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当年的《甄嬛传》,争议、吐槽一点也不少

2021-11-25 14:0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当年的《甄嬛传》,争议、吐槽一点也不少 原创 春梅狐狸 美丽也是技术活

网上都在刷《甄嬛传》十周年,我还是有点恍惚的。毕竟当时它播出的时候,其实争议挺大。

它播出的那一年,也正好是《康熙王朝》播出十周年。观众已经换了一代。于是,当时作为历史正剧宣传的《甄嬛传》一边令新一代观众感到惊奇,在彼时还很红火的贴吧开贴解读服饰;另一边也遭受了很猛烈的吐槽,在彼时热度仍存的博客上指出它的谬误。

没想到,又是一个十年过去了。古装剧产出质量每况愈下,观众反而开始赞扬《甄嬛传》。

图片来源:豆瓣

2011年是清宫戏的“大年”,同年播出的还有《新还珠格格》《宫锁心玉》《步步惊心》等,都算得上话题之作。但很显然,除了最后一个,其他在服化道上完全不能与之一战。

当时的媒体文章就说“《甄嬛传》是四部剧中服装最为周正的。规制基本合乎历史、并且体现了独具匠心的设计性。”这恐怕也是十年来《甄嬛传》给观众们留下的印象。

但是果真如此的话,当时的吐槽声浪也就不会此起彼伏了。所以我们就以《甄嬛传》为例,回顾一下清宫剧最容易在服装造型上犯下的历史错误。

《甄嬛传》里震惊我半个世纪的一幕是甄嬛回宫,她穿着汉人命妇的“凤冠霞帔”就站在了满清皇帝身边。如此惊人的BUG,足以破除任何关于《甄嬛传》服饰合乎历史的夸赞。

图片来源:《后宫·甄嬛传》

所有清宫剧的服装设计都需要面对但都处理不好的,便是清朝服饰的民族问题。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个汉人穿汉服、满人穿满服的简单运算,而要涉及到清朝统治的独特性。

清代有八旗制度。“八旗”虽然以满人为主,但它本身不是一个民族属性,所以八旗之内依然还会有汉军八旗、蒙古八旗等。八旗以外的普通人,则属于民人。这更像是一种社会制度身份,而非民族身份。老北京有一句俗语就叫做“不分满汉,但问旗民”;而那些关于“满汉不通婚”的传言,实际上说的是“旗民不通婚”。

在古代社会,男性较多参与社会活动,所以他们的服饰更趋同。清朝男性从着装和发型上基本看不出真正的民族属性,除非他披发入山。

但是女性就不一样了。满洲女性和汉人女子在服饰上的区别十分巨大。汉女基本都穿裙,但满女则几乎不穿裙子;汉女两截穿衣,即上衣下裙/裤的组合,满女则像男子一样穿袍;汉女分绺梳髻,满女梳辫包头等等。从这几点上就可以看出,清宫剧处理得十分模糊。

《清国京城市景风俗图》,18世纪

乾隆崇庆太后《万寿图》

清代规定的女性礼服、吉服等,则是以满洲服饰为基础,所以还有旗女执行。民人家眷若有诰命之类,依然会穿从明代延续下来的服饰。只是明朝已亡,那套“凤冠霞帔”的服饰也改变了许多,发展出独属于清代的特色,从明代的带状变成了清代缀着补子的背心状。

清代霞帔

这是一种带着独特民族心理印记的礼服,却被《甄嬛传》套在了一个清宫后妃的身上。这个跟头摔得实在是太大了。

同治时期 汉人官员与命妇装扮照片

孝圣宪皇后像

清代的官方服制以满洲服饰为基础;但在入关之前,满人并没有成体系的服制。所以,清代服制是在统治过程中逐渐修订的,直到乾隆时期才完善定型。

大家注意到这个时间点了吗?《甄嬛传》设定的故事背景是雍正时期,《步步惊心》的故事背景是康雍时期,此时的清代服饰距离我们熟悉的形象都还很远。

清代前期,除了一些礼服、吉服,旗人女装的服饰、簪戴都极为素净简洁。这点就十分不符合观众的期待。很多人喜欢《甄嬛传》的服饰,是因为繁复夸张的装饰与激烈的后宫女性争斗相互映衬。实际上,不论服饰还是宫斗,真实的历史都“无趣”很多。

清代前期旗人画像

图片来源:《后宫·甄嬛传》

我们目前熟悉的“清宫形象”并非来自这些时期,而是要迟到晚清甚至民国才出现。

被誉为“清朝最美格格”的王敏彤甚至就生在民国时期,根本就没在清朝生活过一天。

王敏彤(左)与孟小冬(右)

清宫戏更为热衷的康雍乾时期,恰恰没有清宫剧服装造型的所有必备要素,如高耸的大拉翅,脑后盘出的燕尾,精巧的立领与领巾,两侧开衩的氅衣等等。这其中绝大部分甚至连雏形都未发展出来,可见“脱节”的程度之高。奠定我们熟悉的清宫形象的时间是晚清,而那却是清宫剧最不常触及的时期。

