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技术派丨王者之翼——各国飞翼布局研发的过去与未来(中)
20世纪七十年代,冷战正酣,东欧前线的装备朝着有利于苏联的方向发展。苏联发展了“以陆制空”的防空理论,并在东欧构筑了人类历史上最密集的防空网;空中有数量庞大,性能极佳的截击机群;地面上更有几万辆坦克,十几万辆装甲车。而美国在欧洲大陆上所能依靠的唯有傲视天下的空中力量,美国空军不仅担任着战术支援的任务,还必须能够穿透密集的雷达探测网并摧毁苏联纵深的关键节点。
1978年已经批量装备苏军的S-300P防空系统美国已经在如何撕开苏军防空网的问题上思考了许久,得出的结论是,尽管利用电子干扰能够压制住一部分的防空系统,但只要苏军在后方的核心节点依旧能够运作,那么美国终究无法击败苏联的防空系统,更何况苏联还有一大批优秀的战机。因此,美国必须在苏联无法探测到的前提下渗透至苏联后方实施打击——这个解决方案就是隐身。
美国从五十年代开始就持续对隐身理论、电传飞控和飞控计算机进行投资。1973年洛克希德公司就开展了F-117“夜鹰”隐身攻击机的研制,不光验证了隐身理论,还在飞控和隐身涂料上开创了先河。
不过,F-117尽管隐身,但仍属于战术飞机,难以满足打击苏联战略目标的需求,并且由于是第一代隐身战机,仍然有着一系列不完善之处,隐身效果并未磨合到最佳。在F-117上小试牛刀后,美国航空工业对隐身的研究更加系统化了,他们已经具备了设计隐身战略轰炸机的先决条件。
对于诺斯罗普公司来说,他们已经准备了半个世纪,但是它还有最后一个对手需要打败。
美国空军在1980年9月提出了“先进技术轰炸机”(ATB)的征询书,其中将低可探测性(雷达隐身)列为了重中之重。由于此项目技术风险极大,航空巨头们纷纷“抱团”。最后的竞争是来自于洛克希德和罗克韦尔公司的“高级钉”方案和来自诺斯罗普、波音和LTV公司的“高级钻石”方案,而“高级钻石”方案就是XB-35与YB-49的发展,也就是B-2的前身。
洛克希德/罗克韦尔“高级钉”方案洛克希德的方案非常类似于F-117的放大版,相对而言是一个比较稳妥的方案,可以看成是飞翼布局再加上粗长的尾椎和两片巨大垂尾(而B-2方案则用一片“海狸尾”就代替了)这一设计保留了一定常规布局的优势,但在隐身性方面则比完全是飞翼布局的“高级钻石”差了一个档次。相比于F-117,“高级钉”并不是一款革命性的作品。
1981年10月20日,美国空军宣布诺斯罗普团队成为了ATB项目的赢家。此时此刻,飞翼布局的探索者杰克已经是耄耋老人了,当他在1981年离世前看到B-2轰炸机的模型,他感叹道:我明白了上帝为何让我多活25年。
杰克与B-2研发团队合影
“幽灵”现身
B-2的研制工作在极度秘密的情况下开始了,美国严禁任何外国国籍人士参与此项计划,大部分供货商都不知道自己是为什么项目供货,美军甚至强行让一位工程师的加拿大妻子入了美国籍。就连总装工作,也放在了美军自己在加州帕姆代尔的42号工厂,如此谨慎的保密工作让民众在“幽灵”出世后三年才得知它的存在。
为数不多的B-2总装现场照片
B-2战略轰炸机长度为21.0米,翼展52.4米,实用升限15200米,油箱容量93520升,航程为12000km,机翼后掠角为33度。为了优化隐身和气动性能,B-2不但在表面上覆盖了一层特殊材料以保持相同的电导率,并减少机身上的缝隙,还针对高亚音速设计了超临界翼型以加速部分气流。
