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从一粒万年前的稻米说起,国博展上山文化考古成果
展览海报
一粒稻米究竟有多大的能量?
它可以养活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
稻作农业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人类文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作为农业产品的一部分,水稻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源远流长。今天餐桌上的大米饭,竟然可以追溯到上万年前!
这颗炭化稻米在2006年出土于浙江省浦江上山遗址,距今约11000-8500年。
炭化稻米
经专家分析研究,上山遗址出土的这粒炭化稻属于驯化初级阶段的原始栽培稻。
上山遗址早期文化地层中出土的炭化稻米,是目前通过系统浮选法在层位清晰的考古遗址中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稻米。同时,在义乌桥头遗址、仙居下汤遗址、永康湖西遗址均发现了数量丰富的上山文化的炭化稻米,表明在上山文化中晚期水稻的食用更加普遍。
上山遗址发现了包括水稻收割、加工和食用的较为完整的证据链,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遗存。这些发现让稻作栽培历史上溯至1万年前,刷新了人们对世界农业起源的认识。上山文化不仅在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形成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世界文明也有着独特而重要的意义。
“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现场展出的炭化稻米(摄影:余冠辰)
2021年11月21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中国考古学会、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共同主办,浙江省文物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相关县市人民政府鼎力支持的“稻•源•启明——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
“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展厅入口(摄影:余冠辰)
“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展览现场(摄影:余冠辰)
2000年11月,考古学家在浙江省浦江县发现上山遗址。此后在以上山遗址为命名地的“上山文化”考古工作中,陆续发现了一万年前属性明确的栽培水稻、迄今最早的定居村落遗迹和大量彩陶遗存,上山文化考古发现成果举世瞩目,充分证明这里就是世界稻作文明的起源地,是以南方稻作文明和北方粟作文明为基础的中华文明形成过程的重要起点。上山文化不仅在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形成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世界文明也有着独特而重要的意义。
“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展览现场(摄影:余冠辰)
中国国家博物馆作为代表国家收藏、展示、研究、阐释能够充分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代表性物证的重要历史文化殿堂,长期致力于通过考古、展览等多种方式,努力做好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工作,把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对人类的重大贡献更加清晰、更加全面地呈现出来。
“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展览现场(摄影:余冠辰)
本次展览共展出上山文化早、中、晚三期文物近200件,包括最早的炭化稻米、最早的彩陶、最早的定居村落遗迹等上山文化重要标志性遗存。展览辅助丰富的考古学知识介绍、场景复原、多媒体等展示手段,兼顾学术性与趣味性,展示人类稻作农业起源之初的社会、经济与文化面貌,反映中国早期的定居村落及其社会生产与生活情况,呈现上山文化考古发现的重要意义。
石雕人首 新石器时代·上山文化(距今约11000-8500年)高9.5厘米,宽4厘米
这件石雕人首出土于浙江省嵊州小黄山遗址。其外表呈现青灰色,用自然石块制作,正面呈椭圆形,中、下部有对穿孔,下部孔略残缺,整体呈现额头、双眼、鼻、嘴部的特征,形象略似人的脸部造型。也许反映了当时的人类先祖们在初开的意识中认识自己。
磨盘、磨石 新石器时代·上山文化(距今约11000-8500年)边长50厘米左右,厚约13厘米
使用工具,是人类文明走向发展的标志。这套出土于浙江省仙居下汤遗址的磨盘、磨石,使用了灰黄色砂岩。平面近似圆角方形,边不规整,整器非常厚重。使用面对角形成一条隆起的脊线,两侧稍低,使用痕迹明显。出土时平放于坑中,磨盘、磨石的大量使用,反映了上山时期农业加工的发达繁盛。
