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军媒:这名北部战区陆军副师职干部为何刚上任就主动转业?

刘毅 李德忠 汪三汉/微信公众号“向雷锋学习”
2016-11-01 20:46
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政库 >
字号

王正近影  本文图片均来自 向雷锋学习 
连日来,从齐鲁大地到白山黑水,一个叫王正的副师职干部主动申请转业,加入到“三十万分之一”行列,成为官兵们关注和热议的焦点。

王正曾是原济南军区树立的“胸怀大局”先进典型,在这次国防和军队改革中,担任新组建的北部战区陆军政治工作部保卫处处长。

刚定岗就让岗,刚上任就卸任,人们在惊叹的同时不禁想问:王正为什么要选择转业?是能力素质不能胜任岗位吗?是年龄偏大快达到最高服役年限了吗?是地方工作有更大的吸引力吗?还是另有隐情?

观操守在利害时。当疑惑的问号被一一拉直,一个党员领导干部在国防和军队改革大潮下,一以贯之“视党的事业高于一切,为党的事业舍得一切”,对党无限忠诚的好样子,在官兵心中高高矗立……

过去建功军营是奉献

现在脱下军装也是奉献

王正工作照

王正的军旅生涯堪称“辉煌”。

1987年9月,他高中毕业考入信阳陆军学院,第二年就入了党,是同期学员中最早的。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留校任教。

1994年7月,他因工作出色被选调到原济南军区政治部办公室,从保密助理员干到秘书处副处长。

2004年9月,他考入国防大学攻读研究生。

2006年10月,担任原济南军区政治部司法信访办公室主任,一干就是9年。

这9年是不平静的9年,也是不平凡的9年。王正用顾全大局的博大胸怀,用无私奉献的实际行动,守护着初心,书写着精彩。

王正接手司法信访工作时,是个“光杆司令”,无工作人员、无经费、无资料、无规范,他也是“新手上道”。但他没有怨天尤人,而是迎难而上,边学边干,很快工作就有了起色。13次受到军委总部首长、85次受到军区首长批示肯定,37项经验做法被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军委《军队情况摘报》等刊用。一项在全军“垫底”的工作,硬是被王正带入全军先进行列,单位被表彰为全国先进普法办、全军信访工作先进单位。

王正成了军队乃至全国政法战线的一面“旗帜”。先后被中宣部、司法部和解放军原四总部表彰为“全国法制宣传教育模范”“全军法制宣传教育先进个人”,被中央政法委表彰为“全国政法系统优秀党员干警”,被原济南军区树为“爱岗敬业”典型、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政治机关干部,两次荣立三等功,原济南军区政治部直属党委作出了向他学习的决定。《法制日报》《中国军法》《前卫报》等军内外媒体纷纷报道他胸怀大局做好司法信访工作的先进事迹。

2016年1月24日,北部战区陆军机关成立。王正被组织选调到政治工作部,成为首任保卫处长。

在很多人看来,王正在部队的发展可谓顺风顺水,处在上升期。而且,48岁的年龄、任副师职3年半时间,正是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的当打之时。军队裁减员额30万,怎么也裁不到王正。况且,师职干部转业必须经本人同意,这是个“保险箱”。

但王正不这么看。他向记者袒露心扉:我在改革强军主题教育中说过,领导干部是教育者,更是受教育者,要表态更要作表率,必须不讲任何条件地接受组织挑选,多考虑全局利益,少考虑个人利益,不能躲进“保险箱”,置身改革大局之外。

3月中旬,军队干部转业复员工作全面展开后,摆在北部战区陆军党委面前的现实是:一方面,战区陆军机关干部队伍超编较多、结构不合理,很多同志发展比较困难,而上级要求转业数量大;另一方面,由于调整改革之际,机关干部没有完全落编定岗,多数同志在观望等候,加上对部队的深厚感情和转业安置担忧,绝大多数都不愿走。从政治工作部看,5名处长平均任职4年3个月,副处长平均任职5年4个月,且超编5人,副团职超编制员额12人……

北部战区陆军党委发出动员令:向党看齐、听党指挥、为党分忧,师团职干部带头转业,给机关和部队作表率!

“过去建功军营是奉献,现在脱下军装也是奉献!”首长的话撞击着王正的心扉。这次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是深刻的利益调整,打破的是利益固化的藩篱,谁都不想走,都挤在部队不现实。

以大局为重的选择最有分量。领导逐一征求师职干部的转业意向,轮到王正时,他真诚而爽快地回答:“军队转型需要军人转身,组织的需要就是我的选择。当年十万官兵响应党的号召集体脱下军装开发建设北大荒可歌可泣,如今拥护支持投身改革强军,我成为三十万分之一无怨无悔!”

