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从“慕校而来”到“慕专业而来”,上海高校插班考试现新动向

上海观察
2016-11-07 11:24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日前,上海市教委公布2016年招录的插班新生名单,全市13所试点高校共录取插班生310名。这项机制为学生创造了选择学校和专业的又一次机会,也有人曾经称其为校际间一年一度的“垂直向上电梯”。当试点进行到第16个年头,情况发生了哪些变化?

“向上”流动态势明显

2010年,陈先生的女儿曾被复旦自主招生预录取,却因高考发挥失常与复旦擦肩而过,大一时她通过插班生重又考上了复旦中文系。陈先生说,“到现在忘不了女儿两次流泪,一次是高考查到分数时,一次是她得知插班生考试通过。如果机会更多些,更多人能少些遗憾。”

自2000年起,上海推出插班生机制,为本科院校一年级学生提供了第二次选择高校的机会,至今已有数千学子通过这一“立交桥”圆梦。

上海市教委规定,每名同学只能报考一所院校,且一年级所修课程成绩有不及格者不得报考插班生。一年一度的本科插班生考试,基本都在5月左右报名,6月前后完成考试。科目由招收院校自主选定、自主命题,一般理工科主要考核“高等数学”和“大学英语”,部分文科专业考试“文科综合”、“大学语文”或者“法学基础”。考试完成后,招录大学将根据成绩进行录取并发出预录取通知书,学生9月报到时,需带着原就读学校的一年级成绩合格证明,核实后方可真正录取,进入录取专业的二年级就读。

从今年的录取名单可以发现,参与的试点院校从传统名校如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到专业特色性强的普通高校如上海海洋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范围很广,插班生“向上”流动趋势明显。

例如,复旦的招录名单上,学生的原就读学校包括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东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等;华东理工大学的招录学生,原就读学校包括上海电力学院、上海海事大学等……如按参与高校每年高考投档分数线来排名,这些插班生的来源与去向之间,基本可以画一条向上的射线。

是否会引起生源固化?

记者采访中问一所市属高校招办负责人,是否介意这种“向上”,这样会不会让好学生都流走了,是否担忧由此形成“生源固化”对学校发展不利?“一方面,这种流动,本来就是有出有进,可能送出去学生的同时,更多适合学校培养目标的学生也招进来了,”他说,更重要的是,这赋予学生更大的选择权,改变一考定终身的探索。

虽然许多高校已经有此共识,不过历史上,这项试点的参与高校,也曾进进出出,最少时仅有5所高校招生,复旦大学作为“旗手”,也一度传言要退出。其中主要原因在于高校自身招考政策的调整、相关经费的划拨,以及人力物力牵扯等。随着市教委相应配套政策的出台,这项政策又重新焕发活力,招生院校、专业和名额都呈现上升趋势。2014年起,共有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和上海政法学院等13所高校招收插班生,创历史新高。

从“慕校而来”到“慕专业而来”

当许多人关注的目光聚焦插班生录取名单时,今年没录取的学生,倒是出了新闻——几个上海政法学院的学生考上了名校,没考进自己心仪的法学专业,思量再三,决定放弃,留在上政继续专修喜欢的法学专业。

有业内人士坦言,在插班生校际间“向上流动”的大方向中,已经隐约可见新的特点——从“慕校而来”到“慕专业而来”的转变。可以看到,随着本科插班生考试试点进行多年,无论学校还是学生、家长,都更为理性,不是盲目追逐校名光环,而是真正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与专业匹配度,来考量学习和报考方向

教育界人士指出,插班生考试的意义不仅限于构建进入优质高等教育的“立交桥”,也在于其对我国“校际转学”机制的破冰。当前,相当部分学生在考入一所大学前,并未充分了解其校园文化和专业特点,插班生考试可提高学生与学校、专业的“匹配度”,为其增加学习动力。过去,人们往往只专注“学校”。

而今,随着上海市高招改革的深化与推进,一二本间“隔板”抽开,越来越多人认识到“专业”在人生未来的重要性,这让插班生考试不再只是重新“选学校”的途径,这与上海推进本科插班生试点机制的初衷暗合。

与此同时,2015年年底发布的《上海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与发展规划》中,首次将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类型区分为:学术研究型、应用研究型、应用技术型、应用技能型共四大类,引领高校发展,从单列排队,向类型不同的四列纵队发展。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校际差别的固有印象。

(原标题:沪上13所试点高校录取310人,插班生考试的“校际上升梯”悄悄变化  作者:彭德倩)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