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魔都与新城|吴俊范:从奉贤历史文化看海派文化“海洋”基因
传统的历史观对一个区域的研究主要是立足于内陆,对海洋因素在滨海区域史当中的重要性并不是十分重视。上海市政府在2007年就提出了十六字的上海海派文化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过去往往从两个方面来阐述上海文化的内涵,一方面是立足于江南文化,它具有深厚的江南文化基因,追寻源头的话就是古老的吴越文化;另一方面就是阐述它作为一个现代化大都市的现代性,1843年上海开埠以后,上海处于中西文化交流桥头堡的位置,中西文明在这里交融碰撞,形成一种新的城市文化。而其内在的海洋性源流这方面,并没有充分挖掘和阐释。
从地理环境的角度来看,上海是大河三角洲前沿的一块热土。长江三角洲这块陆地是由长江、钱塘江入海口与强大的海洋动力共同塑造的,它的陆域始终面向广阔的海洋,可以说它的文化血脉里边有着浓厚的海洋性基因。所以,今天我们讲上海文化,不要局限在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即中心城区的范围内,要把眼光放开,更多关注上海城市的区域土壤,关注这块热土向海洋推进的整个历史地理过程。无论是上海中心城区,还是今天我们规划建设的五个新城,它的历史文化是在不断成长的滨海区域中孕育发展的。
今天以奉贤为例,对上海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做一个溯源。首先我要梳理一下历史上奉贤地区的海陆变化,其次聚焦奉贤地区的军事、经济、聚落等方面的历史文化遗存,发现上海从来不缺失悠久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上海的家国历史十分激荡人心,而奉贤就处在上海区域的风头浪尖,它的历史地理进程非常具有典型性。
一、奉贤地区的海陆变化
首先是海岸线的变化。距今9000年时,全新世大暖期最大海侵线,到达太湖以西的天目山,从这条线向东,今天我们生活的大块陆地都在海洋里;距今6000年的时候,海岸线就往外推展到了太湖东边界,太湖塑造形成;距今5000年开始,出现了上海地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地理界限——冈身,事实上它就是距今5000年到3000年之间,因海岸线推进相对较慢,泥沙和贝壳反复在这里堆积,形成的一条比较宽的自然堤,它为早期人类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就相当于今天我们人工建造的海塘,高于地面2-3米,宽度也平均有4-5里。
冈身形成之后,一些古代人类聚落就在冈身以西的地方产生了,这些聚落的形成需要冈身提供阻挡咸潮的安全条件。我们今天熟悉的一些上海西部地区的古文化遗址,就分布这个地带,比如崧泽文化、广富林文化、马桥文化等,特别是马桥文化遗址就在冈身上,分布在今闵行地区。而奉贤就在靠近杭州湾的地方,距今4000年的柘林古文化遗址,在冈身的最南端,这个地方4000年前已经形成陆地了,今天就属于奉贤地区。
图一 上海古海岸线示意图
从这幅图可以看到,柘林在冈身的东边界,也在冈身南端,在当时的江海交汇点上。早期奉贤的海岸线都是南北向的,但是到南宋时期的统一海塘里护塘修筑之后,奉贤的海岸线就开始变成东西向了,这是因为南汇嘴方向淤涨比较快,而奉贤海岸却时有坍塌缩进。以里护塘为界,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奉贤地区滨海大块的地方都是南宋以后形成的,实际上很大的一部分都塌到海里去了。图一中虚线部分原来属于今天奉贤的地方,但是全部陷入了海中。明代滩涂整体上外涨,但稳定的淤涨还要到清中期雍正大石塘修成后,石头筑就的海塘非常坚固,海潮冲不垮,加之南汇嘴快速外涨所形成的挑流作用,现在奉贤大片滨海地区在清中期以后得到大规模塑造。
历代海塘的分布事实上也跟海岸线基本是重合的,就修在海岸线内侧。可以说南宋以后的海岸线是相对比较稳定的,历代修筑的各条海塘就是证据。在海塘的周边有很多军事据点,比如设于明初的青村千户所、南桥巡检司、一系列烽火墩台等设施。另外周边还分布着古代奉贤相当重要的一种经济产业,就是国家经营的大盐场,主要是袁浦盐场和青村盐场。