选择的背后是钻心的疼痛。都说军装是军人的皮肤,脱下军装好比脱层皮。那一刻,王正的疼痛刻骨铭心!“若以小利计,何必披征衣?”他深知,越是涉及个人利益,越能考验一个人是否对党忠诚。

经组织研究,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同意了王正的申请。政治工作部领导动情地告诉记者,听党指挥不是口号,而是有着现实的、具体的实践标准,必须以实际行动来检验。王正用行动实现了他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的庄严承诺:在任上有好状态、换位置有好姿态、没位置有好心态,勇于经受锻炼、考验和磨砺,争做改革的促进派和实干家。

王正的选择出乎大家的意料。王正则掏出了心里话:“感恩组织的最好方式就是为组织分忧!”前些年,在全军大力压缩超编干部、实行“退三补一”政策下,组织把王正这个“边缘”岗位干部提拔为副师职。可有谁知道,调职后一个多月时间王正都睡不好觉。他早就想好了:“别说将来转业,就是上战场掉脑袋都绝不后退半步!”

远在湖北红安农村的父亲听说王正要转业,以为儿子犯错误了,在电话里一时语塞。王正告诉父亲:“我是转业,又不是失业,在部队是跟党干,到地方也是给党干。”老父亲一听儿子还是党的人,就放心地笑了。

战区陆军政治工作部宣传处副处长魏国获知王正的决定后,在心得体会中写道:“取舍见大义,走留显忠诚。王正处长既是战区陆军开展‘岗位学雷锋、强军当先锋’活动的践行者,更是‘两学一做’的生动教材,值得学习。”考虑到年龄、经历等多种因素,魏国也向组织递交了转业申请。

记者从北部战区陆军政治工作部了解到,今年战区陆军机关干部转业复员工作进展十分顺利,20名师团职干部主动向组织提出转业申请。截至5月底,战区陆军机关超编率下降近30%,干部队伍结构得到较大改善。

只要一天不离开部队

工作就一天不松劲

王正和同事正在查阅工作资料(中)

4月的东北大地,乍暖还寒。鸭绿江畔的一座军营里,一派热火朝天的练兵景象。

奔赴演训一线把脉问诊,深入班排宿舍嘘寒问暖,现场办公解决实际困难……踏着部队的工作节奏,一个陆军调研组进行融入式指导。陪同调研的人员中,一位小个子大校军官时而满面春风地回答官兵疑问,时而目光犀利地查找薄弱环节……

小个子大校就是王正。直到调研结束,陆军首长才得知王正确定转业1个月了。他不由得赞叹道:“王正已经确定转业了,对工作仍然高度认真负责,以阳光的心态来干工作,半点感觉不到转业的样子,很是令人敬佩!”

首长的褒奖,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战区陆军政治工作部领导发现,这段时间,王正汇报工作更多了,剖析问题更深了,提出建议更实了。那是王正想赶在离队前,多弥补工作短板,交好“最后一棒”。

战区陆军政治工作部保卫处副处长王占奎察觉,这段时间,王正上班更早了,下班更晚了,加班次数更多了。那是王正想珍惜最后的军旅时光,多做些事情,多帮带部属。

第40集团军政治部保卫处的同志说,这段时间,王正对“解心理疙瘩、防心理困惑、促安全和谐”试点活动关注更频了,指导更细了,解难更及时了。那是王正想利用有限的时间,多提供服务……

王正就像拧紧的发条,不知停歇地运转着。在他的办公桌台历上,工作安排记得满满的:组织开展国家安全专题教育活动,研究起草《处置重大涉军舆情应急预案》,协调建立军地协作维稳机制,搞好基层安全预防调研,抓好核心涉密人员政治考核试点……正如他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党支部民主生活会上的表态那样:“只要一天不离开部队,工作就一天不松劲!”

“王处长就是这样的人,干啥都认真,啥时候都不变。”和王正共事4年多的原司法信访办公室干事冯琳对记者说,去年军队改革大幕拉开之际,不少同志面对撤并降改、进退去留心神不宁,可王正却很淡定,还说:“去向想多了会失落,工作多干些才充实。”

冯干事告诉记者,部队转隶移交的当天,王正还在积极处理信访案件。地方男子王某通过非正常渠道,托人为女儿办理上军校、安排进部队工作事宜。由于获取不正当利益未果,遂以毁掉其女儿前程为由状告他人敲诈其钱财。虽然当事人受到了党纪政纪严肃处分,但王某一直纠缠部队。自去年5月以来,他多次到军区机关采取过激方式上访,造成恶劣影响。有的同志认为,这起信访案件不在司法信访办管辖范围内,谁是主体谁负责。但王正认为,把问题推出去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解决问题,在军队改革的特殊时期,不管责任主体是谁,只要是军区部队的事,作为司法信访部门都应该主动协调解决好。于是,他多次协调有关部门和当事人,陈说利弊,化解矛盾,使双方初步达成息访协议。12月15日,相关单位商请王正派人去当地签订息访协议。此时,军区转隶移交工作已经展开,移交前的准备工作比较繁重,人手非常紧。王正仔细地给冯琳交代相关事宜后说:“你去吧,移交准备的事我来。”他夜以继日地干,终于将六七百万字的案卷资料整理归档,使移交工作顺利完成。