在ATB计划中,美军对新战略轰炸机的航程、载弹量以及低可探测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这恰好都是飞翼布局的最大优势。飞翼布局拥有广大的内部空间——它相对于常规布局并没有占据空间较大的纵向主梁等结构,就有更大的空间搭载多余的燃油和弹药;相对于常规布局来说,飞翼布局庞大的翼面积能提供更大的升力,这也可以节省燃油或是提高飞行性能;而独特的肩部进气道和在机身上方的尾喷口更是别具匠心,不但利用机身遮挡住了来自地面的雷达波,更在机身上下方产生了气压差,又提高了升力。仅仅从这三点来说,B-2的气动设计已十分出色,具备了成为划时代战略轰炸机的先天优势。
尽管战略轰炸机对机动性的要求不大,但在起降作业和紧急时刻仍十分重要。相比于YB-49,B-2的最大进步就是显著提升了飞翼布局的飞行可靠性:在电传飞控得到应用的基础上,B-2在两个尾喷口中部设置了一片巨大的“海狸尾”,主要用于平衡起降时紊流产生的颠簸,部分代替了常规布局中的尾翼和垂尾。剩余八片翼面起到控制飞机盘旋、俯仰和滚转的作用,其中最外侧的翼面还可用于减速。
飞机中部尾翼被称为“海狸尾”,另外还设置了八片翼面
B-2“幽灵”的隐身措施值得大书特书,根据诺斯罗普公司的统计,应用于B-2的隐身技术就多达数百项,设计细节一变再变,可谓是精益求精。
除了飞翼布局这个先天隐身优势外,工程师还首先采用了相互平行的翼型。由于金属物体反射雷达波不可避免,只能尽可能将其降低到可以忽略的程度,而为了不让雷达波向不同方向的反射暴露飞机的坐标,就必须让雷达波只向少数方向反射。因此,保持平行的翼型让反射波“可控”在少数角度内,也是未来诸多隐身飞机的设计原则之一。
B-2轰炸机的动力设计B-2轰炸机的所有固定开口都位于机身上方,让地面雷达无法照射到飞机最大的两个信号源——进气道和尾喷口,更起到了提升升力的妙用。不过,这仍然无法避免来自空中的雷达信号以及部分热力学特征,如果不加以修形,苏军的截击机依然可以照射到发动机转动的叶片。对此,诺斯罗普公司为B-2设计了独特几何构造的S型进气道和二次冷却的旁路通道(在机身中部偏后),雷达信号经过了扁平的进气口和S型进气道后已经多次反射,衰减到了能够忽略的程度;发动机燃烧后的热空气也能得到足够的冷却。S型进气道设计是B-2以及之后隐身机的核心技术,极大地减少了来自动力系统的信号特征。
飞机上诸如进气道和弹仓缝隙等固定开口还需要涂上雷达吸波材料(RAM),其组成成分是一种有机铁盐,是美军发展的第二代隐身涂料,解决了F-117隐身涂料过重的问题。RAM涂料呈现铁灰色,在把雷达波能量转换成热能上有着极高的效率。全机涂上厚度适当的涂层后,敌方探测雷达的雷达波在照射到涂层后,涂层前后两面反射的雷达波会发生干涉,从而相互抵消转化为热能。类似的概念就是光学镜头的镀膜,可以消除不必要的光线。
两个机翼各埋设两台F118-GE-100非加力涡扇发动机——它是由B-1轰炸机的F101型发动机发展而成,但涵道比有很大降低,性能更类似于GE公司同样发展自F101型的F110系列发动机。F118只需要较小的进气和排气口,这对于隐身来说无疑是有利的。每台发动机可提供最大77kN的推力,能推动B-2以0.95马赫的最大速度飞行,托举起170.6吨的最大起飞质量。
B-2最终于1997年4月服役。由于冷战结束,B-2只生产了21架,平均每架造价为24亿美元,B-2轰炸机单位重量的价格高达黄金的三倍,真可谓是“金子堆成的飞机”了。
B-2与它的“祖宗”N-9M
很难想象B-2的出世带给当时的世界多少震撼,其科幻的造型显然成为了美国主宰天空的象征,对其他国家构成了不对称的单边威胁。
