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保健品不是药,胡乱吃有猝死风险

澎湃新闻记者 屠俊 许珈
2016-11-04 06:27
来源:澎湃新闻
身体 >
字号

卫生部在1996年的《保健食品管理办法》中界定:保健食品指表明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即适宜特定人群食用;有调节机体功能作用;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食品。

保健食品只是食品的一个种类,虽然商家宣称其能调节人体的某种功能,但这并不代表,保健食品就比一般食品更“高贵”。比如,它可以增强免疫力、改善睡眠、抗氧化(抗衰老)、提高缺氧耐受力,对化学性肝损伤有辅助保护等。而普通食品,一般提供营养需求,即蛋白质、脂肪、糖、维生素、矿物质、水、膳食纤维这七大类,没有确定的保健功能。

屡屡见诸报端的保健品投诉,不是因为消费者花了太多钱没见效果,就是吃完之后出事了。尤其是一些降血糖的保健食品,消费者以为吃了一把“药丸”就不用吃药,不料对身体造成伤害。保健食品有别于一般食品,与药品亦有着根本的差异。

目前,国内市面上有很多保健食品是以中草药为原料,部分以传统中医组方为基础,而且不少保健食品,尤其是一些膳食补充剂的原辅料和营养素,例如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等在药典中都有记载。那么这类保健食品能否视为药品呢?对此,国内外的主流看法都是不赞成的。

首先,保健食品明确“不能用于治疗疾病”,仅以“调节机体功能”为目的,在中国,尚不允许“降低疾病危险性”的声称。而药物明确以治疗、诊断、预防疾病为宗旨。

其次,保健食品首先是食品,必须无毒无害,保健食品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的危害,而药品是允许有一定副作用的。

再者,保健食品可以长期服用,而药品一般情况下病愈即应停药,不长期服用。

最后,虽然保健食品大多是胶囊、片剂、口服药等。与药品相似,但食用以经口、胃肠道为主,而药品除口服以外还有肌肉静脉注射、皮肤、黏膜、包埋等多种给药途径。

即便如此,有些厂家依旧想要钻空子,一些保健食品的包装甚至和药品如出一辙。虽然并没有标明能够治疗疾病,但总有一些“小道消息”使得老百姓以为吃点保健食品就能少去医院,保持身体健康,但往往事与愿违。

就以降糖食品为例,在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专家高惠君看来,如果不正确引导,其危害着实不小。如今糖尿病患者激增,这些患者当中分成两大类,一类是特别相信降糖食品,以为吃了降糖食品之后就可以不用吃药,导致病情加速。另一种则把降糖食品作为药物的补充,在吃了降糖药之后,依旧不间断服用降糖食品,导致低血糖,严重的甚至会昏迷。

另一种男性服用的保健食品也要当心,那就是“壮阳药”,这些产品里可能加了少剂量的“伟哥”。虽然,对于大部分人而言,这并不是什么问题,但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的人而言,这就是不能碰的。虽然医院里也能配“伟哥”,但医生在开药之前会问清患者是不是有心血管疾病,有没有高血压等。如果患者自行购买壮阳的“保健食品”又不懂医学常识,就有可能出现严重的后果,甚至引起猝死。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