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孩子学乐器究竟是为了什么?逼出来的琴童违背了音乐教育的初衷

澎湃新闻记者 杨思超
2021-11-26 17:14
来源:澎湃新闻
亲子学堂 >
字号

现在让孩子学一门乐器已不是什么时髦的事,遍地嶙立的音乐琴行,在小区里也总会传出练琴的声音,音乐教育已成为大多数家庭的标配。

中国音乐家协会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约有3000万学琴儿童,这个人数还在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作为千万琴童之一的妈妈,从孩子3岁半的时候,王洋就张罗着给孩子报乐器兴趣课,她没考虑过孩子能否吸收所学的音乐知识,也没想过会孩子会弹成怎样。只是觉得身边的孩子都在学乐器,自然不能落下。

很多研究表明,沉浸在艺术中的孩子,在学业上也会做得更好。艺术学习,不仅能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批判性思维,还可以提高一个人的专注力、自信心和团队合作精神。没有人怀疑,艺术学习对一个人综合素质、审美能力的提升的重要性。

可现在,家长选择音乐教育前,有没有认真思考过,让孩子学习乐器,究竟是为了什么?

拥有十余年小提琴教学经验的王老师认为,“让孩子学乐器不是单纯机械的演奏曲目,艺术素养的提升才是最应看重的环节。”

考级、冲学校……音乐教育变味了

今天的音乐教育发生了很多“变味”。

去年,教育部发文要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纳入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计分科目,力争到2022年全面实行美育中考。在双减后,这让不少“鸡”娃大军找到了“新赛道”。

叶郝的孩子4岁,她决定让女儿学习手风琴。如果想考某音乐学院附中,每年只招2个学生,还是全国招生。她知道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她还是想冲着这个目标努力拼一拼。

在升学上多一项砝码,功利至上的问题,其实剥夺了孩子单纯艺术享受的快乐。除了升学考虑,不少家长还热衷于让孩子考级。

为了尽快拿证和“跳级”,日常教学中,老师和学生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打磨考级曲目上。有的老师为招收更多的学生、标榜自己的水平,直接把考级教程作为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只涉及几首考级曲目,范围之外的作品则几乎不加以考虑。

中国交响乐团团长李心草表示,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学生能如愿拿到了一定等级的证书,他们的读谱、视奏等基本功以及音乐的表现能力都不扎实,连乐曲的作曲家、历史背景、音乐表现内容也常常一无所知。

根据王老师多年教学观察,“一味追求考级,很容易忽略孩子基础知识的积累,还会过早消耗掉学琴的激情,并对乐器产生反感。”

学乐器的最好状态

与应试教育,追求标准化答案不一样,艺术教育,需要放慢脚步,让孩子可以追求自由想象。采用一刀切的标准打分,很容易将艺术“应试化”。

谈及现在的音乐教育要重视什么?王老师认为,要关注基础,和孩子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就拿学习小提琴来说,他希望学生可以熟练掌握这门乐器,并且让自己的生活中有这门乐器的影子,多一个角度去感触和对待事物。

如何学好琴?在王老师看来除了非公立性的学习心态,打好基础很重要。在多年教学中,他遇到的每个小琴童都有自己演奏的特色,要说普遍问题则是容易忽略基础的音阶和琶音练习。“事实上,音阶琶音的基础练习对于大部分琴童来说很容易感到枯燥,这种情况下合理安排练习中间隙的休息时间,以及慢速分解甚至分小节和片段练习尤为重要。”

对于现在出现的线上乐器课程,王老师认为,“乐器的关键是声音,线上经过收录设备时或多或少会有一定的失真,而面对面教学听到的声音得到了保证,并且能更清楚的看到演奏时的细节进行及时纠正。”

现在不少家长觉得陪练琴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坐不住,一会儿上厕所一会儿喝水,遇到这种情况,很难不发飙。在陪孩子练琴时,王老师建议家长要控制好情绪,克服自己的焦虑。要想明白自己为什么要让孩子学乐器。孩子喜欢音乐,但不需要被逼。

    责任编辑:陈华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