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你会成为什么人,其实早就被计划好了

2021-11-26 07:4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秋天来了,大雁们开始向南飞了,它们一会儿排成个一字,一会儿排成个人字。”

大雁是种候鸟,候鸟迁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而有的鸟类,即便不需要迁徙,也会保持群飞的状态。

比如欧洲椋鸟。

湿地里的椋鸟们,每天傍晚都有半个小时的show time,要进行一场群飞表演。美轮美奂的画面,是无数摄影师竞相追求的艺术品。

古罗马人也把他们飞翔的画面捧为神迹,认为是神的引导,才能万鸟如一。

而作为一个个体,被豢养的椋鸟因为其娇小的体型,显得很可爱,人畜无害。

它可以是人类的忠实伙伴,一对灰椋鸟每天可以捕捉400只害虫。很多国家把巢箱挂在树上吸引他们安家。

有些椋鸟还可以被驯养,成为口技演员,不仅可以学其他鸟的叫声,还能模仿青蛙、汽车甚至人的声音。

而有些在特定的环境下,却也可能变成机场或是谷物杀手。

一只美丽的小鸟,会在不一样的环境里,被塑造成不一样的角色。

人也一样。

斯坦福监狱实验:环境与身份对人的影响

津巴多教授在这一领域风华绝代,直接组织了一场闻名世界的“斯坦福监狱实验”(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简称SPE),把自己推到了风口浪尖。

他在斯坦福大学地下室搭建了一个模拟监狱,征集了24名健康的大学生加入了这本来预计是两周的实验。

谁也没想到这次实验仅仅六天就宣布告终。

这次模拟实验的真实性,在整个心理学的历史长河里,都属凤毛麟角。不仅在服化道上,做到了高标准、严要求,对里面的人物角色,也给予了充分的自由度。

他们受到的警告仅有不能运用武力,除此之外,皆是让他能以为自己有能力管理好监狱的心理暗示。

在这样的条件下,谁也没想到,仅仅第二天,原来嘻嘻哈哈的人就迅速进入角色,本不存在的地位差异,也变成了事实。

根据实验记录显示,没有任何指令的情况下,在第一个24小时,就已经有“看守”对“囚犯”进行肉体与心理的虐待。

随着囚犯方面的反抗失败,其中2人不得不提前退出实验。原定两周的实验,第六天便提前结束了。

许多年过去,最近在知乎上津巴多教授本人对实验做出回应:

它传递的信息是一个警示故事:即如果我们低估了这些影响我们行动的社会角色和外部压力,那么可能会发生什么。

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班杜拉也曾在学生中做过一个类似的实验,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当学生参与者被标注为“动物”时,其他学生对他犯“错误”后电击惩罚最强烈(虽然被试并没有真的被电击)。

野兽的皮穿得久了,我们会不会也变成野兽?

会。

就范:社会屈从性对个体的行为影响

《就范》向世人证明,我们所有的行为,是可以被“诱导”的。

杠精会说:我只要保持怀疑就够了。

哦豁,一个印刷公司的联合主管,似乎在被人质疑不够精明。

他就是里面的主人公克里斯。

所谓“诱导”,其实是利用各种心理机制,引导一个人的行为,最后通过潜意识里的“社会屈从性”,来达到引导者的目的。

第一步无疑是建立信任。

很多开始时的试探无非是为了获得有用信息,而一旦个体发现对方值得信任而试图诱导合作时, “从信任对方开始”的策略必然是建立信任关系的唯一逻辑起点。

抵押和担保直接改变了博弈的均衡结果,从而减少了风险,是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建立信任的有效方式。研究发现,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认证制度能够极大促进互联网在线购物环境中信任的构建。

这便是这个“假”慈善晚宴的意义。包括晚宴之前,主办方展示出来的都是一个位高权重的行政主管的形象,都是在建立一个有公信力的第三方的设定。

这里面还有一个很巧妙的设计,主办方刻意让克里斯穿着一个休闲衬衫,让他在一群西装革履的精英里面,塑造一种低人一等的感受,这种“权威信任”对后面的诱导行为,也是很重要的一环。