1920年代,吴法鼎油画,旗装妇女像

《甄嬛传》里最典型的后妃日常形象,几乎都是虚构或错拼的,盘辫素袍才是历史原貌。

虽然旗女穿长袍,但并不意味着她们不在乎走光的问题。剧中后妃们穿着旗袍一般两侧开衩的“氅衣”,还在走动时露出裤子,是极不合理的。且不说氅衣在康雍乾时期还没出现,即便是有了它的时期,也会在里面穿着“衬衣”,一种不开衩的裹身长袍。

嘉庆时期衬衣

光绪时期的衬衣(左)与氅衣(右)

《步步惊心》里为了解决走光问题,甚至让若曦穿了裙子。看似解决了一个问题,却产生了另外的错误。《延禧攻略》里甚至在图案上参考衬衣文物,却在最终制作上开衩做成了氅衣。这些都暴露了清宫剧制作对服饰的了解流于表面。

莽鹄立《执扇就座仕女图》

难得穿了衬衣的《如懿传》

我看过最令人头疼的解读是从大拉翅的大小、形状、配饰来区分身份等级。这显然是一个现代人才能生出来的脑洞。

因为大拉翅属于“便服”,也就是日常服饰。谁会在日常服饰里如此严格地区分身份等级呢?包括前面提到的衬衣、氅衣,都属于便服,特点就是款式多样,顺应潮流。

我们所谈论的服制对应等级,一般指的都是礼服。但古代宫廷比影视剧更加复杂,礼服也可以区分出许多种类。不同的日子、不同的场合都要穿不同的服饰,有时候一天之内还要更换。

图片来源:《后宫·甄嬛传》

被强行解读的头部造型里,其实也不全部都是大拉翅,还有钿子,一种由满人盘辫包头演变而来的、类似冠帽的饰物。钿子看起来更华丽,所以在《甄嬛传》很多镜头里常常是身份较高者戴。加上清宫剧大多改变了大拉翅和钿子的造型,使得外观也比较难区分,也难怪剧粉混为一谈。

事实上,大拉翅配便服,而钿子搭配的则是正式一些服装,如吉服;也不应该混搭。

同治时期 戴钿子穿吉服的旗人新娘

按照清代的服制,最为隆重的服饰是礼服,也就是清宫剧里皇帝最常穿着的朝服,但却是皇帝真实生活里极少会动用到的服饰。

雍正帝朝服像

甄嬛回宫时,皇帝所穿的便是朝服,但似乎少戴了披领。披领这东西也属于清宫剧的重灾区,因为它看起来十分威风,于是官员们出场总是少不了戴着,身上穿的却只是吉服袍之类。

吉服一般是在庆典、节日、祭祀上穿,使用频率会高出许多;它装饰华美又端庄尊贵,能得到不少影视剧设计师的偏爱。

雍正帝吉服像

但是礼服和吉服使用的场合是不同的,各自有自己的套系搭配,是不可以混搭的。在《甄嬛传》里,女子穿吉服袍搭配便服大拉翅,男子穿吉服袍搭配礼服披领,都属于混搭错误。回宫这幕,皇后穿吉服而皇帝穿礼服,也属于混搭错误。

图片来源:《后宫·甄嬛传》

至于服装本身的一些细节错误,如朝服的大襟做成了吉服的样式,相比之下都像个无关紧要的小问题了。

清代服制里有个很特别的“行服”,是从满洲骑射习俗而来。行服袍有一个特别显眼的特征,便是它的一边下摆短了一截,用扣子与内襟连接,所以它也有另一个名字叫做“缺襟袍”。

既然叫做行服,自然是出行狩猎才穿。但在《甄嬛传》里,雍正帝似乎把它当作了日常服饰,还是黄色的,从场合到用色都十分离奇。

影视戏曲让皇帝天天穿黄色以显示他的帝王身份,已经是积重难返了。因为从演绎的角度,需要用穿戴传达给观众“他是一个皇帝”的信号;但事实上,真皇帝无须证明啊。

这个和大家过分解读服装造型是一样的。后宫身份高低,何须靠配饰在日常生活里耀武扬威呢?皇帝们平时穿的也还是比较朴素的。

胤禛读书像

如果看得多,你还会发现清朝更偏爱蓝色,而不是天天端着黄色。

康熙读书像

《甄嬛传》的问题是清宫剧都有的问题,甚至是古装剧的通病。虽然“岁月滤镜”和“同行衬托”会让我们对老剧生出更多偏爱,但情感上的倾向与考据上的正误还是要分开。尤其《甄嬛传》当年作为历史正剧宣传的部分可能造成误导,引发过当时很多的吐槽。

有的剧粉可能会说会说:小说本来就是架空的,改成这样已经很不错了,不需要如此吹毛求疵吧?

有时候,了解得多一些,并不会让事情变得更呆板,反而会更多彩。比如,清代前期服制不完善,其实也意味着一切皆有可能。而且雍正帝可是cosplay达人,他的后宫服饰虽然不及晚清繁复华丽,但也没有晚清死板。

雍正帝洋装像

在一些行乐图里也可以看到后宫女子分别穿着旗装与汉装的形象。

胤禛朗吟阁读书像

这些若能加入其中,想必会更有乐趣,也更能凸显雍正帝的喜好,给角色塑造加分。

本文部分影视剧图片版权归制作方所有。本文仅做知识分享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来自果壳,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ao.chai@guokr.com

原标题:《当年的《甄嬛传》,争议、吐槽一点也不少》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