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魔都与新城|毕旭玲:神话传说对奉贤地方文化史的建构

毕旭玲
2021-11-24 12:55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毕旭玲:神话传说对奉贤地方文化史的建构  视频拍摄:周平浪、赵晨霖(实习生)视频剪辑、包装:赵晨霖(实习生)(04:46)
我们知道,历史上的文献主要记录的是官方的动向、重要人物的言行,并不太关心普通民众的所思所想和生产生活状态。那我们怎样开展民俗研究呢?今天我要分享的关于奉贤的神话传说就是民俗研究的重要材料。 

图1  上海市地貌类型图   选自《上海历史地图集》

首先给大家展示一幅图,这是《上海市地貌类型图》,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奉贤究竟是一块什么样的土地。从图上来看,奉贤是上海地貌类型最丰富的区域,从西向东依次包括湖积平原、古滨海平原、老滨海平原、早滨海平原,以及中滨海平原和新滨海平原六种地貌类型。这么丰富的地貌类型从西向东的排列,实际上也代表了这些土地从古到今的出现顺序。

东部土地出现的时间晚于西部,东部的大片陆地以前都是海洋,因此最早的奉贤先民实际上居住在东南两面临海的环境中。两面临海,是一种既浪漫又危险的环境。著名诗人海子有一首很有名的诗,叫做《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写得很浪漫,实际上,面朝大海根本看不到春暖花开,因为濒海的土地最早都是盐碱地,最多只能看到芦苇花。而且濒海地区常常遭遇海潮入侵,生命和财产安全往往得不到保障,所以奉贤先民面临的环境其实很危险。当然,大海也常常带给人浪漫的感觉。这种既危险又有点浪漫的环境就触发了奉贤先民的想象,促使他们创作了许多神话传说,比如关于这条橘红色的地带(图1),也就是古冈身的神话。

古冈身主要由沙土和贝壳残骸构成,地势高出周围土地许多。冈身以西地势较低,且水道纵横,有很多不适合人类居住的水域,所以大量的早期先民生活在古冈身地带。他们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看到了古冈身与周围地势、土壤的不同,就免不了会思考:为什么脚下的土地这么高?为什么土壤跟别处不一样?又有这么多贝壳残骸?后来,他们就创造了古冈身神话。甚至连“古冈身”一词都不是科学家发明的,而是老百姓创造的。古冈身神话记载在上海现存最早的地方志,成书于南宋绍熙年间的《云间志》中,神话讲述说:很久以前,东海中涌起三个滔天巨浪,一浪高过一浪,三浪打完以后,高高的冈身就出现了。冈身土壤因为富含有机物,特别适合开展种植农业,所以奉贤早期先民就在冈身地带开始了他们的生产生活。

神话传说不完全是老百姓的想象,它们的产生与客观的地理、历史密切相关。当代科学研究表明,冈身是古老的海岸线,是在地理条件较为稳定的情况下,经过数千年的海浪冲刷而形成的。曾经的先民没有任何科学知识,但依然在长期观察中创造了古冈身神话,以神话叙事的方式表达了他们对于古冈身的认知,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其实,神话传说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除了与历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之外,它们还表达了民众的文化认同,也是地方历史和文化建构的重要材料。 

一、大禹厎定震泽 

大禹治水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神话。相传大禹治水时曾走遍大江南北,也来到了太湖平原。太湖古称“震泽”,因为水域面积广大,一旦发生水患,就会给周边地区和民众带去巨大灾难,所以大禹曾经治理过太湖。他为了疏导太湖而疏通了三条从太湖通向大海的泄洪水道,也就是古三江。对于古三江,古代学者和当代学者都有不同的看法。我同意其中的一种,古三江指的是古娄江、古松江、古东江。三江中的两条从今天的上海地区入海,一条是古松江,也就是苏州河的前身,另一条是从杭州湾北岸,今奉贤、金山这一片地域入海的古东江。但古东江干流在唐代就已经淤塞得差不多了,现在我们已经看不到了。 

图2  《九州山川实证总图》    南宋《禹贡山川地理图》插图 

大禹通三江厎定震泽的神话叙事,对于包括上海在内的江南地区都非常重要。相传,大禹通过治水了解了各地的山川地理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行政区划分。他将全国分成九大区域,也就是古九州,当时的上海属于古九州中的古扬州。图2是南宋的《九州山川实证总图》,它是南宋人依据当时流传的大禹治水、划分九州的神话而绘制的中国地图,是现存最早的雕版墨印地图之一。这张图有一个非常明显的错误,把古华夏画成了一个半岛,三面临海。但除了这个明显的错误以外,九州基本对位。古地图的东西南北跟当代地图不同,当代地图是上北下南,古地图是上西下东,所以我们看到古扬州在这张图的下方,旁边有三江,上海就在靠近东海的一片区域。大禹为厎定震泽而疏通的古松江和古东江都从今上海境内入海。尤其是古东江,它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水系,其主干道和若干支流就从杭州湾北岸的今奉贤、金山地区入海。这是非常重要的叙事,古松江与古东江把上海地区与太湖平原腹地连成一体,而九州的划分又使上海地区从国家文明诞生之初就成为华夏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康王巡狩护境 

