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极简世界中的欢愉——古根海姆美术馆艾格尼丝·马丁回顾展

卢璐
2016-10-30 14:45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美国极简主义画家艾格尼丝·马丁的个人回顾展目前正在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举行。重复的简洁格纹,透明的高灰度色调是艾格尼丝·马丁的标志,在克制的绘画语言之下充满感情。

Agnes Martin, 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 New York, October 7, 2016–January 11, 2017. Photo: David Heal(美术馆内景)

继伦敦和洛杉矶巡展之后,美国极简主义画家艾格尼丝·马丁(Agnes Martin,1912-2004)的个人回顾展目前来到位于纽约的所罗门·古根海姆美术馆(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艾格尼斯·马丁一生的创作横跨抽象表现主义和极简主义两个流派,重复的简洁格纹,透明的高灰度色调是艾格尼丝·马丁标志。她的抽象画被比作审慎的、达到了本质直观的宁静散文。本次古根海姆展回顾了艾格尼丝·马丁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早期实验作品、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的中后期作品以及本世纪初的生前最后作品,总数量超过115件。该展览已从本月7日开始,并将持续至2017年1月。

古根海姆美术馆为观众提供了观看艾格尼丝·马丁作品的绝佳条件。巨大的透明玻璃穹顶使柔和的自然阳光均匀地射向展厅的画作,建筑内部圆形回旋上升的结构为观看提供了更多角度。当观众穿过环形大厅,从远处以模糊的视角同时观看多幅作品时,艾格尼丝·马丁画作近乎冥想般的风格得到强化,直抵人心。而当人们放慢脚步,走近那些看似相近的画作,又能在细致入微地观察中把握到画中的细节及每一处笔触的变化。“观众们将会感动于艾格尼丝·马丁画中展现出来的深思和熟虑。”策展人特雷西·巴斯科夫(Tracey Bashkoff)如是说。

Agnes Martin, 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 New York, October 7, 2016–January 11, 2017. Photo: Kristopher McKay

三十而立,中年成名

艾格尼丝·马丁于1912出生在加拿大一个贫困的牧区,20岁时因照顾怀孕的姐姐搬去美国,后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相继取得学士(1942)和硕士(1952)学位。马丁在30岁读硕士时,才决定学习艺术。毕业后,她去了新墨西哥州的陶斯小镇当老师,一边教书一边创作,期间几度往返美国和古巴两地,直到1957年,在她45岁时,马丁受到传奇画廊主贝蒂·帕森斯(Betty Parsons)的邀请,回到纽约,在曼哈顿下城的一个艺术社区长期定居下来,并于次年举办了个展。至此,艾格尼丝·马丁才正式开始了自己的艺术家生涯。

艾格尼丝·马丁在创作   图片来源:古根海姆美术馆

1960抽象表现主义的黄金时代

1950到1960年代,抽象表现主义在美国兴起并迅速席卷西方艺术界,艺术家集聚纽约,自由而热烈的创作氛围使这里迅速接过巴黎的大旗,成为了西方现代艺术的中心。位于麦哈顿下城的艺术区作为抽象表现主义的大本营更是中心的中心。罗伯特·劳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贾斯伯·琼斯(Jasper Johns)以及埃斯沃兹·凯利(Ellsworth Kelly)等抽象艺术明星都住在此。那时候同住于此的马丁,很快便与这些画家成为了亲密好友,他们常常聚在一起讨论和创作。也正是在这一时期,马丁取得了个人创作上的突破性进展。回顾马丁1960年代早期的作品,人们会被那些以黑、白、棕为底色的6 x 6 英尺的方形帆布上覆盖着的小而密的淡色石墨网格而吸引。红色和淡彩色的铅笔线条像末梢神经般铺满画面,带来轻微的紧迫感;横线与竖线不断的交织引发出的律动又破除网格空间的束缚,如同紧促之后的一丝叹息。艾格尼丝·马丁虽然执着于祛除色彩、简化图式,但其画作透出的禅思哲意却拥有一股持久的绵力,使人迷恋不已。艾格尼丝·马丁在1960年代已经成为了极简主义(Minimalism)的中坚力量。1966年,古根海姆美术馆曾为马丁在内的包括索尔·勒维(Sol LeWitt)、罗伯特·莱曼(Robert Ryman)等极简艺术家的举办过群展。

