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黑镜》第三季:表面探讨“黑科技”,实则反思“黑人性”

任冬梅
2016-10-29 11:44
来源:澎湃新闻
思想市场 >
字号

五年前,英剧《黑镜》第一季开播,看过的观众惊为天人,随着第二季的播出,影响力持续上升,口碑爆棚。由此,两季加一个特别篇共计七集的《黑镜》一举奠定其世纪“神剧”的地位。《黑镜》每一集都是一个独立的故事,彼此之间没有联系,唯一贯穿始终的是对于科技给人带来的影响的思考。由于东家由原来的Channel 4换成了Netflix,10月21日刚刚回归的《黑镜》第三季由英剧变为了美剧。除第一集仍带有少许英剧风格外,后五集已完全转向美剧风格。

以下剧评涉及大量剧透,请小心阅读。

《黑镜》第三季第一集剧照。
第一集《急转直下(Nosedive)》呈现的是一个人人给人人评分的世界,这是facebook社交网络的近未来扩大版。个人在社会上生存所需要的一些基本物质或服务,都要参考评分来获取,类似于目前的“信用记录”。一个由他人评分决定个人生存的世界必然是一个必须戴上面具生活的世界,人们装出虚假的微笑,见到每一个人都和颜悦色,甚至卑屈讨好。

这集的女主角就是这样一个努力想获得高分的人,她目前评分为4.2,只需要达到4.5以上就能够以20%的折扣入住她理想中的社区,而儿时所谓的“闺蜜”——一个4.8以上的“上流社会”的女生,此时邀请她去当伴娘,在一堆4.7以上的人面前发表伴娘致辞(本身分数越高,给别人打分的权重也越高)——这是一个能让她在短时间内获得高分的绝佳机会。于是她尽力撰写了一篇“声情并茂”的致辞,不断修改、练习,精确到在说到哪一句时流下眼泪,只为能获得“高分”嘉宾们的好评。然后,当她踏上了去当伴娘的旅途,因为航班的意外取消,她的评分连环下降,越来越低……最后虽然赶到婚礼现场,但是情况已经和她当初设想的完全不同,一场异常真实的致辞,让她的评分跌落谷底,被强制送到了专门关押1分以下人群的地方。

虽然这一集的脑洞开得并不大,并没有令人特别意外或不可思议的设计,但仍然蕴含着《黑镜》系列一以贯之的反思力量。讲述社交网络带给人的影响,让观众觉得异常真实。微博、朋友圈、facebook、Instagram……社交网络无处不在,人们都愿意分享自己的生活,希望获得更多的“点赞”,但那些“照片”,那些“生活”有多少是真实的呢?还是仅仅为获取“粉丝”、获取“关注”和“点赞”而刻意营造出的“虚假美丽”?

2015年曾经有一篇新闻报道轰动一时,澳大利亚19岁美女埃森娜·奥尼尔是当地社交网站红人,仅在图片分享网站Instagram上便有数十万名追随者,她也借着宣传不同产品赚取庞大收入。然而某天她突然改变想法,宣称不想再“靠欺骗别人赚钱”,接连删除Instagram上近2000张照片,并上传多张没化妆及未经处理的素颜照。她解释称,网络红人生活让她感到空虚,还呼吁他人“别在虚拟世界中过活”。奥尼尔只保留了少量Instagram上的照片,并修改了说明:为了一张瀑布下的倩影,她让自己不停地被水淋,拍了100多张才选出一张满意的;为了挤出性感的乳沟,比基尼里不知垫了多少胸垫……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生活照,其实都是经过精心设计伪装之后,从几百张照片中选出来的一张。这则新闻完美地显示出社交网络的虚假,那些光鲜亮丽都是挑你想看的给你看,并不是真实的。你根本不知道这张照片背后,这个人真实的全部人生都经历过些什么。这就是为什么如果只看朋友圈会觉得别人的生活都过得比自己好,越看心情会越糟糕的原因。