大禹是夏代的奠基者,也被称为第一代夏王。尽管从国家文明诞生的那一刻起,我们所在的这片土地就是华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能否认,处于东南沿海的上海地区距离中原政治中心太过遥远。而且夏代与后世国家不太一样,各地的方国是由原始部落发展而成的,实施以血缘为中心的自治,中央跟地方的关系相当松散。为了加强对地方,尤其是对沿海地区的统治,夏王建立了一种军事演习制度,叫做“巡狩”,就是到沿海地区去进行军事演习,向地方势力彰显中央强大的军事实力,以震慑地方。早期的王,巡狩东南沿海的历史记录有不少,比如古书《竹书纪年》记录说:“(帝芒)元年……命九(夷)东狩于海,获大鱼。”夏王芒曾到东南沿海巡狩,这次巡狩还延续到了海上,在海上捕获了一条大鱼。巡狩这种制度对于安定边境非常有用,因此从夏朝一直延用到了周朝。相传,西周第三代王——康王姬钊也曾到东南沿海巡狩。周康王的巡狩具有相当直接的安定东南沿海的目的。康王是伐纣的武王之孙,武王伐纣成功后不久就去世了,他儿子周成王继位的时候还是个小孩子。成王的叔叔们联合了东南沿海的方国趁机作乱,使风雨飘摇中的西周王朝雪上加霜。这个事情极大地影响了从成王到康王的执政方略,他们都很注意东南沿海的安稳。相传,康王姬钊曾来到杭州湾北岸的上海地区,不仅在这里进行了军事演习,还建了一座军事堡垒。在南宋《云间志》中,这座军事堡垒被称作“金山城”,因为这个城就修在金山边上。 

图3  县境旧图    明代《海盐县图经》插图 

很可惜,这座城后来沉没到杭州湾海底了,现在我们只能在一些还保存下来的文字叙事和图像叙事中寻找它,比如这幅明代《海盐县图经》中的插图。古海盐县最早设立于秦代,是上海地区最古老的三个县级行政区之一,奉贤地区曾经属于古海盐县,所以这幅图描绘的范围也包括了今天的奉贤。在图的东南方有个方块,中间写着“康王故城”,也就是说这幅图的作者认为周康王就在此处建了城。今天已经在杭州湾中的大金山岛在这幅图上还是海陆分界的标志,说明这不是明代地图,它至少描述的是南宋以前的情况,所以它叫“县旧境图”。请大家注意金山边上这条“始皇驰道”,后面我们还会提到。此图是明代海盐县人根据当时流传的神话传说所构筑的旧海盐县的历史,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三、吴王三女遗骨 

康王巡狩发生在西周时期,到了东周,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在今天的东南沿海地区,吴国和越国已崛起。但吴国和越国不是土生土长的本地政权,而是一开始就受到了中原文化的深刻影响。最早的吴王,其实跟周王是有血缘关系的,在吴越地区文化史上,有一个叫做“泰伯奔吴”的著名传说。泰伯奔吴发生在商末,泰伯是周族首领的大儿子、周文王的大伯,周文王的父亲叫做季历,季历从小就特别聪明,很有才华,他的父亲想培养他当接班人,但是他上面还有两个哥哥,按照长子继承制,他没有资格继承周族王位。他的两个哥哥,大哥泰伯和二哥仲雍,也挺有才能,更有德行,他们决定成全老父亲的心思,便离家出走来到遥远的东南沿海,以今天的无锡梅里为政治中心建立起吴政权。

越国的第一代王叫做无余,无余是大禹的后代,是夏王少康的庶子。夏初曾发生过“太康失国”的政治动荡,而导致“太康失国”的有穷氏是东南沿海九夷中的一支。因此少康继位后特别注意对东南沿海的统治,他将庶子无余封在了祖先大禹陵墓所在地,也就是今天的绍兴会稽山。从表面上看,指派一个后代为先祖守灵很正常,符合孝亲传统。但少康这种行为的背后其实有很实际的政治需要,即巩固东南沿海地区。所以无余就来到这里,以会稽为中心建起了越国。

