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光明网:小学生锐减八百万,为东北复兴前景蒙上不小阴影
今天(10月28日)有媒体以《东北小学生已锐减800万人口危机将成死结?》为题,继续讨论通过人口角度折射出来的“东北现象”。这是自10月19日国家卫计委公布《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以来,有关东北人口变动的报告所带来的相关话题讨论的继续。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中的东北人口变动分报告尤其引人关注。这个分报告所描绘的东北人口发展的过去、现状和未来都不容乐观。该份报告显示,东北地区生育率极低,人口增长趋于停滞,且这一现象和趋势早在改革开放初年便已出现和形成。如上述报告所示,1982年,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总和生育率就降至世代更替水平以下,分别是1.773、1.842和2.062,明显低于全国2.584的平均水平。在独生子女政策强力推行和普及之后,至2000年,东北地区的总和生育率跌破了1.0;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东北地区的总和生育率只有0.75,甚至几乎只是低生育率(1.42—2014年数据)日本的一半!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在有关东北的歌曲中,这首歌恐怕最为人们耳熟能详。实际上,岂止如此,若论富庶,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中国东北,堪称是世界上发展条件最好、自然环境最佳、区位优势最明显的地区之一:肥沃的黑土地大平原,森林茂密却无险峰的山峦,可通航的数条大河,高纬度却不冻的几个深水海港,铁路网、公路网至今也是中国最密集地区,中国城市群网最密集、城市化最发达、人口密度适中地区,各级教育普及程度最高地区,石油、煤铁、世界罕见的成规模的稀土矿产俱全,四季分明,风调雨顺,从无大的自然灾害,外加具有开拓冒险素质的移民……单就人口的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禀赋而言,东北没有缺项。
但是,就是这个地区,当今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人口外流严重,以致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显得力不从心,败象显露。人口外流,尤其是青壮年人口以及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外流,其实只是这种败象的一个侧面。而小学生数量锐减800万的现实,则为东北由衰败而复兴的前景蒙上了不小的阴影。从1980年到2014年,东三省普通小学在校生从1297.9万减少到473.9万,减少接近824万,降幅高达63.5%。这意味着当年的每100个小学生,至今只剩不到40个。1980年的时候东北总人口在全国的占比为9.02%,与小学生8.9%的占比几乎相当。到了2014年,东北总人口占比为8.02%,但小学生占比却降低到5%。小学生数量锐减背后是极低的出生率和出生人口:2015年,辽宁的出生人口仅为27.10万人,这与15年前44.08万人相比,竟下降了38.53%。
上述报告显示,东北地区人口增速远低于全国整体水平。1980年,东三省总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为9.02%;到2015年,这一数字下降到7.96%。此外,整个东北的人口数量在2015年也出现下降:2015年东三省总人口数为1.09亿人,比2014年减少近30万人。而这个数据还是在大量已经外流的人口仍然“被统计”在东三省人口总数数据上的结果。尤为不利的是,2015年,东北地区人口的中位年龄为43岁,比全国的38岁高出近5岁。人口老化使得本已捉襟见肘的东北经济面临沉重的养老负担。
本地的生育率畸低,地区吸引外来人口的因素不在,东北维持自身增长和发展的禀赋就缺失了最重要一项。更可以想象,即使这些在校的470多万小学生,也难保不在其自立之时去“闯关西”。(本文原题为《“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丨光明网评论员》)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