《黑镜》第三季第一集剧照。

此外,本集还揭露了无处不在且日益严重的阶层分化问题。这个未来世界里,不但身份地位自然形成了阶层,而且你所获得的社交分数也几乎和阶层相匹配,两者互为因果。为了获得更高的分数,必须向那些上流阶层的人“学习”,模仿他们的行为方式,靠近他们,“成为”他们,哪怕是“虚假”的笑容,哪怕是违背良心的行为,也吸引着绝大多数人去追求。因为这就是“分数”世界的规则,你要获得高分就只能遵守这个游戏规则。

除了“社交分数”这点以外,其他的一切跟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不是一模一样吗?下层人羡慕中产阶级的生活,极力追求;中产阶层羡慕上流社会的生活,拼命模仿。但是“成功”是否只有这一种评判的标准?这样的“成功”是否必然带来“快乐”?人生追求的到底是真正的“快乐”还是“成功”?没有多少人会认真思考这些问题,在上流阶层、品牌商家以及“成功学”所共同交织构建出的世界里,大部分人很容易就落入认为模仿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就能跻身上流社会的陷阱,将其作为人生的目标,而无从知晓自己的人生究竟该由什么来定义、决定自己价值的究竟是什么。是你身上的Burberry大衣,是周围人给你打的“分数”?还是你的自我评价?如果把决定权都交到别人手上,为了达到世俗的成功而取悦他人,你可能会活得非常累,因为要讨好所有人可不是那么容易的。

只有自在、本真的状态才是人感觉最舒服的。在剧集的结尾,女主角被关进“小黑屋”后终于可以肆无忌惮地说各种脏话,和关在对面房间的黑人小哥互相对骂,他们想尽办法说着辱骂对方的话,却并不觉得生气,渐渐地微笑反而出现在彼此脸上,在最大声的互骂中,两人露出了久违的、真实的笑容。

从第二集开始,《黑镜》转为美剧模式。第二集《游戏测试(Playtest)》让人想起《美国恐怖故事》,对于像我这样很少看恐怖片的观众来说,这集在恐怖气氛营造做得还是不错的,但也仅此而已。这集主要想探讨的是“超级VR”应用到游戏行业中,对玩家可能造成的伤害。当技术已经百分百可以模拟人类五感的时候,人类的大脑包括身体是否能够承受?第三集《黑函之舞(Shut up and dance)》中的科技元素最少,探讨的主题让人想起《水果硬糖》,似乎全片只为了结局的那个反转——但其实也并没有那么意外,这是整季让我觉得最弱的一集。

第四集《圣朱尼佩洛(San Junipero)》其实是和《黑镜》系列风格最不搭的一集,大部分场景发生在八十年代而非《黑镜》一贯的“未来”,而且结局居然是happy ending,似乎完全背离了《黑镜》的“黑暗”属性,但故事内容十分动人,让风格显得无关紧要了。这一集讲的是未来社会人类意识可以“上传”到一个虚拟空间,在这个虚拟城市里人人都可以“永生”,当然是以“意识”的形态存在。这个主题早已不算新鲜,以前的各种科幻小说中都有涉及,不过这集的叙述方式比较巧妙,在故事的前半段我们都不知道主人公生活在虚拟世界中,直到Yorkie再次找到Kelly,我们才发现这个世界的不真实。

《黑镜》第三季第四集剧照。
同时,这集描写的两个女人的爱情故事。为LGBTQ群体发声的作品总能让我产生共鸣,因为其中蕴含的对自由的渴望和追求更纯粹也更强烈,在并没有妨碍或者伤害到任何人的前提下,两个相爱的人仅仅因为性别原因就不被允许在一起,这完全没有任何道理。Yorkie和Kelly的爱情故事浪漫而动人,随着剧情的发展,揭示出这还是两位迟暮老人的黄昏“网恋”,就更让人感慨不已。这集讨论的主题是,如果肉体死亡以后,可以通过“意识”在网络里永生,你愿不愿意?若是真的能在一座像San Junipero这样美丽的城市里“永生”,我想大多数中国人的答案应该都是“愿意”。但对于西方人来说,“永生”还牵涉宗教、信仰和对死亡的看法等等,所以并不是所有人都那么顺理成章地乐于进入San Junipero,就像一开始的Kelly。最后,虚拟世界的爱情战胜了现实世界的亲情,kelly选择了顺从科技的上帝,作为意识进入San Junipero,与挚爱Yorkie同住“天堂”,而肉身与丈夫和女儿合葬,守护曾经的羁绊。这是一个温暖而治愈的故事,为“一黑到底”的《黑镜》带来一丝亮色。