吴越两国地域相近,习俗相似,甚至连主要经济生产方式都一样——以渔盐为主。时间长了,两国的王都有了吞并对方之心,所以就开始了吴越争霸。包括奉贤在内的上海地区一直处于吴越故地的边陲,有“吴根越脚”之称。吴国与越国的统治范围有一个分界线,也就是杭州湾。杭州湾以北包括今天的上海地区属于吴国统治的核心区,杭州湾以南是越国统治的核心区,当时的奉贤就是吴国的大后方。吴越争霸战争持续了很长时间,先是吴王取得了胜利,后来越王总结经验教训,反败为胜。越国胜利后,吴王夫差自刎了。相传,夫差有三个女儿,她们肩负了吴国复国的希望,奔赴吴国的大后方,也就是今天的奉贤,企图在这里寻求财力和人力的支持,可惜最后身死国灭,尸体被埋葬在今奉贤地区,留下了吴王三女冈的神话。

这种出身高贵、容貌美丽、命运凄惨的女性特别能引起古代文人的同情之心,所以后来北宋华亭县县令唐询听说吴国三位公主的传说后,写下了一首名为《三女冈》的诗,并寄给了他的朋友——文学家梅尧臣、文学家和政治家王安石。这两位也作了两首同名诗来应和。古代文人对女性有一种误解,认为美貌的女性常常误国,比如褒姒和妲己,但王安石的诗体现了很不同的观点,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他说其实争权夺利之事都是男人搞出来的,即使三位公主复生,还能保持倾国倾城的容貌,也无法改变政治斗争的结局,也就是“音容若有作,无力倾人城。”

图4  奉贤全县境图局部,清代《光绪重修奉贤县志》插图 

三女冈的神话随着梅尧臣、王安石之诗的宣传,实际上在北宋时期已经把奉贤光辉的文化形象宣传出去了,我相信,北宋很多人都读到了这些诗,了解了三女冈的位置。清代奉贤建县后,将三女冈神话作为本地非常重要的文化资源记录在县志中。这是清代奉贤县志中的一幅插图,图中标注了三女冈遗迹所在地,体现了神话传说在塑造地方历史文化形象方面的重要功能。 

四、先贤言偃传教 

对奉贤具有更深远文化影响力的传说是言偃传教。清代《光绪重修奉贤县志》开篇提到“奉贤县相传以言子得名,谓言子尝至其地,邑人相举奉之也。”相传,孔子有被誉为“七十二贤人”的七十二位杰出弟子,其中唯一的江南弟子言偃曾来奉贤传教,当地人很感激他的教化,家家户户敬奉先贤,后来此地就叫做奉贤。言偃传教的传说在奉贤地区影响深远。光绪年间重修的奉贤县志中记录说县城中有两座言子祠:“言子祠一在城西北隅,与节孝祠邻……后殿供言夫子神位,中为道南学舍,每岁春秋上丁致祭……其一初在南桥北街,文昌阁左……咸丰十一年贼毁……迁吕祖祠左……每岁春秋致祭。”一座言子祠在西北角,另一座一开始在南桥北街,后来被太平军烧毁,易址重建于吕祖祠的左面。

图5  先贤言子祠图    清代《光绪重修奉贤县志》插图 

此图描绘的是易址重建的第二座言子祠,是一座两进院落。有意思的是,其他地方的官办学校一般是跟孔子庙在一处,但在奉贤县城里,官办的学校,也就是“道南学舍”是跟言子祠在一处的,说明在奉贤地区,言子的地位不低于他的老师孔子。古代奉贤民众特别崇奉言子,不仅为他立祠,还采用了很高等级的每年春秋两次祭祀的方式纪念他。这种对言子传教传说的提倡和重视,极大地提升了奉贤地区的文化地位。

五、秦皇修道观海

图6  秦代上海地图     选自《中国历史地图集》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上海地区出现了历史上最早的县级行政单位——娄县、海盐县和由拳县。从上图可以看出,三个古县中仅有海盐县县城位于今上海。今奉贤地区离海盐县城不远,我们可以想象,距离县城不远的奉贤因此获得了很好发展机会,社会经济和文化都得到了发展。        

相传,秦始皇还修建了秦驰道。秦驰道,就是秦代的高等级公路。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六国各自为政,车道有宽有窄,马车也大小不同。这种情况在中国统一之后就出问题了,车辆在不同的车道上行走很不方便,于是秦始皇就下令“车同轨”,即统一全国车辆两轮间的距离,这样全国各地车辆来往就方便了。“车同轨”具有重要的意义,让整个中国连成一体,一辆车可以走南闯北。但车辆的迅速行驶对路面的要求也很高,所以秦始皇又运用国家力量修建了四通八达的适合马车行走的道路,就是秦驰道。但秦驰道的历史太过久远,它究竟如何分布,已经没有确切的记载了。有学者对秦驰道进行了研究,画出了秦驰道示意图,其中有一条驰道是通向东南沿海的滨海道,相传这条驰道就修到了今天的奉贤境内。

