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家长善用这三个心理学效应,孩子未来更优秀
以下文章来源于萨提亚育儿 ,作者萨提亚育儿
萨提亚育儿.
传播萨提亚、NLP、催眠、家排、禅舞、亲密关系等实用心理学,专注亲子教育和婚姻关系问题的探索,关注自我心灵成长。
作者:木青
来源:萨提亚育儿(ID:satiryuer)
知名女歌手陈美龄,曾经在一次采访中被问到:
究竟有什么样的秘籍,培养出三个优秀的儿子,个个都进斯坦福大学?
陈美龄莞尔一笑,坦言:为了做好母亲,她学了很多有关教育的问题,用学到的知识去教孩子、带孩子。
事实上,陈美龄自己也是斯坦福大学毕业的高材生,34岁的时候,她还挺着大肚子,牵着两岁多的大儿子,在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育儿亦是如此。
每一位优秀孩子的背后,其实都站着奋力托举的父母。
然而生活中,很多父母习惯把目光投向“别人家的孩子”,却常常忘了收回目光看看自己:你,是那位“别人家的父母”吗?
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养孩子也是一件需要学习的事。
今年,萨姐给大家介绍三个家庭教育中最常用到的心理效应,希望能够帮助父母,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罗森塔尔效应:
父母的认可,孩子充满自信
陈美龄说:孩子的自我肯定力非常重要。
那么,如何让孩子在心理定势上学会自我肯定,从而积极上进呢?
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就曾针对这个问题,做过一个轰动世界的实验,由此揭示出孩子优秀的内核秘密。
1968年的一天,罗森塔尔和助理随机选取了一所小学,随意从一至六年级中选择了3个班,又以抓阄的方式在每个班中选定了一批学生,然后将名单提交至校方,并撒了一个善意的“权威谎言”。
他们以赞许的口吻告诉校长及相关老师:名单上的孩子,最有“发展前途”!
然后叮嘱校方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
8个月后,当罗森塔尔和助手们再次来到学校,他们惊讶地发现:名单上的这批孩子,他们各科成绩都有了较大进步。
并且,孩子的性格变得开朗,变得有信心,表现出旺盛的求知欲,也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
实验证明:当孩子接收到来自老师的积极暗示后,他们能用更加积极的方式回馈给老师,从而达到良性互动和循环。
这就是“罗森塔尔效应”,来自权威的“激励”和“赞许”,对孩子影响深远。
有人说,父母的态度里,藏着孩子的未来。
深以为然。
从小被父母认可的孩子,他们才会信心满满,往更优秀的方向努力发展。
想起综艺节目《青春环游记》里的感人一幕,喜剧演员杨迪面对父母表达感激之情,突然泪流满面,双膝跪地。
杨迪说,他从内心深处感激父母从小到大,始终用鼓励式的教育伴他成长。
正因此,他不曾为外貌自卑,也没有因家境普通而不自信。
相反,无论在荧屏上还是舞台上,你总能被杨迪藏在骨子里的幽默感而动容,那是一种不被刻意锤炼出来的自信、坦然、自然和坚定。
而这一切,都源自父母不留痕迹的“爱的肯定”。
父母的肯定,是孩子一生骄傲的资本。
一个从小被父母肯定的孩子,他的内心才富足,才拥有足够的自信去迎面风雨成长路。
定位速效效应:
及时的反馈,孩子更有学习动力
前两天,刷到一个育儿类视频,一个初三孩子的身上,反映出无数孩子的共性问题:不是孩子不想优秀,而是孩子没有目标。
俊尧是初三生,八个月后即将面临中考。
虽然他声称要考一中,但学习不上进,父母劝又不听,为此请来了育儿师。
育儿师询问俊尧去年一中的录取分数线,孩子一脸茫然,育儿师表示诧异:这就好像,孩子知道要把球踢进球门,但是门在那儿,他却不知道。
事实上,生活中有很多孩子像俊尧一样:他们看起来有目标,却不知道自己的差距,也没有学习动力。
在育儿师的引导下,俊尧写下自己已有分数水平,一比对目标录取分数线,才发现差距:足足差了一百多分!