第二步,便是诱导合作。

“服从并不是天然的、盲目的、无可避免的。”社会心理学家杰·巴维尔(Jay Van Bavel)发推说。

信任作为一个主观态度,其实也是种风险的预测,所以在没有外部力量去规范的前提下,对策参与者必须依靠激励去诱导信任。

比如合谋。

《就范》里就运用了一个非常经典的心理学效应,登门槛效应。

引导者通过诱导克里斯犯一些小的错误,比如把素食的牌子放到香肠卷上,达到合谋的目的,给后面更大的指令做铺垫。

在克里斯眼里,两人变成了一根线上的蚂蚱。

社会心理学对人性的理解的是,发现比我们自身更大的力量决定了我们的心理生活和我们的行为—— 这些力量中的主要力量就是社会情境的力量。”

第三步,施加压力。

当合谋状态开启之后,需要更大的“合作”去巩固两个人的关系。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认为,语言会产生“温和的暴力”。这种暴力不是实物工具的镇压和肉体上的摧残, 而是对人们心理的侵犯,它让人们感觉更痛苦、更残忍。

当博尼假死在克里斯面前的时候,主办方运用大量语言去唤起他的负面情绪。研究表明,负面情绪很容易引起一个人自我衰竭的状态。

有关的心理学研究表明, 控制自然的情绪反应 (属于一种自控心理过程) 需要付出努力,然而情绪反应则不太需要付出意志努力, 因此,无论是抑制还是夸大情绪反应都有可能会造成自我衰竭 (Baumeister, Bratslavsky, Muraven, &Tice, 1998) 。

自我衰竭使个体更容易被他人说服 (Wheeler, Briñol, &Hermann, 2007) 。此外, 自我衰竭还将导致个体产生和提取与自身相关的积极信息的能力受到破坏或抑制, 从而产生较低的自我效能感 (Fischer, Greitemeyer, &Frey 2007) 。

这一系列的操作建构了情景中各因素与克里斯之间的一种消极性质的关系,也就是我们提过的“屈从关系”

当然,节目的最后,克里斯还是战胜了心魔,没有把假人“博尼”推下楼。

你以为节目组实验失败了吗?

并不是。

但是同样经历这个过程的另外四个人,完完全全遵从了主办方的指示,最终成为了【push】项目的执刑人。

社会心理学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明,个体做或者不做某件事都由一定的心理动机驱使,不存在没有心理基础的社会行为。

像现在大学生的自杀与自伤。

有研究通过对大量的大学生自杀资料分析, 发现家庭、学校、社会等是这类事件的主要情境。通过对这些主要情景中的主要因素的分析, 来呈现一种温和的暴力的生产过程, 以及自杀技术策略的使用和一种屈从关系的建构。

需要说明的是, 这种温和的暴力是情境中的各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是各要素之间形成的关系的综合力量。

很多人把自杀自伤当成孩子的一时冲动,而事实上,一切都早有征兆。

“我只是一个普通人,变成杀人犯这种事,轮不到我的身上。”杠精如是说。

美国人也这么认为,所以他们盛情邀请椋鸟们入籍美国。

结果就是,这个骚操作给美国农业造成了每年约10亿美元的损失。它们甚至还造成牧场的牛奶减产,因为它们会偷食吃奶牛的饲料。

“椋鸟冷酷而高效。我们这行里都管它叫带毛的子弹。”美国农业部机场野生动物灾害项目的协调员,迈克尔·彼奇尔这么形容他们,“他们的密度比银鸥还要高出27%。”

椋鸟每次成群都是成千上万只在一起,就连鹰隼来了都只能铩羽而归。

它们就是恶霸一样肆虐,据说希区柯克的《群鸟》灵感就来源于此。

或许曾经没有一只椋鸟觉得自己做的是对的,但随着整个鸟群翅膀的振动频率逐渐一致,良知也跟着淹没在群飞的浪潮里。

浪潮:集体行为诱导

《浪潮》就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剧里的老师文格尔本是以实验的目的让学生们了解到什么是法西斯。

