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液态市集 | 沙溪的形状
文/赵草西;设计/林金汶
【编者按】液态市集是一个扎根于中国传统市集研究的项目。怀着对乡土的兴趣和好奇心,一群新时代的乡土研究员扎根云南,以跨学科的研究方式,为乡愁和变迁画像,从市集出发,关照自己,理解他人,链接城乡。澎湃新闻与液态市集合作,定期发布调研阶段性成果,邀请读者与我们一起看见乡土,记录乡土,理解乡土。
沙溪Gai(街)上的人都是闲聊大师。沙溪人会聊、动物会聊,连花草树木和房子都在跟我们说话。就,忍不住去找大师们继续聊天。
张永茂给我整了个简历:白族,云南大理人,2011年毕业于云大(云南大学),2013年回到家乡沙溪创业,经营民宿。
简单到不能再简单。
但我刚认识他的时候,每个场景的细枝末节都汇成一个好奇,沙溪怎么养出这么一个人?
他的客栈,在一众沙溪争奇斗艳的设计型民宿里很普通,但那个院子啊,雅致。乍看格局有点日式,池塘小桥亭台曲径,但树藤却是本地风格。它们热闹主动地突出来,一株花红、一株桃树,一株石榴,一挂常青藤,全是白族人家里喜欢种又好伺候的,似乎被精心修剪过。树是家里人早就种下的,但他会用。一边的前台好像是苗圃里头卖兰花的架势,各种兰花养得精细,被排成几溜,中间一溜好歹算是给客人留了个check in的通道。进门的屋子里,抬眼就是他的大书桌和墨宝,他跟一个同龄的朋友在商量该写什么。他的书画都不错,尤其是书法,有章法,有笔力,非年月沁润和对书法的理解不能成。他平时还卖点茶叶。
总之,事都风雅,搭在一起信息却有点乱。能把这些事儿拧到一块的,还不就是普普通通的瘦高个张永茂。
看上去是NPC,实际上是主角,这不叫惊喜叫什么。
朋友们都直接管张永茂叫阿茂。
阿茂受乡村滋养,也认同村里的传统。每天给村里人写个牌匾对联、去帮忙都忙不过来。“礼尚往来是你在村里赖以生存的基本。”他告诉我。白天少有个人时间,晚上他就熬夜。1984年出生的阿茂也是村里少数能考上云大的高材生之一,2015年《大理州年鉴》统计,2014年州内能考上一本的人数才2512人。
让阿茂这样的人出去而又愿意回家的原因,大抵是沙溪的开放性和文化底蕴。
沙溪本就是一个由集市变成的镇子。今天沙溪的出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2001年世界纪念性建筑基金会将其列入100个世界濒危遗址名录,并称其为“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集市”。这个契机,促成次年的“沙溪复兴工程”,瑞士联邦理工大学的雅克·菲恩纳尔(Dr.Jacques Feiner)和他的同事黄印武先后来到沙溪主持,复兴工程持续时间长达16年。黄印武在工程结束后选择继续留在沙溪,以沙溪为基地开展他的建筑事务。这是今天沙溪的面子。
沙溪的里子是茶马古道。大理文化专家、剑川阿吒力教派研究专家张笑则从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角度去分析茶马古道,他认为这是茶马古道的开始。他这样描述:“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之后,金沙江被迫改道,原有往南流向的剑川——漾濞金沙江河道,变成了澜沧江支流——黑潓江河谷地段。而苍山东麓的洱海则依然保留了原有的湖泊状态。”当湖泊和河谷横亘在行人面前,苍山东麓漫长的湖岸湿地,给行人带来旅途中极大的不便和困难,苍山西部即沿着黑潓江河谷形成的陆路(北汉场——剑湖——漾濞),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充当了中国西南各民族先民由南向北,或由北向南的交通要道。这段古道也被称为“吐蕃道”。
剑川鳌峰山的考古发掘证明,吐蕃道的历史最早能到西汉,它运输的特色物品包括玉石、钻石、锡、铜、茶马,后者最为出名。吐蕃道也被称为“滇藏茶马古道”。
在此意义上,没有黑潓江就没有沙溪。
黑潓江纵贯南北,把形如豆荚的沙溪坝子一分为二,东西两岸的村落朝着黑潓江聚拢,豆荚中心正是寺登街。
寺登街是沙溪的开始,也是这里最大最中心的村落。“寺登街”直译过来就是“在兴教寺那里的集市”,虽然先有寺庙(兴教寺)后有街场,但它们共同塑造了沙溪的文化精神。在沙溪人心中,寺登街就是坝子里的城市。
沙溪与茶马古道命运相连,若不是茶马古道,沙溪大概率将和大多数村落一样,难逃闭塞偏僻的命运。只有一直默默流淌的黑潓江没变过。
阿茂就是听着这样的故事长大的。如果说沙溪复兴和过去辉煌的集市给沙溪人留下了什么,那就是开放性和视野。
选择在乡村创业的阿茂和在玉津桥边放羊的王老师都让人羡慕,人可以如此真诚自在又丰富地活着。他们说起话来就像黑潓江的流水,水润润的,有生机。
阿茂说,沙溪如今像个社区,这可能是令他待住的原因。起起落落之间,沙溪人的文化没丢掉。那些坚持至今的传统,沙溪人心中秉持的文化共识,令沙溪如此的与众不同。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在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才正式进入快车道,在此之前,中国社会一直根植于乡村社会。从乡村到城市,再回到乡村,你反而会强烈地感觉到:存留着乡土文化的乡村,天生就具备成为社区的土壤。
现代以来,城市一直作为现代社会的标配,且扮演一种美好生活的载体。乡村则扮演着服务城市的附属角色。城市、乡村更多是一种物理概念,社区则更多具备精神诉求。但当城市刚兴起之时,城市又何尝不是精神所向?如果我们能把城市当作一种意识,而不是一种已经固化了的空间,把社区当作一种生活向往,阿茂和王老师心里埋着的,何尝又不是扎根于乡村的城市梦想呢?
