他们更希望能够看到一次阅兵,一次已经有15年都没有举办过的首都阅兵式。

1931年国庆阅兵

首都阅兵

阅兵,由检阅式和分列式组成。它是国家对武装力量进行检阅的一种仪式。通常在重要节日、迎送国宾等情况下举行,以示庆祝、致敬之意,同时也展现国防力量的建设成就,起到振奋军威、鼓舞士气的作用。

那么,国民政府的首都阅兵是怎么进行的呢?

查阅史料,我们可以得知国民政府在南京定都到撤往台湾的22年间,一共举办过8次首都阅兵。分别是1927年4月定都南京阅兵、1927年7月北伐一周年阅兵、1928年10月双十阅兵、1929年1月元旦阅兵、1929年10月双十阅兵、1931年1月元旦阅兵、1931年5月国民会议阅兵和1931年10月双十阅兵。1927年举办的两次阅兵由于并不正规(第一次形同游行、第二次是会议结束后的简化校阅),所以在国民政府的官方说法中,1928年10月的双十阅兵被认为是第一次正式阅兵。

鉴于当时中国军队装备简陋,又不具备重工业的生产能力,所以参阅部队以步兵为主,辅以小规模的骑、炮、工等兵种。现在阅兵,一般都是提前半年确定受阅部队并进行操练,而国民政府则是在阅兵的前一天,才正式任命阅兵指挥官和阅兵参谋长,设立阅兵指挥部,并确定参阅部队。参阅部队包括就近调集的野战部队和临时编组的暂编部队两种。阅兵无固定场所(前两次在小营、此后都在飞机场),在提前一天确定检阅地点后派遣专员搭建阅兵台和观礼台,并由首都宪兵负责警戒工作。

阅兵台居阅兵场地正中,台上正中悬国旗、党旗和总理遗像、遗嘱,两旁悬“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对联,台之四周悬红绿花。历次阅兵的观礼台数量不一,如初期不专设台,观礼座位置于阅兵台的左右两侧。之后的历次阅兵,根据需要设有3到5座不等。阅兵场两旁各搭彩色牌楼一座,上嵌“民国××年元旦(国庆)日阅兵典礼”字样,场之正中,竖木杆一根,上悬国旗一幅。

1929年元旦阅兵

参加阅兵观礼的有国民政府中央各委员、各主要机关负责人、各国使节,以及社会团体代表。在这些人中,除了军事武装力量最高统帅蒋介石和夫人宋美龄外,其余参阅人员都需持证入场,这个证件叫做“阅兵证”。“阅兵证”分为四种,其中政府中央部委人员持淡青色证件(特别证),并配带红色纸质圆证;各国代表持大红色证件,其余外宾持淡红色证件,普通观礼者持黄色证件。

根据规定,阅兵式从蒋介石携夫人宋美龄乘坐专车入场、军乐连奏乐开始。专车驶至阅兵台,身着军礼服的蒋介石携夫人登台,并与等候在台上的重要军政人员和外宾逐一握手。在稍事休息后,司仪官高叫“肃立”,全体立正唱党歌(后改为国歌),向国旗、党旗和总理遗像行三鞠躬礼,蒋介石随后恭颂总理遗嘱。

事毕,阅兵指挥官骑马行至阅兵台前,大声高呼“请主席阅兵”,随后转身向受阅部队发“立正”号令。接着,蒋介石与选定军政高官陆续下台换乘马匹,由掌旗官(历次阅兵始终由侍卫长王世和担任)高举“国民革命军总司令”旗(后改为“陆海空军总司令”旗)在前引导。阅兵的第一阶段——“检阅式”开始。

接受检阅的部队根据兵种分列,按照步、炮、骑、工的兵种顺序从左至右。其中军乐连作为先导,离阅兵指挥官16步,受阅旅长距军乐连10步,团长距旅长8步,团旗距团长4步,营长距团旗4步,连长距营长4步。全营成方队,营与营距15步,团与团距21步,炮兵营距步兵旅30步,成营并列纵队,骑兵团距炮兵营30步,成并列纵队。各部队幕僚均在所属主官之后,步兵团如附机枪连时,与本团第3营距15步,成连纵队。