但是这些自由散漫原本抱着抱着玩乐心态来的学生们,却一步步地沉湎其中,不知不觉中滑向“独裁”的深渊。

这个同质化的过程,仅仅需要六天就完成,跟SPE一样。

第一天,纪律铸造力量,老师规范纪律,姿态;

社会认同一方面会促使群体成员学习群体的表达方式、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同时在个体对群体的认同过程中会产生去个性化的现象。

第二天,团结铸造力量,开始树立团队意识,发明了敬礼方式,发明了标志,命名了“第三浪潮”;

这个时候,去个性化的行为已经完成。而去个性化会导致自我导向功能的削弱或责任感的丧失, 从而产生一些个人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这为后面的暴乱做了铺垫。

第三天,行动铸造力量,老师给予表现优秀的同学管理权限 ,让他们监督其他成员的任务;

当一个个体拥有相应的角色身份,很容易投入到相应的角色里出不来。

就像SPE实验的管理人员,Carlo Prescott回顾的时候,也提到自己完全沉浸在假释委员会委员长的角色中,以至于他开始惩罚和言语虐待许多请求被赦免的囚犯。直到一些囚犯哭着乞求他理解自己的处境。后来,他说自己不知不觉地变成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模样,因为假释委员会也曾多次过拒绝了他的请求。

第四天,荣耀铸造力量,浪潮们参与了学校的水球比赛,为了赢险些闹出人命;同时那些监督者已经开始运用暴力去管理有质疑的人。

吉尔伯认为由个体聚集起来的群体也能像个体一样具有行动的状态与心理认知,他把群体看作是一个“个体”。从“个体效应”到“群体效应”的转变,触动了网络中个体的“敏感神经”,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焦点。

第五天,理解铸造力量。在这一天,老师本想解散团体,却没有想到有人因为过度认同集体,导致最后闹出了人命。

社会认同是指个体认识到自己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 同时也认识到作为群体的成员带给自己的情感和价值意义。

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在认同自己属于某一群体的时候, 同时也会认同这一群体的信仰、价值和行为取向。

当一个群体里拥有一个基本统一的信念,群体内部不断强化这种心理暗示,无意识状态就像病毒一样在群体中蔓延开来,最终使群体失去理性思考的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促成针对某个社会事件的舆情沿着一个极端的方向发展,发生“沉默的螺旋”现象和群体极化效应。

没有一个人可以逃出这个漩涡。

你还以为自己可以随时抽身吗?

不信你可以试试扪心自问,为什么会抛弃曾经理想,成为一个打工人。

或者说,你相信没有变成自己讨厌过的人?

自勉。

1.H.Tajfel & J.C.Turner (1979) 提出的社会认同理论被广泛用于群体行为的研究。

2.Wheeler, S.C., Bri?ol, P., &Hermann, A.D. (2007) .Resistance to persuasion as self-regulation:Ego-depletion and its effects on attitude change processe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3, 150–156.

3.Fischer, P., Greitemeyer, T., &Frey, D. (2007) .Ego Depletion and Positive Illusions:Does the Construction of Positivity Require Regulatory Resources?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3, 1306–1321.

4.郑妮.浅析中国式顺从型追随者的社会成因[J].领导科学,2009(05):16-17.10.19572/j.cnki.ldkx.2009.05.006.

5.孔建华.网络舆情形成因素探析:主客观条件、现实原因及心理动因[J].视听,2020(11):212-214.10.19395/j.cnki.1674-246x.2020.11.113.

6.Smith, H.J., Cronin, T., &Kessler, T.2008 Anger, fear, or sadness:Faculty members’emotional reactions to collective pay disadvantage.Political Psychology, 29.

[8]普列汉诺夫.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1.

刘荣利,王浩.信任的产生机制[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05):94-96+109.

刘荣利,信任的诱导机制,鸡西大学学报.2008,DOI:10.16792/j.cnki.1672-6758.2008.03.023

-END-

作者:流沐

编辑:雪梨

设计:多纳

(文中部分图片均来源网络,侵权可联系删除)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