阿茂很热心地给我们做了液态市集的赶Gai向导,我把阿茂对沙溪集市和本地传统的口述记录于下文。希望它能帮你描摹出一个不太容易看见的,更多存在于本地人心理的沙溪形状。
沙溪的底色是集市
老人家说,沙溪过去三天一个集。异地的马帮在这里打尖落脚,他们把自己的东西拿出来展示,跟当地人或不同的马帮以物易物,刚开始是一个互市,慢慢的就形成了一个多功能的集市。
他们记忆中的沙溪集主要是两个地方:几百年前,今天沙溪北庄大木度村附近的大山脚下有过一个集,规模有5巷12拐(巷、拐:一般当地人用来比喻城镇的规模,比如大理古城有9街18巷)。沙溪成为建筑遗产之前,集在四方街一段,这个街的位置从我爷爷再到他们之前一辈都在那里,可能有一两百年,无从考证了。
随着集市慢慢发展,它的功能不断变大,周边也跟着发展,沙溪就是慢慢地随着集市发展起来的。
那段时间对沙溪现在生活的影响已经基本看不出来了,但这些历史痕迹变成了沙溪印象,和村子的底色。因为茶马古道其实不是一条道,而是一个古道交通网,是陆运布局的一部分。它有一些设定的驿段,从大理到香格里拉、西藏,肯定要路过沙溪。
茶马古道大方向上能考证的是大理到拉萨或者普洱到拉萨,但唐到清的时候有没有马帮经过沙溪,谁都不知道。剑川石宝山开凿考证也是在唐宋之间,佛教开始传入云南。沙溪人相信一定有,但史料没记载。它当时可能就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大家互相交融的状态。所以茶马古道也是一个文化概念。
马帮生活只是镇子上曾经出现的一个现象,欧阳大院和赵家马店的建设就服务于马帮。当地一些固有的传统文化,却不一定直接受马帮影响,它更多受到了汉文化影响,并且一直在自己的生活和传统的方向走下去。
沙溪成为遗产之后,根据保护和规划的进展,市集往上搬到了鳌峰路十字路口。牲口市场在玉津桥对面;随着旅游发展,集市不断往南边迁,到了鳌峰村,沙溪政府以南的一段。牲口市场也继续往南迁。
集市南迁对北方的人就造成一些不方便,过去习惯走路来赶街的人开始搭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
沙溪是乡村,也是社区
我从小生活在沙溪,从小就有本地文化的进入和感知,它慢慢地累积。沙溪现在也有一些变化。
这些东西一个串着一个,是潜移默化的。
单盖房子这一件事,就能牵扯到全村人息息相关生活的一些事情。
我们寺登村以户为单位,有503户,大约2000多(最新数据2427)人。一家盖房子基本上400多户都会有人过来,这是绝对的。老年人帮你放梁、祭梁,请鲁班、送鲁班,你要给他们端茶倒水。中年人帮忙盖房子,年轻人帮忙打下手。这是因为,盖房子这个事只能全村人相帮,你不帮在这个村子里就落不了脚,这是最起码的民情。假如人家请我了,我没去,以后我要办事情,别家别户就不会来帮你了。
盖房子延续着传统建造方式,使用锯子、鲁班尺这些工具;师傅靠经验去开始开口,架构的标准是整个白族地区都通用的。混凝土工就是瓦工,他们砌白族大门、照壁和青瓦都按照白族古老的技艺。三房一照壁的照壁,滴水式、三滴水的大门,斜坡似的瓦屋面,当地的青砖白瓦石灰砌就,这些都是传统的建房方式。房子粉刷完了之后要彩绘,涉及到书法绘画,当地人必须要学这个,有这个氛围跟着师傅走,写字、画画就会了。
盖房子的人要办宴席请大家吃饭,宴客是白族三道茶。这些风俗都不断地延续着,所以当地特有的一些东西,大家一直保持着。
沙溪分从旅游开始发展之前和发展之后两个阶段。2003年是分水岭,沙溪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开始为人所知。最早的商家入主沙溪,外地人进来定居经营是2005年。之前就是一个小乡镇,过纯正的农村生活。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有白族人、彝族人、回族人或傈僳族人,一起生活一起赶集。大家接触的是同一个圈子,就是本地人之间的生活关系。
发展之后是一个慢慢理性变化的过程。沙溪在黄印武老师、一些有经验的社区建设者和当地政府的引导下,慢慢形成了一个以当地人为主,当地人利用自己的平台去学习一些新的经验,再去不断提升自我和发展的模式。说白了就是当地人的文化觉醒。在看到自己的文化和传统,更能吸引外地人,能够给自己带来一些好的经济效益时,他对自己的文化感到自豪,产生认同。
我羡慕过更方便的生活和景观。但现在沙溪跟大理丽江也差不多,只是它的规模小一些。
沙溪已经成为一个在地文化跟大众文化、旅游文化相互包容共生出的圈子,一个小小的社区。我可以按照我的生活方式,村里人按照自己的方式还在这里继续生活。
沙溪很幸运,如果复兴工程没有人引导,当地人可能会觉得做大众文化更容易被接受。你家建一个小洋楼,我家就去建一个小别墅,接着当地人会把村落传统变成一个现代化的小城镇。
现在沙溪的旅游发展还很初级,没有受到太多利益的冲击。等高速公路通了以后,这里如果大量的外面的人涌进来,当地人能不能抵抗得住大的冲击?
这也是一个未知数。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