蒋介石在抵近第一个受阅的步兵方阵约6步的距离时,站立于前的队列主官高喊“敬礼”(骑兵军官喊“举刀”)的口令,该受阅部队的军乐随即响起,受阅官兵随即陆续高呼“国民政府万岁”、“中国国民党万岁”、“中华民国万岁”的口号。第一阶段一般历时20到30分钟结束,蒋介石随后带领跟随的文武官员返回阅兵台,并站于台口。阅兵的第二阶段——“分列式”随即开始。

元旦阅兵

阅兵台前的场地在事前会预先划三道线,分别称为第1、第2、第3标兵处。阅兵指挥官及阅兵指挥部幕僚最先入场,指挥官在乘马行至第2标兵处向主席行礼,经过第3标兵处后,停止敬礼,随即向右转至阅兵台前右侧的军旗旁边,侍从陪阅,幕僚则继续前进至阅兵检阅点停止。

跟随入场的军乐连在前进到第3标兵处即向左转弯,约行50步后向左转弯走,再左转弯立定,面正向阅兵台,仍继续吹奏军乐。接着,各受阅部队开始依次经过阅兵台,由指挥官分别报告部队番号及官长衔名。各旅团营长行至阅兵台第2标兵处行礼,至第3标兵处停止敬礼,仍向前进。各连长至第2阅兵前行举手礼,并高呼“向——右看!”之口令,该连官兵即向主席行注目礼,蒋介石一一举手答礼。部队在通过第3标兵处后由连长高呼“向——前看!”之口令,部队恢复行军原状并前进至检阅点停止。其中,团旗及护旗官兵在进至第2标兵处,旗官将旗向前倾斜约30度,同时护旗兵均向右看。骑兵带队军官经过台前时,均撇刀行礼,后随骑兵则抱刀向右看。

阅兵过程一般持续30分钟左右,待分列式完毕、各部队返回原位后,蒋介石再次与阅兵台上各军政要员和外宾握手为礼。之后,参阅部队及社会团体民众齐聚台前,由蒋介石开始为时约30分钟的训话。事毕后,整个阅兵仪式即宣告结束。

值得一提的是,从1929年1月的元旦阅兵开始,陆军航空队也参加检阅,并在进行“检阅式”前飞过阅兵台,撒放彩纸,南京城外的炮台随即鸣放礼炮,以增添阅兵氛围。而在1931年1月的元旦阅兵开始,坦克部队第一次加入受阅阵容。

从1929年开始,国民政府就形成了每年办两次阅兵的共识,即元旦阅兵和双十阅兵。但1930年却因为蒋唐战争和中原大战而被迫中断。从1932年开始又因蒋介石下野、淞沪抗战爆发、实行国难财政等原因,而被迫喊停。抗战全面爆发后,位于陪都重庆的国民政府曾计划在1939年9月18日以纪念“九一八事变”为由举行阅兵,却又因故取消。

抗战胜利后,又因财政紧张而取消了双十阅兵,仅以伞兵跳伞表演而替代。那么,在取消首都阅兵纪念抗战胜利的同时,国民政府又以什么形式来庆祝呢?

接受检阅时行举枪礼

抗战胜利庆典

1945年8月10日,日本向同盟国乞降的消息传开,战时陪都重庆顿时陷入狂欢。在沦陷区,上海也涌现出欢庆的人群,南京却一如往常。两天后,上海《申报》刊载了两篇“星期代论”,伪上海市政府秘书长罗君强承认,和平消息传来,“苦于八九年战祸的上海市民,不免惊喜过狂”,从南京返沪的《申报》社长陈彬龢则称“关于时局变化,在南京毫无刺激,与平时一样”。

南京是汪伪政府的统治核心,还是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驻地,军警宪特网罗森严,市民当然不敢像上海一样表达欣喜。即使到了日本宣布投降的8月15日,南京市面上依然如伪政府号召的一般“镇静沉着”。第二天,汪伪政府宣告解散,消息还没传开,已经有人打响了庆祝胜利的第一声枪。

