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国人深爱的“舞狮”之狮,为何长得并不像狮子?

2021-11-24 07:5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观复文化 观复博物馆

毛羽狻猊碧间金,绣球落处舞嶙峋,

方山寄语休心悸,皮相原来不吼人。

这首诗,出自清人李声振的《百戏竹枝词》,所描述的正是舞狮盛况。现在屏幕前的你,只看这首诗也一定能脑补出一幅锣鼓喧天、彩狮狂舞的场景吧!

儿时的新年庙会上,穿过密密层层的人、小吃,看不完的好玩意儿,总能看到热热闹闹的舞狮队伍,每每这时,一定要坐在父亲的脖子上拍着手、心花怒放地看上一会儿。

当代舞狮分南北两派,一般认为北狮多体现灵活的动作,以河北为发源地,南狮则着重威猛,以明代广东南海县者为源。舞狮活动作为优秀的民间艺术广泛流传于全球华人社区,可谓有华人处必有舞狮,这也成了一种立民族之魂的重要仪式。

▲春节期间华人在唐人街的舞狮活动

舞狮活动之所以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如此之高,与其源远流长的文化根性息息相关。

最早的舞狮活动被称为“狮子舞”,大约在曹魏时期由龟兹传入中原,其形式是由伎人身着五色服装扮演狮子,与今日舞狮活动相类。至唐代,其形式已臻于成熟,据《旧唐书·赵宗儒传》载:“长庆元年二月,检校右仆射,守太常卿。太常有《师子乐》,备五方之色,非会朝聘享不作,幼君荒诞,伶官纵肆,中人掌教坊者移牒取之”——可见狮舞是先兴起于唐宫。

随即狮子舞开始在民间普及,文人、百姓无不喜爱,元稹的《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西凉伎》中还有诗句细述其态:“狮子摇光毛彩竖,胡腾醉舞筋骨柔”。及至明清时,狮子舞已极为盛行。

然而,你有没有发现:无论南狮、北狮,其形象都与真实的狮子全然不同。这是为什么呢?

▲左:自然界的狮子;右:狮舞中的狮子

因为狮子本非华夏之兽,故而国人对狮子的认知发起于异域传说,再加上本土神话体系的晕染,于是狮子的形象就变成了带有异域风情、又蕴有中原神话魅力的神兽。

开篇李声振诗句中的“毛羽狻猊碧间金”正是在形容狮子的外貌,其典要上溯至汉魏晋时期,《尔雅·释兽》中曾有“狻猊如虦猫,食虎豹”的条目,西晋郭璞作注称:“狻猊,即师子也”。

西汉及以前,中原地区始知遥远的西方有一个新物种——狮子,但没有人见过,就只好通过老虎来描述这种“虦猫”,东汉时通过西域的贡狮活动,以及丝绸之路上的经贸、文化交流,中原对狮子开始有了具体的了解。这同时,佛教也传入中原,此时的狮子,凭借着与佛陀的亲密关系也随佛教广泛传播,所以国人在对狮子的认知中也就加入了很多宗教内涵。

史书中关于西域贡狮的最早记录是在东汉章帝的章和元年,当时已经出现了“师子”的称谓。后为了将佛教中的神狮与现实中的猛兽加以区别,遂用带有反犬旁的“狮”字来指代现实中的狮子,而“师子”一词则带有敬意感,多用来指代佛教、佛经中的狮子与正史中的贡狮。

为了凸显狮子的神性,魏晋南北朝的造像师们造出添加双翼的“翼狮”,因为无角,故而被当时一些学者成为“麒麟”“天禄”和“辟邪”。

▲西晋 青瓷辟邪水注 南京博物院藏

随着唐代佛教的盛行,狮子的神兽意象再度被加深:在佛教经典中,狮子与佛陀具有密切关联——佛陀的坐具被称为狮子座、狮子床,佛陀讲法被称为狮子吼;

狮子在佛教中可谓正义的化身,象征着释迦摩尼正义执法,《六度集经·杀龙济一国经》载一典故:

人道难获,佛法难闻,除龙济国,导以三尊、六度高行,祸若丝发,福喻二仪。尔化为象,吾为师子,二命不殒,斯国不济也。稽首十方,誓曰:“众生不宁,余之咎矣。吾后得佛,当度一切。

这则典故来自一个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百姓们原本安居乐业,过着平静而幸福的生活,有一天突然来了一只蛟龙,它肆意屠戮,闹得当地民不聊生。正危难时,有叔伯两人挺而出,分别化身作狮和象与蛟龙作殊死搏斗,最终同归于尽,故事中的化身为狮的行为,象征了佛陀弟子勇于与邪恶作斗争的形象。

在国人对狮子神性、勇猛之态的认知及至顶峰之时,正值狮舞发展至成熟之际。其形象有如神兽,这是加入了佛教、神话以及人们美好祈愿的结果。

这种舞狮的神兽形象,一直存在于历代的各类用器上,其材质、用途可不相同,但狮纹却如出一辙,可见古人的深厚情结▼

▲元 白玉透雕狮戏图嵌件 故宫博物院藏

▲明 青玉透雕戏狮图长方带板 故宫博物院藏

▲清康熙 红色地双狮戏球纹锦 故宫博物院藏

▲明 青花狮子绣球纹三足炉 故宫博物院藏

观复博物馆也藏有一只清乾隆时期的粉彩三狮碗,其上粉红鹅黄翠绿,颜色鲜艳。狮子坐地摇尾,形态可爱,这种戏剧化造型的动物是乾隆时期的特点之一。三只狮子布局碗的周边,仰面朝天,不知是否在讲:日日思君不见君,共居一只碗?

▲清乾隆 粉彩三狮碗 观复博物馆藏

原标题:《国人深爱的“舞狮”之狮,为何长得并不像狮子?》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