北宋华亭县令唐询作过一首名为《秦始皇驰道》的诗,诗前有小序,说:“在县西北昆山南四里,相传有大堽路,西通吴城,即驰道也。”华亭县城西北的一条路,民间相传就是秦始皇修建的驰道。秦始皇修建驰道的传说不仅在民间流传,载录在古诗中,还进入了地方志,明代《松江府志》载:“萧塘,在十三保,相传秦始皇东游望海由此塘而南,故名。”《民国奉贤县志稿》也有类似的记录:“萧塘,旧名秦塘,因秦始皇驰道所经,故名。” 萧塘位于今奉贤境内,当地老百姓说它以前叫作秦塘,相传秦始皇修建的驰道从萧塘边上经过,因此得名。

民众认为秦始皇曾顺着秦驰道来到今奉贤地区。他来干什么?来望海,所以《松江府志》中有“秦始皇东游望海由此塘而南”的记录。秦始皇在统一全国之前的政治斗争中常常遭遇死亡威胁,因此很怕死。他称帝后,派出了很多人寻访海外仙山,想求得长生不死之药。寻求长生不死之药不是秦始皇的发明,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神仙方术思想,认为世界上有能长生不死的神仙。这样的思想在清代《奉贤县志》中也有体现,并且它从神话传说变成了文化古迹。 

图7  奉贤县城图局部,清代《光绪重修奉贤县志》插图

《光绪重修奉贤县志》记录了两个奉贤古迹:“仙人潭在邑庙西北,大旱不涸。”“仙水塘在阮巷镇西南隅,相传国初有水一潭,冬夏不涸,可拭目。”在城隍庙西北有一座仙人潭,春夏秋冬都不干涸。还有一座仙水塘在阮巷镇西南,用塘水洗眼睛能治疗眼部疾病。这明显是关于仙迹的神话传说。仙迹叙事不仅有文字,还有图像。这是奉贤县志中的一幅插图,左上角有一个小池子,标着三个字——“仙人潭”,描绘的就是城隍庙西北的那座仙人潭。

这些表达神仙方术思想的神话传说之所以在奉贤地区产生,主要跟地理环境有关。奉贤曾两面临海,海中还有不少小岛,很像秦始皇要寻访的海外仙山。于是由中原地区传来的神仙方术思想就在东南沿海扎根,然后四处传播,变成了当地的文化古迹。这说明很早以前,民众就将奉贤当作仙人寻访过、有仙迹留存的福地了。前述的三女冈传说其实也含有这样的意思。大家可能会觉得坟地不吉利,但吴国公主这种级别的人埋葬的地方一定是经过选择的风水宝地。所以至少在先秦时期,当地人就认为奉贤是风水宝地了。到了秦代,这里又有了这么多神仙遗迹的传说,那就是风水宝地加福地。秦始皇驰道、秦皇观沧海的神话传说,也被王安石、梅尧臣用诗歌的形式记录了下来。这些诗在北宋时期就已经把奉贤“福地”的形象宣传了出去。

我前面分享了这么多神话传说,对于当下的新城建设有什么意义呢?我认为,我们要建设的新城不是画几张图纸就能建起来的城市建筑群,而应该是一座能得到民众认同的充满文化底蕴和区域特色的新城。

怎样建设这样的新城呢?对于建县时间晚,历史记录并不丰富的奉贤来说,神话传说就是非常好的材料。民众创造的神话传说反映了他们的文化认同,怎样的文化认同呢?民众认为:奉贤很早就是历史底蕴深厚的风水宝地,不仅是贤者传播教化之地,也是许多王公贵族(周康王、秦始皇、吴王公主)眷顾的福地。我们应该用好这些神话传说材料,塑造好奉贤的地方文化形象,将奉贤新城打造成一座贤者之地、一座福城。 

(作者毕旭玲系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民俗与非遗研究室主任,本文根据作者11月13日下午在上海博物馆与澎湃新闻联合打造的文化项目“魔都与新城:共启寻根之旅”系列讲座第五场“奉贤:从贤者之地到江南水乡”上的发言整理而成。由澎湃新闻记者王琳杰、实习生吴若凝整理,经作者审订。)

    责任编辑:田春玲
    图片编辑:沈轲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