《友谊 Friendship》1963年  图片来源:古根海姆美术馆

介于抽象表现与极简主义之间

然而对于艾格尼丝·马丁自己而言,她却未曾说过自己是极简主义画家,甚至回避极简主义画家的标签。确切来说,马丁是介于抽象表现主义和极简主义之间的画家。在形式上,艾格尼丝·马丁以纹格、线条和及其淡薄的颜色作为自己的绘画符号,追求绘画的质感和物感,渴望达到极其纯粹的简化境界。她推崇罗斯科(Marks Rotko)的理念“达到了零度,就再也没有什么能够阻挡真理之道”。但在情感上,马丁却不似极简主义画家那样完全规避个人主义,要求绝对的客观。但同时,她又不像抽象表现主义那样直接地用色彩和构图从本质上表现自己主观的强烈情绪和思考。在避开智性主义的同时,马丁的画作仍体现出个人化和精神化的特质。艾格尼丝·马丁曾说,“那些条纹和网格不是对自然的拒斥而是类比”,“人们在我的画作中体会到的美和自由同你在风景画中所感受到并无两样”。看似克制的绘画语言之下,其实充满了艾格尼丝·马丁丰沛的情感。那些画作的名字就能表现出来这一点:《友谊》、《窗之花》、《晴朗的一天》……“我想在画作中呈现美、纯洁和幸福,它们都指向我心中的那一种欣喜之情”,马丁说道。

《On a Clear Day 清澈的一天》  图片来源:Craig F. Starr Gallery

《On a Clear Day 清澈的一天》  1973年 图片来源:古根海姆美术馆

像一位禅者般创作

艾格尼丝·马丁在读大学本科期间,偶然听到日本禅宗大师铃木清顺的讲座,从此开始对东方的哲学产生兴趣。在后来的艺术创作中,马丁的画作也的确透露出了强烈的禅宗气质。那些克制的用色和笔触展现出她内心的平静与适意。艾格尼丝·马丁践行着禅者般的反观自省,她曾说:“我的画是关于从世间的思虑中产生的那一种自由。”同时,马丁也保持着对生活世界的关切。当她谈到自己不同系列画中的细微差别时说:“我曾花一个月的时间观察天空的云是否是相似和重复的,我发现它们绝不是重复的。”马丁的画中保留着“画家的手”的痕迹,它们被隐藏在纹格和纹格之间不明显的微小差异和颜料溢出图形边界的瑕疵里。马丁作画,不是要企图找寻到一种包罗万象的形式,而是去表现一种时时(moment-to-moment)生成和变化的模式。马丁认为,“无论在画作还在生活本身,我们都应该时刻准备着为得到现实中的真理认知走出下一步”,“生命的历程就是揭示真理的过程”。

《无题 untitled》 1977年  图片来源:古根海姆美术馆

忠于光和色彩的后期创作生涯

1967年,在艾格尼丝·马丁57岁这一年,因深受精神分裂症和幻听的困扰,她停止作画并离开了纽约,开始一场长期的公路旅行。直到1974年,她在新墨西哥州的小城陶斯城外定居之后,才恢复创作。这时候,马丁的创作风格也开始发生一些变化。她将封闭的格子打开,以线条代替原有的格纹图式;并且不再单纯使用灰色和白色,开始使用更为恬淡的淡粉色、暗色和黄色。后期的艾格尼丝·马丁如同光影大师,组合着那些不借助工具而手绘出的宽度不一的线条以及缥缈的、闪烁着微光的色彩,在画布上呈现出处于空间中的变化的光影效果。之后,马丁一直坚持创作,并不断调整作画风格,直到2004年逝世前,马丁还在创作自己的最后一幅画。

《无题》 2004年  图片来源:Agnes Martin/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无题#1》 2003年  图片来源:Agnes Martin/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马丁的创作就如她所信奉的人生般,一直在无限接近、抵达真善的途中。她的创作和她精彩的一生都汇聚在了本次展览的序语之中——

美是生命之谜,它不只是在眼里。它在头脑里,它是我们对生活的积极回应。——艾格尼丝·马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