如果以柘林为中心,它附近的海岸线变化历程如下:距今6000年,冈身西界——沙冈形成;距今4200年,冈身东界——竹冈形成,柘林位于竹冈(港)南端点,4000年前就有古人类居住,也就是今天的柘林古文化遗址;在秦代,柘林就有广阔的盐场,海岸线持续东移,陆地持续外涨;东晋以后,海岸线开始内缩,陆地局部向后坍陷;南宋时期,柘林部分岸段坍陷入海,后来政府修成里护塘,岸坍得到了控制;元明时期,柘林海岸线历有坍毁,捍海塘历次重筑;到了明嘉靖时,海岸线内坍达到顶点,在柘林滩涂形成了巨大缺口,但是柘林地区并没有完全沉海;清雍正十三年,华亭大石塘修成了,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海岸内坍得以制止,从此以后,柘林海岸线反坍为涨,陆地向东南续有淤涨,这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局面,淤涨出来的面积相当之大。
在4000年的历史长河中,海岸线变迁频繁,但柘林始终处在南北向海潮流的交汇点上,这块陆地上的人类活动史和经济文化史是悠久和连续的。所以,柘林地区的历史可以影射长三角前缘海洋性历史文化的许多方面。其文化层累的丰富性和坚韧性,非常典型地反映了海洋地区勇立潮头、生生不息的人文精神。这里丰富深沉的文化遗存尚待考古学、地质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的研究和深入发掘。
二、奉贤地区的古文化遗存:以柘林为例
柘林地区可以说是上海地区4000年文明之源,处在江浙沪陆海之冲;它在古代一直是富饶的渔盐之区,繁忙的航海之港。因为离海近,出海非常方便,曾经是长期的渔港和军港,当然它的代表性产业是盐业;它也是4000年历史的人类聚落,长江三角洲东端最古老的陆地,在这里,人类文明之光源远流长。
柘林有2000年的古盐场。春秋时期柘林就是盛产海盐的地方;北宋元丰年间政府设立了袁部盐场(后来名袁浦盐场),就在柘林村设立盐业的管理机构;明清是袁浦、青村两大盐场繁荣时期,到了近现代时期则是奉贤盐场独领风骚。但由于长江南支水道向陆地方向偏移引起的海水变淡,柘林的盐业生产条件事实上退化了,海水的盐度达不到,所以青村盐场在民国时期就衰落了,但是柘林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还是一直在产盐的。如今因为技术条件的升级进步,不需要那么多的地方进行盐业生产,这里也不再设盐场,这是一个新时代的特征。
图二 宋《绍熙云间志》记载的柘湖与柘林
柘林还有着千年的古市镇。根据史料记载,唐末咸通六年这里就有市镇的设置,就叫柘林市。宋《绍熙云间志》里记载了柘林和柘湖,描写了柘林周围的景观样貌。
图三 建于清中期雍正年间的太平古桥
作为一个古镇,柘林留下了不少文物古迹。图三是一座清中期雍正年间建造的太平桥。这段大条石和石柱是当时的原物,已被作为历史遗产保护起来,旁边又修了一个新的水泥桥,供人们通行。
另外,柘林还有一个标签:500年的海防古城。明嘉靖三十六年,倭寇频繁侵犯骚扰,政府在柘林设置了左右营千户所,修筑了柘林城墙。柘林作为一个海防重地,曾经多次经历战争,太平军和英法联军曾经在这里激战,这场战斗之后,柘林古城被放火烧毁。1937年侵华日军在这里登陆,占据过柘林城,柘林城的一些城砖被拆除建造碉堡。
图四 奉贤华亭海塘遗址
另外,柘林地区还遗留有海上长城——华亭捍海塘。古代奉贤曾经有过唐代开元捍海塘、五代下沙捍海塘、宋代里护塘、明成化捍海塘、清雍正捍海塘等,这里是建筑海塘保家护民的重点地区。今天保存最完整的就是清雍正捍海塘,留有4000多米的遗迹,蔚为壮观。奉贤兴建了海塘公园,一些石料原物,还有它的施工技术等,在海塘公园里有所展示。
总之奉贤有很深厚的历史文化,有待于我们去进一步解读。最后根据我前面讲的海派文化的海洋维度,我对海派文化有一个概括:海纳百川,勇立潮头,开拓进取,生生不息,这是奉贤文化,也可以说是上海地区文化血脉里的应有之义和内在的精神。
(作者系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本文系作者 11月13日在“魔都与新城”系列讲座第五场“奉贤—从贤者之地到江南水乡” 活动上的主旨演讲,由澎湃新闻记者王琳杰、实习生吴若凝整理而成,经作者审订。)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