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战略所|上海如何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自“十五”时期开始上海持续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目前上海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呈现出产业规模全国领先、产业要素加速汇聚、重点领域深化发展的态势。
从产业规模来看,根据《世界智能制造中心发展趋势报告(2019)》数据统计,2018年上海智能制造相关企业总数超五千家,企业总数位居全国第三(图1);实现产值23128.78亿元,位居全国第三(图2)。从产业要素来看,核心技术不断突破,上海一大批智能制造装备和工业软件实现了国内自主设计研发与生产,实现国际首台、进口替代的装备占比超过了30%;上海智能制造技术人才数量达104万人,位列全国第一;近年来上海市对于智能制造相关产业的基金支持力度也不断增大。从重点领域来看,上海在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等智能制造重点发展的领域均取得了突破性发展。
图1 2018年国内智能制造企业数量前十名(单位:个)
资料来源:《世界智能制造中心发展趋势报告(2019)》
图2 2018年国内智能制造产值前十名(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世界智能制造中心发展趋势报告(2019)》
上海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虽然已取得一系列成效,但与产业发展核心要求相比,产业规模仍有待进一步扩大,要素供给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产业链布局有待进一步完善,产业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为进一步推进上海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入融合发展,针对目前上海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入融合存在的主要短板和问题,上海应该有效扩大产业规模、提升资源要素的配置和供给能力、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布局、进一步优化产业环境。
一、加快领军企业培育,更好发挥头部企业的引领作用
一是鼓励和引导智能制造头部企业加大自主研发力度,特别是要发挥国有企业原始创新和技术积累的优势,将其作为新型举国体制的主要载体,聚焦具有决定性、枢纽性、通用性、前瞻性的重大关键技术进行研发,提升其在国内和国际上的竞争力、影响力。
二是梳理并制定智能制造相关重点企业清单,以合作、合资、兼并重组等方式整合创新资源,鼓励搭建公共性基础实验平台,并联合中小企业共同制定新技术标准,加大在产业链内共同技术标准的推行力度。
三是积极鼓励国家级、中科院级、省部级和校级科研机构与智能制造领军企业组建专业性创新平台或创新联盟,并鼓励领军企业以合同研发方式,向科研院所外包研发任务,并提供经费支持,推行采用市场化的方式考核创新成果。
二、大力发展智能制造重点领域中小微企业
一是在杨浦、徐汇滨江等优势地段集中打造一批符合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方向、关联带动力强的中小企业创业园,为科技创新型民营企业进一步提供创新产品与服务的消费市场及应用场景支撑,促进更多智能制造优质中小微企业聚集、裂变、生长。
二是推广以产业链关键技术联系为纽带的“龙头+孵化”等发展模式,促进中小微企业融通发展。以大型龙头企业(如上汽、宝武、电气、华谊、昌硕、广达、沪东中华等)为引领,鼓励核心企业开放应用场景、发布技术攻关需求,带动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发展。
三是大力支持智能重点领域的隐形冠军发展,制定跟踪培养计划,助力其国内外市场开拓,推动相关产品对于国外产品的替代,减少产业链对于国外产品的依赖。四是支持中小企业精细化发展的价值导向,借助打造上海品牌建设机遇,培育和表彰一批专注于细分市场、技术和产品的单项冠军,鼓励智能制造中小企业以专业化分工、服务外包、定制化生产等方式与大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形成企业精细化生产的良好风尚。
三、加强关键技术的攻关
一是加快建设国际领先的技术研究中心。聚焦新能源汽车、机器人、数控机床等重点领域,整合相关力量设立智能制造研究中心,着力推动数字化制造共性技术取得突破,协同企业推进高端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技术装备的自主技术攻关和产业化规模应用。二是支持建设以企业为主导的工业数字化研发机构。支持由制造业领域优势企业牵头,成立市场化运作的工业数字化研发机构。聚焦区块链、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攻关,大力研发和推广应用国产工业软件,加快工业软件行业标准研究和制定,推进智能工业软件综合集成应用。
四、建设梯度化专业人才队伍
一是大力引进制造业和新兴技术领域全球人才。围绕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对核心人才的需求,制定制造业和新兴技术领域全球人才引进专项计划,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设计和全链条服务。
二是加快优化技术人才教育培养体系。推动高校教育体系改革,强化研究型和技能型人才培养并重,优化调整现行教学模式,鼓励新兴技术学科设立,推广建立跨学科、问题导向的培养体系。完善职业认证等级制度,提升技能型人才地位,完善规范职业教育与培训市场环境。
