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西部一省一校联盟Z14”强化实质合作,争取升直属大学
10月30日,“中西部‘一省一校’国家重点建设大学(Z14)艺术学学科建设论坛”在河北大学举行。
据河北大学官方微信平台文章显示,论坛中,来自14所高校的艺术学科带头人筹划成立“Z14艺术院系联盟”,探讨了未来在艺术教育、人员交流、学分互认、课程共享等方面协同发展的意项。
“这也是‘Z14’成立以来,第一次由所有学校共同参与,具有实质性合作,并从学校层面下沉到专项学科层面的活动。”10月31日下午,Z14联盟秘书处常设单位、贵州大学对外合作处校际合作科李姓负责人对澎湃新闻表示。
其官方网站资料显示,“中西部一省一校国家重点建设大学联盟”(以下简称“Z14”)于2016年7月更名而来,其前身为2013年7月成立的“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入选高校协作联盟”。
“Z14”秘书处常设于贵州大学,秘书长由贵州大学校长担任。
此前入选“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的14所高校分别是,山西大学、河北大学、郑州大学、南昌大学、云南大学、贵州大学、海南大学、青海大学、西藏大学、内蒙古大学、广西大学、宁夏大学、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这14所大学所在的省份均没有一所教育部直属大学。
“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于2012年由教育部、财政部启动。该工程要求在没有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省份,专项支持一所本区域内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全面提升综合实力,简称“一省一校”。据中新网2014年报道,从2012年开始到“十二五”末,国家共拿出60亿元人民币对上述14所高校进行支持。
关于这次“结盟”,贵州大学校长郑强在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第一次经验交流会上曾表示,中西部地区教育水平与发达地区有一定差距,中国所有的教育联盟,都由中国高端大学“垄断”,中西部高校联盟的成立,将形成中国高校教育的新格局。
贵州大学校长郑强。主要诉求就是争取支持
“Z14”成立以来,其主要诉求即是争取国家部委更大的支持。
正如联盟章程中“目标”一项提出,将“努力推动中西部无国家部委直属高校省(自治区)高等教育与全国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缩小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促进形成国家对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14所入选高校持续和稳定的投入机制”。
其简写采用拼音字母“Z”,也包含了4层含义:其一,联盟的共同背景是“中西部(ZXB,zhong xi bu)”;其二,联盟的发展现实是“重点(ZD,zhong dian)”;其三,联盟的支持主体为“中央(ZY,zhong yang)”;其四,联盟的发展愿景为“直属(ZS,zhi shu)”。
那么“Z14”成立3年来,都取得了哪些成果?
“成立‘Z14’最大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中央政府对我们14所高校的关注。今年国务院办公厅37号文中提出按‘一省一校’原则重点建设14所高校,这就是最大的成果了,尽管目前中央还没有批准我们成为教育部直属高校。”上述李姓负责人表示。
2016年6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即国办发37号文)。意见指出,在没有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省份,按“一省一校”原则,重点建设14所高校,推动管理体制、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模式和保障机制改革。
此前,“Z14”的最大愿望是希望争取成为教育部直属高校,获得中央更多经费拨款。联盟内多位学校负责人曾多次在不同场合表达过这一诉求。
据《贵州都市报》2015年3月报道,全国人大代表、贵州大学校长郑强表示,中国有13个省没有一所直属大学,“我们要求国家适时启动,在中西部13个省市自治区挑选出教育部的直属大学。”
“争取直属大学不是为名,而是要实在的,就是要钱。因为不是直属高校,意味着贵州建大学和建学校,大多数钱都是贵州的钱。”郑强说。
另据海南大学新闻网2015年3月报道,全国人大代表、海南大学校长李建保在全国人大会议上审议国家2015年财政预算报告时,发言提出两点建议。其中第一条即为,扩大高校自主调整经费支出的空间,继续推进支持无中央高校的省区的“一省一校”计划,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1:1配套,将地方重点高校的生均拨款水平提升到接近教育部直属高校的水平,形成中央与地方共同支持重点高校发展的格局。