先是市区新街口的伪中央储备银行里,出现一个“军事委员会京沪行动总队南京指挥部”,由自称军统地下人员的前伪江苏省无锡专员周镐担任总指挥,领着一批汪伪青年将领抓捕伪政权高官,场面着实欢腾:伪陆军部部长萧叔萱家中响起枪声,萧氏被击伤后身亡。伪军官学校校长鲍文沛被捕后,三百多军校学生武装涌入市区,架起机枪和保卫中储行周镐指挥部的伪税警对峙。直到三天后,周镐被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出面“请”去软禁,市面方告平息。

这一波“抓汉奸欢庆胜利”的闹剧刚息,另一条“政府军已经到南京下关了!”的传言四起。有人信誓旦旦地声称,看到有政府军将领到中山陵祭拜,还有人说这支队伍已经入城,和日本军队当街对峙。但到8月27日,这支军队又没了消息。原来,这是第10战区第7军一部,由副军长李本一率领活动在大别山东麓,获悉日军投降的消息后便兼程开赴南京。虽然第10战区司令长官李品仙已将情况上报,但擅自跨战区行动还是引起不小的风波。李本一得知中国陆军总司令部副参谋长冷欣,率领新编第6军副军长舒适存等百余人乘飞机6架抵达南京设立指挥所后,急忙率部撤走了。

9月1日,国民政府宣布自9月3日起庆祝胜利三日,并在陪都重庆举办盛大的庆祝仪式,而法定首都南京却没有同样规模的待遇。直到9月5日,奉命接防南京的新6军举行入城式,才真正拉开南京欢庆抗战胜利的序幕。

阅兵台要员云集

这一天早晨,大批市民排列在中华路两旁,手持中美英苏四国国旗等待军队入城。早晨9时许,军乐声从中华门传来,随后几辆吉普车自南缓缓开来,后面跟随的则是整齐的武装队列。上世纪90年代担任无锡市南长区区长的曹荣之,当时是欢迎队列中的一名学生,他回忆“新六军的四路行军纵队,头戴德式凹形钢盔和英式盆形钢盔,着一色卡其布军装,肩扛美式卡宾枪或汤姆式冲锋枪、轻重机枪、六零炮、迫击炮和火焰喷射器等迈着整齐的步伐行进”,随后则是拖曳火炮的10轮大卡车。市民“口号声、欢呼声、鞭炮声不断,纷纷往军车上送毛巾、袜子、甚至刚出笼的肉馒头表示慰劳”。在队列的尾巴上,还跟着几名骑着马的日本军官,“垂头丧气,蔫巴得抬不起头”,成为这场仪式最后的点缀。

入城式带来的欢庆情绪还没有散去,盟军中国战区接受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又在四天后举行。9月9日,在通往受降典礼举行地——原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礼堂的道路两旁,梧桐树被修剪一新,沿路树立起十几座松柏扎成的牌坊。从辕门到礼堂之间,布置了同盟国各国国旗,担任警戒的新6军和宪兵依次警戒其间,门外站满了围观庆祝的南京市民。8时前,车辆陆续驶入礼堂,市民夹道欢呼的声音此起彼伏。30分钟之后签字仪式结束,在门外的市民自发形成了游行队伍,欢庆的情绪弥漫在城市的每一条街巷。

与抗战胜利直接相关的最后一次庆典,是1946年5月5日的“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庆典”。与此前不同,这一次庆典的起点在城外的中山陵。凌晨9时整,随着101声礼炮,还都庆典正式开始。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敬献花圈之后,率领夫人宋美龄及何应钦、宋子文、孙科等军政官员向孙中山坐像三鞠躬,并为抗战死难同胞和阵亡将士默哀三分钟。

简短讲话之后,蒋介石返回城内,在国民大会堂对全国发表讲话,感叹八年艰苦抗战之后,“今日中正与我们同胞,仍能在首都相见,聚首一堂,这是何等欣慰”。当日的南京,如同蒋介石讲话中形容的一样“欢声沸腾”,然而种种隐忧,已经陆续浮现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