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当代年轻人人均EMO?别把EMO不当回事

2021-11-24 18:5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小北 北京大学出版社

刚刚被普及了什么是“yyds”,就被全网刷屏的emo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你是不是也在百度搜索框里输入过“emo到底是什么意思?”

“emo”的意思不难,但这个词汇到底是哪位天才网友带火的,却成了网络中的一桩悬案,小北跑遍天南地北的网站,还是没查到“emo virus”的起源。

自从“emo”火了之后,它的使用范围不可谓不广。小到掉了东西,“成年人的崩溃只在一瞬间”,大到失恋分手、事业学业不顺。以前微博140字都嫌不够写的情绪,如今却全部汇聚成了一句话:“我emo了”。

然而,emo背后的情绪,真有这么简单吗?如果你的朋友不断emo,作为朋友的你该怎么判断只是普通的情绪波动,还是需要就医的心里障碍呢?

当各种各样类似于丧或者抑郁的心情都被简化为“emo”,当事人是在这种宣泄中得到了情绪的纾解,还是在更大程度上被无视了呢。

01

Emo:情绪进化史

1)爆发的摇滚情绪

Emo(又译作情绪摇滚或情感硬核)是硬核朋克乐的一个子类别。1980年代中期在华盛顿特区举行的硬核朋克运动中,被称为情感硬核或emocore,由Rites of Spring和Embrace等乐团所开创。

(Rites of Spring 乐队)

Emo这一词产生于这样一个既成的事实:即乐队的成员有时会在表演中自然而然地出现情绪化的表现。比如被每每引起歌迷欢呼的“跳水”(指乐手从台上跳入人海,被粉丝接住)。

标签总是能给人们提供理解世界的快速通道。然而,高傲独特如摇滚乐手,大多不愿被人们简单化的理解。被认为是情绪摇滚先驱乐队 Embrace 乐队的乐手Picciotto自己就并不承认他们所作的贡献-“创造”Emo。

在一个访谈中,他对此作出回应:"我从不认同‘Emo’是个音乐类型。我觉得这是世界上最智障的词了。我知道这些被贴上这个标签的乐团都有个共通点:他们都讨厌这个词。说真的,我认为所有我玩的乐团都是朋克摇滚乐团。我觉得很蠢的原因是这样-为什么,像Bad Brains这种乐团不Emo?为什么-他们是机器人还什么的?我真的很搞不懂!”

2)二十一世纪新式抑郁

现代人的“表达危机”已经成为了老生常谈的话题。无论是什么级别的网瘾少年,在面对铺天盖地、迅速更新的网络用语时,也难免有时要问一句“这又是什么梗?”

网络用语本身也有自己的进化史,如果说初级的缩写和新成语,还能让聪明的网友有猜测的入手之处。那么进化到“emo”这种级别,不经他人点拨,实在是很难参透。活脱脱一个深度网瘾测试现场。

所以emo究竟是什么意思?Emotional?当然不是。正确的读法是:

【E个人momo的流泪】

Emo 在当代网友的使用中没有固定的限制,虽然大致可以理解为“我颓废了、我抑郁了”。然而,真在现实聊天中遇到,还是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人的心里状态并非只有开心和不开心两个选项,而更像是一个连续谱,错综复杂、内涵丰富。负面的心里状态有很多类型,虽然如今它们都被称作了emo,小北还是要带着大家来认真地认识自己的心理。

02

你的EMO可能是种心理障碍

正所谓“情到深处,肝肠寸断”。人总得有些“网抑云时刻”,但如果丧的状态持续不减,做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甚至出现了莫名的心理不适,一定要对自己的心里状态予以足够的重视!

但同样是emo,我们又该如何判断自己真的存在某种【心理障碍】?或许是得了【抑郁症】?又或者仅仅是拥有一颗【高度敏感】的内心呢?且听小北一一道来。

1)重新认识心理障碍

我们常常将自我或他人的一些“不正常”行为表现视作心理障碍的征兆。虽然许多人将异常行为(即偏离常态的行为)与心理障碍混为一谈,但是实际上两者是不同的。

一个人或许有某个奇怪的行为,但这并不说明他“心理有问题”。那么,如果发生频率不是主要的,精神错乱仅仅是某种心理障碍极端类型的体现,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定义 “心理障碍” 呢?

