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交大发布历史地图信息系统,首批收录民国地图四千余幅
民国初年,国民政府内政部、国防部曾测绘数千幅地图,以作军事及民用用途。这些地图后来曾四散于世界各地,如能综合利用这批地图,将是理解现代中国地理空间与文化遗存的第一手资料。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经过三年时间,开发完成《中国历史地图地理信息系统》(http://sjmap.sjtu.edu.cn/),第一期收录的地图数据来自日本科学书院1998年出版的《中国大陆五万分之一地图集成》,共有地图4088幅,将有力增强民国时期地图对中国史研究的效用。
《中国历史地图地理信息系统》2016年10月22-23日,中国历史地图地理信息系统发布会暨近代中国历史地图与历史地理研究青年工作坊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召开。本次活动由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主办,与会者来自复旦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上海师范大学、郑州大学、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等多个高校及研究机构,共同讨论近代中国地图的整理、研究与应用前景。
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主任曹树基介绍了系统开发的缘起与过程。他表示,希望能为学术界提供一个公益性、开放性的历史地图研究平台。系统将为所有高校、科研机构研究者提供阅览、检索、下载服务,也希望更多的学者能共同研究,共享资源。项目负责人任玉雪介绍了地图资料整理与数字化的过程,过去三年中,项目团队尝试了不同的扫描、拼接、配准方案,终于形成现在的数字化成果。
中国历史地图地理信息平台所收录地图覆盖今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海南、河北、湖北、湖南、江苏、江西、辽宁、山西、浙江、安徽、河南、内蒙、陕西、四川等19个省的全部或部分地区。这是一个公益性的数据开放平台,向使用者提供地图阅览及部分下载功能。下载的地图将含有地理空间信息,方便研究者进行GIS空间分析。
地图资料深度研究的基础是对地图源流的清晰认识。日本科学书院出版此套地图时,并未详细说明地图的测绘过程,任玉雪、蒋勤在对图例、地图版本的研究中,发现绝大多数地图实际都盗印自民国初年国民政府内政部及国防部测绘地图。
与会学者都认为这一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钟翀(上海师范大学)指出,日本所出版地图实际多出自民国政府绘制。近代以来国人对日本的地图测绘多有误解,认为日本曾经对中国进行了非常详尽的盗测盗绘,甚至有人认为当时日本测绘地图已经能标示出中国境内的一树一屋,实际并不尽然。日本的确留下大量中国测绘地图,对中国历史地理、历史景观研究也有较高价值。但是,多数日本所谓测绘地图并非亲自实地测绘,而是改绘自中国或其他国家的测绘地图。日本测绘水平并未如近代国人估计之高,但更善于对所获取地图资料进行改绘与修正。
大比例尺地图的数字化为历史地理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新的可能性。江伟涛(广东社科院)介绍了基于民国十万分之一地形图的江南市镇研究。根据地图中的图例,可以判定市镇层级以及市镇与村落区别的根据,由此可以建立起新的近代江南市镇数量的估算方法。这类地图资料对近来成为热点的抗日战争研究也可提供直接的帮助。张志云正在利用战时日方军用地图复原日军淞沪会战时期的战术意图与行军路线,并转化为可视化平台,为抗日战争研究及公众宣传提供帮助。
与会学者合影除了《中国大陆五万分之一地图集成》之外,民国时期还形成了大量的研究价值丰富的专题地图,如王哲(上海财经大学)整理的近代邮政舆图数据,是“近代中国海关基础数据库”的一部分,以清末及民国出版的多种邮政舆图为基础,可以视作近代中国物流网络的“抽样”。王哲将1935年邮政舆图中的部分层级的7018个邮政网点数据化,并进一步做空间分析,从某种角度重建近代中国国内贸易网络的基本空间架构。陈博(郑州大学)介绍了近年来考古学中利用近代地图复原古代聚落空间的新思路,通过近现代的实测地图中的水文、等高线等信息可以反推上古时代的地貌水文信息。对人河/地关系的研究可以帮助考古学家更加深刻地理解古代聚落的形成、发展以及其背后蕴藏的社会与历史问题。与会者都认为,地图中的地名、地形、图例信息的提取及数据化应当是今后历史地图数字化整理的发展方向。
除历史地图数字化整理与利用外,历史空间分析中的GIS应用也是与会学者关注的焦点。GIS已经在历史地理学的专题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潘威介绍了陕西师大GIS实验室所进行的历史河网数字化研究。尤其是数字黄河、新疆湖泊历史构造、近代上海水网密度研究。以大比例尺地图为基础,补充实地调查,近一百年来上海河网密度可通过GIS分析得以全面展现。研究证明系统性更好的河网结构更有助于解决城市内涝问题。许盘清(三江学院)介绍了由北斗星空公司支持开发的抗日航空烈士地理分布及网站建设。萧凌波将一档馆所藏报灾档中的灾害记录通过GIS转化为时空分布,由此发现华北及长江三角洲是清代灾害密度较高地区。
此外,胡恒(中国人民大学)介绍了《清史地图集》的编纂情况,该项目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未来将在出版纸质地图集的基础上建设清代地理信息系统,随项目进行而搜集的大量与地理相关的舆图等资料也将陆续整理和公布。李鹏(陕西师范大学)的研究指出,近代历史地图对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认同的形塑过程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近代国人对于“中国”的空间观念,从帝制时期的疆域空间转向民族国家的领土空间。
方法论层面,何种形态的地理信息系统能够为历史地理学研究带来切实助益,是与会学者热烈讨论的问题。孙涛(复旦大学)以CHGIS系统中的县级行政区划复原工作为例谈了自己的感想,数据使用者希望GIS数据尽可能详细,但数据的制作者则必须考虑数据信息的标准化以及制作成本。谢湜(中山大学)指出,目前建成的历史地理信息系统中,一些是数据提供平台,另一些是研究成果发布,两者应当有不同的定位。赵思渊认为,建设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可能存在三个不同的面向,其一是以发布地图、地理数据为主要功能的资源平台,其二是专题研究成果的输出形式,其三是面向公众的可视化平台。与会者共同建议,切实考虑不同的功能导向,开发不同类型的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将可能为历史地理学乃至中国史的研究及公众普及提供更大的助益。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