采访中,王正给记者拿出一份材料,那是他头天刚刚组织撰写的《对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条件下战区陆军开展保卫工作的几点思考》。北部战区陆军部队分布地域广阔,保卫工作如何适应“小机关、大部队”的新情况、如何实现从“军区领导机关”向“战区陆军党委办事机构”转变……近1万字的思考,对新形势下军队保卫工作的新职能新特点新规律进行了深入研判,并提出许多可行性建议。

王正点上一根烟,猛吸一口,慢慢抬起头对记者说:“这可能是我在部队写的最后一份材料了。”即将告别军旅,心里放不下的还是部队“那点事”。

到地方后无论是干什么

都会干出个好样子

王正带头参与到工作中

确定转业后这段日子,别人问王正最多的是:“工作落实得怎么样啦?”提起转业到地方工作,许多官兵觉得情况不熟悉,环境不适应,经验不具备,心里不托底。

王正却显得轻松,总是充满信心地说:“到地方干啥都行,我相信自己无论是干什么,都能干出个好样子。”

在济南市,王正属于外来户,地方没啥“关系”,他的底气从哪里来?

“王正转业肯定能干好!”王正的老领导、已经退休的王德波告诉记者,当年选调王正到秘书处工作,就是看中他身上有股韧劲。留校当教员,王正悉心研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欧洲哲学史》《中国哲学史》等著作,扎实提升理论学术水平,很快胜任新岗位。他文字功底深、表达能力强,从基层到机关,换过4次岗位都干得非常出色,先后给原济南军区政治部6位领导做过兼职秘书,这在机关是不多见的。

“他政治敏锐,有大局意识,工作有激情、有热情、动真情,善啃‘硬骨头’,敢拔‘硬钉子’。”原济南军区政治部办公室直工处干事马修才和王正在机关共事多年,当年参与起草过《关于向王正同志学习的决定》。他告诉记者,司法信访工作是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的工作,事关党、国家和军队的大局,不是中心影响中心。王正任司法信访办主任期间,面对矛盾问题不回避、不上推、不下卸,被人揪衣领、挨过打,收到过恐吓信、接到过威胁电话,遭受谩骂、围攻更是家常便饭,有的甚至抓大便往他身上抹……但王正每次都勇敢面对,既没有怨气,也没有畏惧,心里有的只是对责任的担当和对上访人员的理解宽容。9年办信接访2.15万件,背后的艰难、辛酸、委屈不是一般人能承受得住的。

“他视野宽阔、创新意识强。”曾与王正在司法信访办工作多年的某军休所政委张升舰说起王正,许多事记忆犹新。一次,报纸上刊登了一条河南省开设法律服务热线,免费为困难群众提供法律援助的消息,王正读后深受启发:受体制编制限制,基层部队法律专业人才缺乏、力量薄弱,难以满足官兵需求,何不尝试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借助地方法律援助力量为部队服务?经过一番调查分析,王正大胆提出将军人军属纳入地方法律援助范围的设想和方案,在河南省率先试点。军地双方商定,将人身伤害赔偿纠纷、婚姻纠纷等8类事项,纳入法律援助范围,使军人军属享受免费打官司的优待。这一工作机制在实践中完善后,得到国家司法部、原总政治部的充分认可,被纳入国务院、中央军委出台的法规文件。

“处长身上有一股亲和力、凝聚力。”对于王正的转业,保卫处干事马鸣远心有不舍。马干事原是沈阳军区撤编时分流到保卫处的。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王正专门上宿舍看望,帮助购买生活用品,分配办公电话时让他先挑,而自己留了个尾数是“4”常人不大愿用的号码。马鸣远感动地说:“王处长以身作则、和蔼可亲,把单位当家建,视部属为亲人,这样的领导谁都乐意跟他干。”

……

采访越深入,王正充满自信的答案越清晰。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王正说:“转业到地方工作没什么好怕的,王健林、任正非、王石、柳传志都是转业后干出了大事业。虽然单位性质和环境任务有天壤之别,但许多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有相似之处,军人有部队这么多年的摔打历练,到地方同样会有作为的!”

记者问王正即将告别军旅生涯有什么遗憾?他站起身来,走到窗前向英雄山眺望,济南革命英雄纪念塔和济南战役纪念馆在远处苍松翠柏中巍然矗立。

“从军29载,参加过演习、执行过多样化任务,但是没有打过仗是我最大的遗憾。假如有一天发生战事,祖国召唤我,我定‘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王正的声音不大,却坚定有力。

王正和同事交流心得体会(右一)

(原题为《他是政法战线的一面“旗帜”,是副师职领导干部,为啥主动选择转业?》)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