三是对科研人才和技术工人进行分类施策。研究制定智能制造人才分类落户政策,对技术工人和科研人员进行分类,制定不同的落户标准和要求。针对核心科研人才,提供国家级实验室及相关科研设施配套,以及宜业宜居的生活性配套服务;降低技术工人的社保缴费与纳税额,突出其技能重要性、技术紧缺性等因素。
四是鼓励建立一批智能制造实训基地。从思想认识、管理理念、技术操作等不同维度对企业员工进行综合培训、辅导,培养一批高质量技术人才。
五、大力实施强链补链行动计划
一是在开放合作中形成更强创新力和更具安全韧性的智能制造产业链。聚焦智能制造产业链关键环节,开展全球产业链招商,提高智能制造产业链的本地化生产程度。发挥临港新片区投资贸易自由化优势,试点进一步缩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促进国际高端智能制造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集聚。二是针对智能制造产业链薄弱环节,进一步促进产业投资增长。依托上海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虹桥商务区等重点区域,围绕智能制造重点领域,深挖世界财富500强和行业领军企业潜力,积极引进投资项目,填补智能制造产业链空白和薄弱环节。加大开放力度,吸引更多全球和亚太地区营运总部,培育研发、资管等关键功能。
六、加快工业互联网发展
一是夯实产业基础,突破关键技术短板。统筹整合产学研用优势资源,着力突破高端工业网络设备和控制设备、高性能传感器等关键技术短板。二是鼓励创新引领,打造共性技术基础。为开发社区和开源项目提供支持,指导有关企业建立设备协议兼容的开放源码社区,开放各种标准兼容、协议转换技术,实现多源设备、异构系统间工业数据的有序流动。三是强化示范引领,发挥标杆辐射作用。从工业互联网体系的标准体系和安全体系的实践来看,建议尽量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产业链较完整的行业,以及有一定生产规模的企业进行试点应用。四是完善监管体系,筑牢安全发展屏障。完善工业互联网安全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建立满足多层次技术防控体系,加强平台和数据安全监督检查和风险评估,全面提升产业安全保障能力,实现各工业互联网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信息安全保护等安全保障。
七、加大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扶持力度
一是创新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利用综合评价方法,实现对智能制造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充分定价,有效消除对于智能制造中小企业的“信用歧视”。
二是建立融资平台,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发展金融众筹、互联网金融等科技融资创新平台,推动金融机构和制造企业设立金融租赁公司,面向智能制造中小企业建立一站式科技金融服务中心,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助推中小企业发展。
三是强化政府资金的精准高效支持。统筹安排各项财政资金资源,加强各部门联动,形成以产业、项目为导向,牵头部门评估支持,相关部门跟进配套支持的政策支持体系,促进形成对智能制造核心优势项目的政策支持合力。更好发挥市场化机制作用,逐步推动智能制造产业专项资金变为智能制造产业基金,更好对接风险投资,投贷联动;按照产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实施差异化支持,全面覆盖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全生命周期(前沿基础研究-共性技术研发-产业化-市场开拓),形成链式资助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建立以国资为主导的智能制造技术策源重大专项基金,面向智能制造核心技术攻关、智能制造产业链集成创新予以资金支持,帮助成长性好、潜力强的智能制造企业渡过巨额研发投入培育期。
八、加强长三角一体化建设
一是促进体系衔接。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资源体系、标准体系、监管体系建设方面,实现有效衔接,消除市场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探索智能制造协同创新机制,共建长三角地区智能制造协同创新网络和服务平台。二是优化产业空间。考虑到长三角各地区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因素,需进一步发挥上海的龙头作用,浙江的数字优势,江苏制造业优势,安徽打造承接产业优选地优势,四地共同推动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三是部署一批跨区域智能制造合作项目。依托G60科创走廊、张江长三角科技城等平台载体,推进跨区域智能制造示范区建设,实施一批智能制造区域合作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
[作者张亚军系经济学博士,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经济部副部长、助理研究员;李嘉琪系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经济学硕士。本文系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课题“上海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研究”(编号2018BJB003)的阶段性成果。]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