《黑镜》第三季第四集剧照。

不过往深层想,“公主”和“公主”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之后呢?别忘了她们面对的可是“永生”。当时间无限延长之后,再美好的爱情也有变质的一天,Yorkie和Kelly会不会终有一天也沉溺在“泥潭”里,想方设法“消磨”永远也消磨不完的“时光”?“永生”真的那么美好吗?还是另外一种形式的牢笼?这集在表面的亮色底下仍然蕴含着“黑暗”。

《黑镜》第三季第五集剧照。

第五集《战火英雄(man against fire)》是《黑镜》系列中第一个涉及战争的故事,mass系统仍然是一个可以模拟和改变人类五感的“超级VR”系统,只是这次它被应用到战争上面。如果你面对的敌人,全部是“怪物”,那么杀戮时就不会有任何心理障碍了。而杀戮的理由居然是基因检测后,发现这些人基因有缺陷。这个理由不禁让人想到纳粹的种族灭绝主义,同时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全基因检测已经从实验走向临床,未来含有基因缺陷的人是否会受到歧视,甚至被“消灭”?这集的结局依然非常黑暗,男主就算发现了真相,也只能被迫抹去记忆,继续充当政府操纵下的杀人机器,就连最后回家看到的温馨小屋和美艳妻子,也不过是mass系统虚拟出来的,这样的人生何其悲哀?

《黑镜》第三季第六集剧照。
最后,说说大受好评的第六集《全网公敌(hated in the nation)》,故事本身的节奏和主题的确都很好,立意也很精彩,一个天才宅男程序员靠一己之力制造了一场三十几万人的大屠杀,让人们反思“网络暴民”、“键盘侠”的行为对个人及社会造成的影响。不过,剧集明显的逻辑漏洞让故事的完整性大打折扣,尤其是这种披着侦探片外衣的科幻片,逻辑严密很重要。单说在阻止“杀人蜂”方面,找一个改装后的养蜂人防护服或者全密闭的医院无菌间都可以,在知道蜜蜂定向识别靠的是面部识别技术后,完全可以用黑罩子把头套起来,还有最应该想到EMP(电磁脉冲)武器……但这些方法主角们居然都没有想到,就一直被动地被“杀人蜂”接连屠杀。因为有了这些逻辑漏洞,整部剧带给我的震撼感被大大削弱。

虽然有人说主创依旧是Charlie Brooker,讨论英剧还是美剧没有意义。不过就我的观剧体验来看,《黑镜》第三季的风格的确有了较大的转变。首先是类型化,第三季第一至六集,分别可以归为剧情、恐怖、犯罪、爱情、战争和侦探片,也都带有这些类型片的套路,而前两季的《黑镜》其实在类型上是不那么清晰的。其次,是表达的方式,且不说这一季居然出现了温暖治愈的大团圆结局,哪怕是那些同样“黑暗”的剧集,它们也少了前两季的“左右为难”和“黑色幽默”,而是色彩鲜明的直接给出价值判断。比如不要沉迷于社交网络,要警惕虚拟游戏对人的影响,不要做坏事以为别人都不知道,政府对军人的控制自私又残暴,不要成为“网络暴民”……过于鲜明的价值立场,削弱了剧集的思考深度。虽然讨论的话题仍然是“未来、科技、人性、社会”,但处理方式的改变导致最后呈现出的效果也会发生变化。

虽然变成了美剧的第三季《黑镜》总体水平略有下降,集数增多导致水准不可避免出现参差。但这部表面探讨“黑科技”实则反思“黑人性”的剧集,仍然值得四星以上的评价。《黑镜》的力量就在于,以最贴近现实的方式,让我们警惕未来可能面临的种种困境。当人人都已习惯埋头盯着手机的生活,是否也该短暂地停下来,想一想我们正走向何方?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