“不是非要平衡,但应考虑地区布局”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陈洪捷日前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指出,高等教育分配不平衡是历史原因造成的。
“上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的时候,国家资源经费有限,有选择地扶植一些重点院校的发展有其合理性。但今天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应该重新考虑这个问题。”他说,“很多地方高质量教育资源的缺失就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应该解决。”
在今天,地方高校的发展不仅仅是学校本身的事情,还关乎这一地区的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
14所大学校长。“高等教育的发展已成为人口流动的重要因素,其溢出效应更加剧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不平衡。”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院长秦惠民对澎湃新闻表示。
尽管秦惠民一再强调,与基础性教育强调地区均衡程度不同,高等教育有其自身发展规律,其衡量标准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部分学校是否达到了世界一流的水平,而非所有学校是否平等和均衡,但他仍然认为,为了区域的发展平衡,在中国适当考虑高等教育布局发展,进行宏观调控是有必要的。
实际上,面对既有的高等教育布局,不少非部属的中西部地方高校已经连年“向上”呼吁,以期得到资源分配上的政策倾斜。
河南大学校长娄源功因连续9年在全国两会上为河南的“教育公平”提出建议,被称为“最执着政协委员”。
他曾多次对外表示:“河南两百多万名大学在校生,没有一所985高校,没有一所教育部直属学校,没有一所中央财政直接支持的学校,没有一所中央财政直接支持的科研院所。”
5年前,娄源功曾在2011年全国两会上谈到河南大学财政经费不足的发展状态:“学生平均占地60平方米,教学实验行政用房人均20平方米,住宿生人均7.5平方米,每个学生100册图书……这是教育部对高校的评估标准,达不到就不合格。按照这种标准,现在每招进来一个学生,我都得算算学校会赔多少钱。”
升格为“部属”不仅仅是出于对头衔的渴望,隐匿其背后的经费问题一直静默展示着力量。而倘若没有拨款支持,一些科研项目和学科建设或都成为空谈。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杨明在《论普通高校十年扩招中经费投入的特征、问题及对策》一文中指出,普通高校经费投入不足已成为制约普通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普通高校总投入不足主要是由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这一主渠道投入不足、学校自身和社会团体等渠道投入偏少两大原因造成。
他谈到,在高校扩招的背景下,政府对普通高等学校的拨款采取“扶优保重”政策。中央政府更注意国内少数重点大学的投入,地方政府因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制约,无法保证应有经费的投入,导致部分地区普通高校生均经费与生均办学条件有相当程度的下降。
河南大学经济学院的一名青年教师在东部某部属高校读完博士后,回到了本科时就读的河南大学任教。他告诉澎湃新闻,目前自己所在的学科发展前景不错,因为“有几个教授都在做,所以带的还不错”。但他同时强调,这几年 “经费投入还不太多,很多老师也在讨论升格部属高校的问题。”
博士研究生对经费的体会尤为明显和直接。南昌大学国家重点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位博士就坦言:“部属院校好,博士生科研经费多,毕业去向也好。”
《2015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显示,2015年河南大学合计科技经费约2.8亿元,南昌大学约4.8亿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这一数据上,则分别为26亿元和43亿元。
除不同学校之间存在科研经费的差距外,部属院校在博士学位授权学科拥有量上本就具有“先天优势”。这一数量的多寡,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该校是否具有领先国内的教学与研究水平。
“人大一个学校博士培养名额,比河南省所有培养单位加起来还多好多。”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陈辉说,“这说明中西部在师资人才上劣势很明显。”
“联盟本身给出一个信号”
建国以来,中央政府曾有意调整高校分布格局,西安交通大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该校于1956年由交通大学从上海内迁西安而来,随后形成了上海、西安“一校两部”的格局。
