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被疫情改变的生活方式
每次地震后,都会引起地形的变化。新冠疫情的暴发,也像一场大地震一样,带来了相似的“数字位移”。某种意义上,此次疫情的全球性暴发,加快了线下向线上搬迁的速度,加快了生活方式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步伐。而这些因新冠疫情而来的变化,或许是永久性的。
生活在云端
新冠疫情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是“流动”的减少: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减少了,人的活动范围缩小了,人与空间的交流减少了。
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减少,导致商场、餐饮行业、娱乐行业受到巨大打击,餐馆和酒吧改为只销售外带食品。人的活动范围缩小,导致交通运输行业(航空、火车)、网约车行业一落千丈,机场、火车站一度陷入沉寂。人与空间交流的减少,导致旅游、影院、宾馆等行业生意萧条,现场音乐会成为明日黄花。
但是,此消彼长,线上的娱乐行业,如电子竞技产业却有了新的增长。2020年4月,英佩游戏(Epic Games)旗下的射击游戏《堡垒之夜》为美国嘻哈歌手特拉维斯·斯科特(Travis Scott)在游戏中举办了一场线上虚拟演唱会,吸引了超过1200万名玩家参加,创造了游戏史上最高同时在线观看人数的记录。
线上办公、网络教育、远程会议、外卖、线上购物等得到快速发展。新冠疫情加速了民众消费场景的数字化重塑,越来越多的人体会到数字化对于购买必需品、工作沟通、甚至排解孤独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人在微信视频、腾讯会议、Zoom等软件上和家人聊天,和工作伙伴开会;被中断的社交在Switch游戏机的《动物森友会》上得以延续;被中断的健身房锻炼也被《健身环大冒险》所代替。家长们一边应付远程工作,一边监督孩子在线学习。
有些人在家宅久了,甚至发现原来很多无效社交是可有可无的,生活可以转向网上与云端服务,体验虚拟经济带来的快乐将是我们未来新生活方式的常态。虽然人与人的交流减少了,但是人与无生命物体对话的习惯也正在普及。随着自然语言处理、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近年来无生命物体(手机内的Siri等助理,天猫精灵、小爱同学等智能音箱)已经可以解析人们所说的话。我女儿已经非常习惯和她的小爱音箱对话,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情就是问问:“小爱同学,今天天气怎么样,我穿什么衣服啊?”她也非常娴熟地命令小爱同学在临睡前帮她关灯,播放助眠音乐和设置第二天的起床闹钟。
“元宇宙”的概念也在这次疫情之后得以流行,一个基于互联网而生,与现实世界相互打通,平行存在的虚拟世界正在浮出水面。就连国粹京剧也在研究高逼真实时数字人技术,希望对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进行数字重建,形成在外貌、形体、语音、表演等各方面都接近真人的“梅兰芳孪生数字人”。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会有机会复现可实时交互的“数字京剧人”,重睹梅兰芳老先生的舞台风采。
“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也许是一句空话,但在高度数字化的今日,却成了现实。古人还说过“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许多人认为,这两者的结合就是旅游。路上有风景,路上有良友,不过,疫情之下的阅人无数却还有另外一层含义:“时空伴随者”可能性的极大增加。
旅游在本地
作为最重要的人类娱乐活动之一,经济学家于光远在1985年对旅游的定义是:旅游是现代社会中居民的一种短期性的特殊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是:异地性、业余性和享受性。世界旅游组织对旅行的定义是:某人出外最少离家55英里(88.5千米)。时至今日,“异地性”不再是金标准。
疫情的暴发,大大降低人们的出游意愿,谁也不知道下一个旅游目的地会不会成为中高风险地区。2021年10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本轮疫情由老年旅行团引发,人员流动范围广。此次疫情涉及景区较多,据各地政府发布的消息,包括陕西西安的大雁塔、西安世博园、大唐不夜城等;甘肃的七彩丹霞景区、嘉峪关关城景区等;内蒙古的额济纳旗怪树林景区、胡杨林景区等,让正值旺季的“深秋西北游”戛然而止,许多外地游客甚至被迫滞留,不能及时回家。