心理障碍的确定不像是糖尿病、阑尾炎等等生理障碍那样直接,我们必须讲遗传和社会因素考虑在内。

一个打破常规的人可能是“精神病”或者天才,在这个意义上,心理障碍的诊断恰恰印证了那句“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心理问题的诊断很大程度上是社会的、相对的,这一点似乎不符合人们的直觉。

在社会和遗传背景下,心理障碍的一个主要定义是有害的功能障碍。这包括:第一,对自己或他人有害的行为和情绪状态;第二,行为和情绪状态并没有表现出进化功能,而是出现功能障碍。

2)心理障碍包含哪些?

分类是我们了解复杂知识体系的第一步。然而,心理障碍的精确分类并不容易。DSM 是美国精神病协会( 1994, 2000 )出版的 《心理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 ,是用于诊断心理障碍的标准参照手册。

相信大家在上述分类里看到了许多自己“以为熟悉”的心理问题,然而,这些问题是如何形成的?我们有该如何理解自己与他人?

03

心理障碍的种种表现

提起心理障碍许多人可能完全没有概念,但是说到其中的具体现象,很可能会让你有种原来如此之感,而在思想认识上的重视,则是面对和解决的前提。

1)焦虑障碍

譬如说焦虑障碍,本身焦虑是一种再自然不过的情绪,任何人在等待重要信息或者生活在不可测的环境中,都会明显感到焦虑,而这种焦虑能够提供应付危险的能量。

但是有时候焦虑和真实的危险却是分离的,或者当危险和不确定性已经过去,这些情绪仍然持续存在,那么就可能导致慢性焦虑、惊恐发作、恐怖症、强迫症等等。

当代人常常挂在嘴边的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其实就是一个非常严肃的应激症状,指的是经历危机和创伤后,产生包括失眠、易怒等症状并持续一个月乃至更长时间,以至于开始损害个体功能。

而像社交恐怖症,其实也可能不仅仅是一种调侃,而是真实存在的比偶尔羞怯和社交焦虑更为严重的形式。对于这类人群,可能单是想到和陌生人处于新环境中就足以引起出汗、颤抖、眩晕和强烈的自卑感。

2)抑郁症

再譬如说随着生活节奏加快、社会压力大的生活状态越来越普遍,为人所熟知的抑郁症(MDD),也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mood disorder)。

它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低、思维迟缓、饮食和睡眠差等症状。

重度抑郁(major depression)包括了情绪、行为、认知和生理的严重改变,足以破坏个体的正常功能并且至少持续两周。有些情形能够持续长达二十周,减轻,然后再发作。

重度抑郁症患者感到绝望和无意义感。他们感到无法起床和做事情,甚至穿衣服都要费好大力气。他们可能过量饮食或停止进食,入睡或者整夜睡觉有困难,难以集中注意力,总是感觉很累,对以往可以获得满足和乐趣的活动不再感兴趣。

抑郁症的成因十分复杂,最难以理解的事情之一是很多遭遇了不幸经历的人没有患抑郁症,许多患抑郁症的人不曾遭遇过不幸经历。

多数研究者因此强调抑郁的易感性—应激模型(vulnerability-stress model) ,个体的易感性(遗传倾向、人格特征或思维习惯)与应激性生活事件(如暴力、所爱之人去世、失业)相互作用,导致了多数的重度抑郁。

我们不妨看看每一种因素的证据。

1)首先是遗传因素。重度抑郁是一种中度遗传障碍,某些病例一定是基因起了作用;

2)其次,暴力、童年的躯体虐待和父母的忽视,与抑郁特别相关的环境因素之一是反复经历暴力。处于高比率暴力的内陆城市的青少年,比那些在其生活或社区中没有持续暴力的青少年,有较高水平的抑郁和较多的自杀企图;

3)重要关系的丧失。另一些调查强调重要关系丧失在易感人群中引发抑郁;

4)认知习惯。最后,抑郁还与个体对自身处境的特定、负性的思考方式有关;

万物皆有因果,当我们真正理解了抑郁症,就会发现,它其实并不可怕。抑郁状态是我们的心灵给自己发出的一个信号,它告诉你要好好关照自己的心理和精神。

Emo是再正常不过的情感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或许常常emo,却不见得是患有抑郁症。那又该如何解释自己常有的难过呢?不要担心,或许你只是“高敏感人群”的典型代表。

3)边缘性人格障碍、心理变态、反社会人格障碍……

此外,某些“EMO”情绪可能与一些已知的更严重的心理障碍相挂钩,譬如说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时而将伴侣理想化,时而又贬低伴侣,他们的情绪很强烈,从愤怒到欣快再到焦虑可能就是转瞬之间。

再譬如说心理变态,他们可能完全缺乏一些常人常挂在嘴边的“EMO”时刻,具体而言,他们不仅缺乏悔恨、而且不怕惩罚,对于被他们伤害的人没有羞愧、内疚和同情。

04

“EMO”人士有可能是高敏感人群

1)高敏感人群:你是天生的诗人吗?

