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国家队”成员谈哀牢山搜救:这次救援难度大,磁场干扰待调查

澎湃新闻记者 戴越 王万春
2021-11-25 17:35
来源:澎湃新闻
直击现场 >
字号

救援人员在哀牢山中艰难行进  本文图均为 受访者供图 

11月13日,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的4名地质调查队员进入云南哀牢山开展森林资源调查,失联8天后遗体被找到。4人中年龄最小的仅25岁,最大的也只有32岁,他们的遭遇令人惋惜。

据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此前报道,4人失联后,各方累计投入救援人员8000余人次。搜救范围沿着哀牢山西南、东北、正北3个方向,延伸覆盖至普洱市镇沅县、玉溪市新平县、楚雄州双柏县地域的哀牢山原始森林……

“位置没法确认的情况下,几乎就是‘大海捞针’。”11月25日,云南省消防救援总队国家山岳救援昆明大队队长李业凌向澎湃新闻回忆了搜救过程,他谈到,哀牢山多变的天气和特殊地理情况,也给这次救援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李业凌告诉澎湃新闻,11月19日队伍接到命令赶赴普洱参与救援,41名指战员携带个人72小时保障物资、专业救援装备出发。20日晚间,队伍抵达哀牢山2号补给点,进行了休整和分析研判工作。

21日一早,救援行动正式开始。“队伍分成了两个大组八个小组,对任务区域和一些重点区域进行地毯式搜救。”李业凌告诉澎湃新闻。当天中午,队伍发现了一些失联者的线索,“我们找到了失联者的雨衣,还有遗留的食物包装袋。”他回忆,当时本计划顺着线索继续追踪,但接到指挥部的指令,大雨来袭,需返回二号补给点。

救援人员在哀牢山中艰难行进

21日晚7点,指挥部命令再次传来:通过各方信息研判,有一处区域疑似发现失联者。李业凌和队员们迅速出发赶至现场,这一地点距离二号补给点约有1.9公里。李业凌向澎湃新闻介绍,晚间在哀牢山内行进难度极大,“白天都会迷路,更别说晚上了” 。哀牢山地形地貌复杂,山壁坡度较大、多悬崖峭壁,“我们要翻悬崖、过沟壑、越溪水”。同时,队员们随身背负的补给、救援设备等物品,合计重达约25公斤。

“我们当时想着万一失联者还有生命体征,所以争取着一分一秒。”约1.9公里的山路,队员们不间断地行进了5个半小时,到达后发现了3名失联者的遗体。李业凌的队伍也是最早达到该区域的救援队伍。

随后,李业凌和队员们又以发现地点为中心向四周对第4名失联人员开展搜索,但因夜色浓重,未能成功。直至22日8时许,第4名失联人员被找到。

作为云南省消防救援总队国家山岳救援昆明大队的队长,李业凌有着充分的山岳救援经验,多次前往哈巴雪山、石卡雪山等地参与山岳救援任务。但他坦言,这次的救援难度更大。首先,无法确认失联人员位置,需要“大海捞针”。哀牢山沟壑纵横,地形复杂,“山上植被极为丰富,密集的竹林,让我们根本无路可走。”同时山上气候多变,常有降雨和大雾,能见度极低。

“不下雨时晚间温度大概只有三五度,下雨就更冷了。”李业凌告诉澎湃新闻,山上没有手机信号,救援队需要用卫星电话才能与指挥部沟通,需通过北斗有源终端、GPS导航仪等科技产品才能尽可能地精准定位。

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镇沅管护局局长王鸿东此前在接受央视新闻采访时曾表示,初步认为失联者失联因素为方位判断失误。也有民间搜救队员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在搜救过程中有罗盘受磁场干扰的现象。

对此说法,李业凌表示,需等官方调查结果。他还告诉澎湃新闻,救援结束后,自己手机的陀螺仪出现了故障,至今仍未恢复正常。

另外李业凌谈到,此次救援,对于救援人员自身的身体状况也带来极大挑战。队员们背负50斤的装备连续行军,接近身体极限。山内还有野兽出没,他透露,在此次救援中,有救援队差点遭遇黑熊袭击。

    责任编辑:崔烜
    图片编辑:乐浴峰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