为此,全球最大的民宿短租预订平台爱彼迎(Airbnb)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布莱恩•切斯基指出:我们所认知的旅行概念结束了。虽然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旅行玩完了,但旅行已不是我们曾经认识的那个样子。
接下来的旅游,将会是发现身边的美好世界。城市居民的文旅消费本地化趋势愈加明显。人们的旅行目的地会重新分配,他们会去成千上万的当地社区进行周边游。一大批针对本地居民的新文旅项目,会结合城市更新成为“家门口的好去处”。
上海发布的《上海市“十四五”时期深化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建设规划》,率先提出了“主客共享”概念。上海将开发“城市微旅行”线路,培育“建筑可阅读”产品,面向市民开放建筑1037处,并为2437处建筑设置解说二维码,推出327处建筑可阅读文创产品和87条建筑微旅行线路,开放105处文旅夜间场所。
上述《规划》中,有一句话道出了这轮变化的关键: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科技广泛应用,将加速推动上海旅游生产方式、运行模式从线下为主向线上线下双向赋能转变,也将为上海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提供更多承载地、新空间。
餐饮在移动
疫情过后,去中心化的分布式商业、隔离经济与无接触商业大行其道。
小时候,记得父母带我出去吃饭,都是街边店。而现在大部分饭店都在购物中心里面,我们去商业综合体,买衣服机会少,吃东西机会多。而疫情之后,餐饮店也许会重新“位移”回到社区附近。大家害怕去人群拥挤的地方,连外卖快递也经常会因疫情反复被拒之门外。疫情中,线上外卖和线上购物的消费习惯已经被培养娴熟。未来社区店将是一个餐饮的新场景,许多消费者会在下班途中在手机上点好餐,到了社区店取回家或者堂食。对于那些满足上班族中晚餐饱腹需求的高频刚需类餐饮,社区店会更加便捷。
此前,在《汽车将成为家之外的第二大私人空间》(2021-04-07,澎湃商学院)一文中,我曾经畅想:智能网联汽车不仅是娱乐空间,社交空间,更是工作空间和家庭空间。未来,随着汽车内部空间和布局的改变,汽车也有可能颠覆现有餐饮行业的商业模式。
自动驾驶餐车会成为我们的选择,你和亲朋好友的聚餐将有可能以全新形式展开:预定好一顿午餐,自动驾驶餐车会准时把你们依次接上,根据客户需求,规划好一条城内风景优美的行驶路线,在欣赏美景的同时,品尝美食,畅聊人生,打造真正属于你们的包间。这样既避免了往返餐厅的交通,又保证了就餐期间的私密性。同时,对于餐饮店而言,门店的大小不再制约它业务的大小,门店的位置不再制约它业务的范围,门店的生意也不受人流量的影响。即使再来一次疫情,只要出示健康码,即可上车聚餐。
健康码成为必需品
仅次于医疗手段,数字化技术已经成为抗击新冠疫情的第二利器。新冠疫情将这个时代分割成了有健康码的时代和没有健康码的时代。原本是社交工具的微信,在植入健康码、行程码之后,成为控制疫情的法宝。每个省份都有各自的健康码解决方案,健康码已经成为广大民众日常出行的重要凭证和防疫人员查验的主要依据,基本实现了一人一码、一码复用、一码通行和人群全覆盖、联防全覆盖的初期目标,也成为政府智慧管理手段与公民诚信体系及其社会责任感的一个有机结合。
健康码不仅把卡片材质的身份证明变成一枚手机终端的二维码,并将使用者的健康状态,位置移动等数据附着其中。在实现个人信息数据化的同时,这些数据也在跨领域、跨层级、跨部门流动。随着数据的逐步积累,数字孪生公民的雏形正在勾画,健康码何尝又不是“元宇宙”时代的通行证呢?
这个年代,你可以不随时携带身份证,但却不能没有健康码和通信行程卡。这个年代,你的口袋里随便能摸出一个口罩,却摸不出一个钱包,甚至一张钞票。这就是一个全新的数字世界,让我们不知不觉进入一个大变革。
这场疫情还远未结束。德尔塔变异毒株让本已燃起的复原希望重新破灭。有人说,你永远不知道,疫情和明天,哪一个会先来?也有人说,疫情就像一只被遮住表盘的钟,你只听到滴答滴答的秒钟声,却不知道几点。但不管怎么样,我们正变迁到一个全新的时代,这场疫情带来的数字化变革已无处不及、无时不在,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交往以及思想行为都呈现出新数字时代的新面貌。
(作者胡逸为无锡市大数据管理局局长)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