这些重新进行资源分配的政策中,“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以下简称“对口支援计划”)在很多教育学者看来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口支援计划启动于2001年,采取一对一的方式,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3所高校实施对西部地区石河子大学、青海大学等13所受援高校实施学科建设、科研项目、师资队伍等领域的全方位合作。
“据我所知效果还可以,如北京大学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这里面有教师、管理人员的交流,(支援高校教师)去受援高校上课、挂职、办讲座、带科研等,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院长秦惠民介绍。
既有的数据显示,在对口志愿计划实施第8年,宁夏大学、海南大学、青海大学、石河子大学、西藏大学等5所受援高校同批入选“211工程”,13所受援高校的一级学科博士点也由5个增长到46个。
对于13个无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省份,早在2004年,教育部即决定与这些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共建一所地方所属大学,这是省部共建政策的由来。2004年,郑州大学成为全国第一所省部共建大学。
省部共建的初衷即是完善高等教育结构,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中西部省份部分高校获批成为省部共建高校,对区域高等教育发展起到了带动作用,也发展出了不少地方特色学科。
例如,贵州大学人文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何茂莉就对澎湃新闻表示,贵州大学的民族学“实力很强,优势明显”。
不过,据《中国青年报》2014年6月报道,在当年的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论坛上,郑州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炯天表示,包括国家重点学科、博士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优势资源评审布局中,地方“211工程”高校、省部共建高校与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的政策差距太大,并不公平。
上述报道还称,贵州大学校长郑强提出,贵州大学在校学生6万人,人数超过绝大多数“985工程”、“211工程”高校,但自1949年至2012年的63年间,中央财政对贵州大学的累计投入仅为1.63亿元。
“这63年的投入还比不上中央财政对我以前工作的浙江大学两个月的投入。”郑强说,这非但谈不上教育公平,反而让人担忧差距正在越拉越大。
在这一背景下,“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入选高校协作联盟”以及其后的“中西部一省一校国家重点建设大学联盟”(Z14)应运而生。
“为什么说一个地方要有一个高水平大学?只有这样才能留住优秀的人才。”陈洪捷认为,“一省一校”有多个层面的重要意义。
“第一,如果学校没有水平,好的人才自然到别处去了。因此重点扶持地方学校的科研教学发展,有利于留住人才,也有利于留住学生。因为从全国一盘棋来看,高等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会导致人才流动不均衡,资源如果分配更均衡可以促进人才的良性流动,让当地的优秀人才在当地好的院校汇集起来。第二,地方高水平大学建立,会吸收国内一流大学毕业的博士、硕士来就业,这样就为学术生态构建了良好的环境。”陈洪捷表示。
尚未形成有力的实体合作机制
“‘Z14’本身给出一个信号,在这些地区的高校有一种追求,高等教育资源缺少的地方有这个诉求,这是教育主管部门应该认真对待的。”陈洪捷说。
“目前我们定位还是省部共建、地方性综合大学为主。”贵州大学对外合作处校际合作科李姓负责人表示。
他还透露,今年的第四届中西部“一省一校”国家重点建设大学(Z14)联盟书记校长会议召开前一天,也就是9月21日,教育部长陈宝生就于广西大学调研时表达了对14所高校建设经费和政策方面的支持。
据广西大学官方微信平台文章显示,9月21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到广西大学调研。他表示,国家决定在没有部属院校的14个省区,采取省部共建的方式,重点扶持一所大学,广西要抓住有利时机,加快发展,“只要合理的事项我们都给予支持”。
上述中西部“一省一校”国家重点建设大学(Z14)联盟书记校长会议即为书记校长圆桌会议,自“Z14”成立以来,每年都会定期召开。目前该会议已举办四届,分别在贵州大学、河北大学、郑州大学和山西大学举行。除此之外,“Z14”每年还会不定期举办工作经验交流会议。
未来,“Z14”还将有哪些方面的“动作”?
“目前我们还没有形成一个有力的实体合作机制,更多的是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双边合作,比如我们(贵州大学)和广西大学有联合培养本科生的项目。我们有4名学生到广西大学,广西大学有3名学生到我们学校。”上述李姓负责人表示。“我们提出了图书资源、设备资源、教育资源协同共享,联合申报重大科研课题,共同打造高端智库等更深层次的合作设想。”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