看到结果的那一瞬间,孩子显然懵了,也有些泄气。
很快,育儿师引领着他,手把手开始制定计划表。
从目标、要求、方法等多方面,将需要提升的目标分数,落实到每一周乃至每一天的学习任务上,帮助孩子夯实通往理想的道路。
面对着挂在墙上被填写得满满当当的计划表时,俊尧的态度有了大拐弯,他终于认识到:其实每一天,他有很多事要做;其实,早已时不待人。
更重要的是,通过分析,孩子终于理解了父母的苦心:父母在学习上,也给他帮了很大的忙。
有目标,才有努力的方向;有反馈,才有奋发的动力。
心理学上,将其称为“定位速效”效应。
为了证明目标、反馈与效率之间的影响,心理学家罗西和亨利还做过相关实验。
实验中,研究人员将被试学生分成三组,分别前往10公里外的村庄。
第一组学生不知道路途有多远,只跟着向导走。
还没走二三公里,就有学生叫苦;走到一半,学生们连连抱怨,负面情绪蔓延;
最后,整个组员情绪低落,队伍散乱,溃不成军。
第二组学生出发之际获知目的地,即远在10公里外的小村庄。
但由于整个路途没有设立路牌,孩子只知道往前走,却不知道走了多远,还剩多远,于是走着走着,也便失去了动力。
在不到一半路程的时候,学生叫苦不迭,队伍速度也越来越慢。
轮到第三组学生出发,这一次,孩子们不仅知道距离,还能时不时在路途上看到路牌。
上面标明了里程,已走多远,还剩多远,信息清清楚楚。结果,这组学生全程精神饱满,到达目的地。
“定位速效实验”证明:让孩子及时接收到结果反馈,能够有效强化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反馈越及时,效果越好。
很多时候,当孩子在学习上表现不佳,父母常常急于责备,一遍又一遍提醒孩子要达成远大目标。
殊不知,目标太大,过程太长,孩子反而失去动力。
那么,与其给孩子指出问题,不如和孩子一起坐下来分析问题,找到原因,寻求办法,拆分目标,制定计划,一步一步去落实。
只有当目标能够让孩子“跳一跳、摘到桃”,孩子才有信心和毅力,向着既定方向,努力前行。
紫格尼克效应:
灵活的心理张力,学习效果更好
对于父母来说,如何提升孩子的学习兴趣,是一件最煞费苦心的事。
我的一个闺蜜从怀孕开始就定下目标:要培养一个具有音乐天赋的宝宝。
于是,她的整个孕期,家里余音绕梁,各种风格的音乐循环播放。
令人欣慰的是,孩子出生后的确对音乐敏感,小小年纪就开始练钢琴,弹曲子。
但很快,没到一年,孩子练琴的兴趣骤减,时不时找借口偷懒,只要父母不盯,她就不想碰琴,最后发展成为哭着闹着不肯再练习。
练琴也好,学习也罢,这一幕在生活中太过常见。
无数活生生的事例告诉我们:家长在学习上有多主动,孩子在学习上就有多被动。
如何改变这种状态呢?
不妨适度利用“紫格尼克效应”,这源于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实验。
俄国心理学家布鲁玛·紫格尼克曾经给被测试的128名孩子布置了一系列作业,包括读小说、制作泥人、做算术题、看图作文等等。
当孩子作业进行到一半时,实验突然喊停,不允许孩子再做。
几个小时后,紫格尼克要求被测试孩子回忆所做作业的细节,结果发现:
110名孩子能清楚地记住尚未完成的作业,而对已经完成的内容则印象模糊,甚至完全没有印象。
也就说:人的心理总是有一种要把一件事做完的倾向机制,每一个被唤起但未得到满足的心理需要,会促使产生一个张力系统,使人努力采取行动想要达到目标。
实验证明,当“心理张力”处在“适度紧张”状态时,则是学习最好的积极状态。
由此,在孩子学习过程中,家长不妨合理利用“紫格尼克效应”,培养孩子灵活的“心理张力”。
在孩子兴趣殆尽时放缓节奏,在孩子兴趣回归后开始练习,而在孩子兴致最浓时选择结束。
如此,便能激发孩子的学习驱动力,由父母逼着学,转变成孩子主动学。
哈佛女孩詹青云,曾经有一句话特别令人深思:
“使唐僧成为唐僧的,不是经书而是取经的那条路。”
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横空出世就优秀的孩子,也没有天生就能成功的父母。
做为孩子人生路上最初的指引者,父母唯有做好自己,才能托举孩子,让孩子看到更远的风景,认定更大的目标,做更好的自己。
宠粉福利来啦!!!
为感谢粉丝互动,小e妹特定制了一批“湖北e家庭限量笔记本”,作为奖品送出。获取方式:每个自然月内精选留言数不低于30条的粉丝,将获得限量笔记本噢;每人限领一本,数量有限,赶紧参与哦~
THE END
本文首发平台:萨提亚育儿(ID:satiryuer),传播萨提亚、NLP、催眠、家排、NLP教练技术、亲密关系等实用心理学,与大师相遇,让心理学快速改变你的人生,转载仅限微信公众平台,请联系授权。
本文属于政务公益宣传,对于文字或者图片有异议的,请联系删除!
扫码关注我们
投稿邮箱:
hubeiejiating@163.com
喜欢文章,点亮这里↓↓↓ :,。视频小程序赞,轻点两下取消赞在看,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原标题:《家长善用这三个心理学效应,孩子未来更优秀》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