“高敏感体质(HSP)”不是一种疾病或状态,而是一种比较稳定和持久的人格特征,在学术界也被称为“感觉加工敏感(sensory processing sensitivity,SPS)”。

1997年, 心理学家Elaine Aron博士最早提出了HSP这一概念(以及她本人就是一名HSP)。她和同事们用4个“DOES”总结了HSP者的一般共性:

1)Depth of processing:深度加工信息

2)Overstimulation:易被过度刺激

3)Emotional responsivity/empathy :

对积极/消极事物都有更大反应

4)Sensitive to subtleties:感知细微之处

Aron的团队还开发了一个HSP量表。在所有27个问题中,如果你有14个以上都回答了“是”,那么你可能就是一名HSP。

2)高敏感人群有哪些特点?

1. 对声音/气味/味道等异常敏感,警笛声或施工噪音可能“会让你有钉子砸头的感觉”。拥挤的人群、强烈的气味都可能会让你特别不舒服;

2. 具有很高的“惊吓反射”,容易被一点声音/偷袭被吓到,因此怀疑自己“神经衰弱”;

3. 常被误解。被大人评价为“害羞、内向”,被人指责“神经质、想太多”;

4. 像一块情绪海绵,倾向于“吸收、共情”他人的感觉,并常常因此精疲力竭;很怕疼,对咖啡因等中枢刺激成分敏感;

5. 洞察力强,擅长发现别人可能忽略的微妙之处,比如表情、肢体语言等;

6. 需要大量时间独处。在漫长的一天结束后,你需要自己呆在安静的房间,降低刺激,为自己重新充电;

7. 十分回避冲突。当亲密关系出现紧张或分歧时,你倾向于回避,甚至可能在冲突中感到身体不适;

8. 你想得很深。习惯对信息进行深度加工处理,并对自己的经历进行大量反思(比其他人更多),同时也容易消极过度思考;

9. 不喜欢任何形式的暴力和残忍场面,哪怕是在艺术作品中;

10. 容易沉浸于电影等艺术品,并受到深深的打动;

11. 肚子饿的时候会变得易激惹,出现较大情绪波动;

12. 有丰富的内心世界。你可能有几个想象中的朋友,喜欢幻想、做白日梦;

13. 你在一天中建立了很多小的routine(日常秩序),因为熟悉的东西会带来舒适感;

14. 有时候,批评对你来说就像一把匕首。别人的评价用词非常重要,消极情绪似乎影响你更深。

3)高敏感人格是如何形成的?

与抑郁症有类似之处,高敏感人格首先是一种遗传人格特质;其次,“情感忽视”的童年环境也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HSP具备一种“差异易感性(differential susceptibility)”。最近的研究发现了HSP人群的环境敏感性特征。有心理学家认为:与消极经历的互动,会增加HSP患精神病的风险与积极经验(包括干预措施)互动,可增加HSP积极成果。

——也就是说,在恶劣的环境中,HSP可能比别人做得更糟;但在良好的环境中,他们可以比别人做得更好。

05

我该如何告别EMO?

说一千道一万,讲了这么多emo的种类和成因,最核心的问题还是,我们该如何告别emo的状态,让自己更加快乐的生活?

看完前文对心理障碍的分类,如果你认为自己可能需要心理疾病方面的援助,一定不要拒绝医生的帮助。你可以请求朋友的帮助,也可以拨打当地的心理热线。

如果你只是“过分敏感”,别担心,这或许也是一种天赋。学会更好的与自己和解,你也会发现自己对艺术、文学的感知总是优于身边的人。

高敏感人群的幸福感,大多来自于“平静、平和、放松”。找到属于你的这些事。

原标题:《当代年轻人人均EMO?别把EMO不当回事》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