猛禽的孪生兄弟
获得隐身打击能力后,尝到甜头的美国空军为了加强欧洲前线的制空权,决定投资研发隐身战斗机,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先进战术战斗机”ATF计划。作为最终竞标成功的YF-22的对手,诺斯罗普公司和麦道公司联合研制的YF-23“黑寡妇2”同样堪称当时航空界的顶尖作品,其技术先进性比起“猛禽”有过之而无不及,败北的主要原因是技术成熟度和成本原因。从今天的眼光看,隐身、航程和超音速巡航性能更出色的“黑寡妇2”或许更适合亚太战场。
YF-23起初被人们认为是外星科技YF-23在隐身方面大约比YF-22强50%。由于其在设计中使用了大量源自B-2的设计成果,因此它虽然没有B-2轰炸机独特的飞翼布局,却蕴含了“幽灵”的设计思想。
YF-23设计草图
诺斯罗普/麦道团队对于ATF计划有着自己的思路。在空气动力学上,ATF的设计重点在隐身外形、超音速巡航能力以及机动性上。YF-23设计团队认为未来空战的交战距离主要在视距外,因此着重于隐形外形;其次是要满足高效率的转场作战能力,所以YF-23的超音速巡航速度高达1.8马赫;最次是机动性,YF-23在这方面仅仅达到了略高于三代机的水平。而它的对手YF-22在这三方面和成本上做得比较均衡。
YF-23继承自B-2最重要的设计思想,就是保持机身简洁。由于机体表面的不规则是反射信号的最大来源,减少翼面数量也成为最直接的隐身手段。YF-23采用了V形全动尾翼,等于把尾翼和垂尾“融合”起来了(由于垂尾是信号的大反射源,四代机纷纷使用倾斜垂尾来减少信号反射,YF-23则干脆取消了垂尾)。尽管取消一个翼面会影响机动性,但诺斯罗普和麦道公司的工程师认为相对于增加的隐身性能,这是很值得的牺牲。
YF-23给人最大的印象莫过于那怪异的菱形机翼——两片机翼的前后略角均为40度。YF-23的设计团队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个机翼形状,就是因为要贯彻极致隐身的思想。YF-23继承了源自B-2的X形四波瓣反射特征。要实现四波瓣反射,机翼前后缘在水平面内必须平行,形成类似于菱形的形状。这样一来,研发团队要么采用后缘后掠设计,形成后掠翼型——基本类似 B-2 的机翼,但那样意味着几乎没有拿得出手的机动性;要么采用前掠翼型,但经过NASA的实验表明,前掠翼会产生很大的阻力,超音速巡航性能会下降;要么采用后缘前掠设计,形成对称菱形翼,也更利于结合整个机身。在这三种翼型里,菱形翼的机动性最好,也有空间布置更大面积的襟翼和副翼调姿,而且宽大机翼更有助于增加升力——YF-23的翼面积达到了88.26平方米(YF-22的翼面积为77.1平方米),产生的阻力还略小,这一设计赋予了YF-23更大的航程。
YF-23的后机身也借鉴了B-2的隐身和散热措施
YF-23并没有采用和B-2相同的肩部进气道,但依旧把尾喷口放在了机身上方,这也是借鉴了B-2轰炸机提高升力、减少尾喷口反射信号的一大手段,弊端就是牺牲了不少机动性。
YF-23的正面迎面阻力略小于YF-22尽管YF-23最后败于YF-22,但“黑寡妇2”的确在不少方面超越了“猛禽”,它毫无疑问是更具突破性的作品,其众多独特设计值得后来者借鉴,也是诺斯罗普“飞翼传奇”反哺战斗机技术的最大成果。(未完待续)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