“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展览现场(摄影:余冠辰)
万年上山,文明之源。走进“稻·源·启明——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展厅,我们踩着前人的“脚印”迈向一条通向文明的道路;我们发现了一粒深埋在遗址里的稻米和它背后升起的炊烟;我们看见走出洞穴的上山人在采集狩猎的同时捧着稻米,收获、繁衍、生息;还有那烙印着上山人精神世界的上山文化彩陶,如太阳一般鲜红、如火焰一般浓烈。
陶壶 新石器时代·上山文化(距今约11000-8500年)口径6厘米,底径6.5厘米,高17.5厘米
上山人不仅会种稻、捏陶,也擅长使用已有的道具发明新的食物。展览现场展出的这件彩陶壶中发现了酿酒的证据,在壶内的残余物中发现了一种加热产生的糊化淀粉,经检测研究,发现残留物与低温发酵的损伤特征相符,而低温发酵是酿酒的基本原理。因此,9000年前的上山人可能已经掌握酿酒技术,而这只陶壶就可能是中国最早的酒器。
陶盆 新石器时代·上山文化(距今约11000-8500年)口径35厘米,底径10厘米,高9厘米
陶盆是上山文化最具标识性的器物,一般都是夹炭陶,胎土中往往羼合稻谷壳等有机质,器型上以大敞口、小平底为共性特征。
桥头遗址出土的这件陶盆口沿及器腹上壁略向外翻卷,外腹壁中部横向附加两个桥形器耳。陶胎表面内外壁均施红陶衣,部分位置的陶衣脱落,露出乳白色的涂敷层。据介绍,这样的工艺能够使陶盆更加坚固。
“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展览现场(摄影:余冠辰)
当天下午,为纪念上山文化命名15周年:“稻·源·启明——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暨“万年浙江与中华文明”学术座谈会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刘玉珠,中国国家博物馆党委书记、副馆长单威,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省文物局局长杨建武,浦江县委书记俞佩芬等领导和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赵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陈星灿等来自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国内大学、著名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在线下和线上共同参加座谈会。座谈会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向明主持。
王春法在座谈会致辞中表示,此次座谈会共同探讨 “上山文化”的保护、研究和宣传工作,这对更好地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和成就,展现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博历来高度重视考古发掘和研究阐释工作,此次联合主办 “稻·源·启明——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就是要全面揭示以上山文化为代表的东亚稻作文化的社会生产与生活情况,生动阐释中华民族为人类稻作农业作出的重大贡献。
刘玉珠表示,上山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节点,要将上山遗址、河姆渡遗址、井头山遗址、田螺山遗址等作为深化中华文明探源研究的重要内容,持续开展上山遗址的发掘、整理、研究、展示工作,坚持保护和利用并重,更好地将上山文化的意义、学术地位进行展示、宣传,努力服务社会。做好相关工作,需要国家文物局、地方文旅部门、当地党委政府协调推进,也需要社科院考古所、相关大学等学术科研机构持续投入支援。
杨建武表示浙江省委省政府已把上山文化研究和保护利用作为文化浙江建设的重要抓手,确立了申报世界遗产的目标,努力将其打造成为新时代浙江文化高地中的高峰。浦江县委书记俞佩芬代表上山文化遗址联盟介绍了相关工作规划思路。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上山文化发现者蒋乐平从上山文化的年代与分期和上山文化遗存特质两方面阐述了上山文化的内涵及意义。他表示,相较于长江中游同样显露若干稻米信息的早期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上山文化有三个显著不同的特点。第一,上山稻作包括栽培、收割、脱粒加工和食用的系列内容,一种崭新的农耕行为体系已经初步形成;第二,走出洞穴,占领、定居于新石器时代活动中心的旷野地带,这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真正开始;第三,上山稻作是一种没有中断并出现稳定进步的文化现象,随着上山文化的发展而传播。一种生业经济行为,与一个群体的生存与繁衍,发生了真实的关系。这一遗存信息及其传递的文化意义,超越了早期穴居遗址的时代属性和历史属性。
会上,国内外知名考古学者围绕上山文化的历史价值、时代价值及其在中华文明史和人类文明史中的地位分别作重点发言,并就上山文化的保护、宣传、运用等方面工作展开讨论。来自英国、美国的专家学者以视频的方式进行了学术演讲,详细阐述了全球视野下的上山文化。
会议认为,上山文化是改写人类文明史的重要发现,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篇章,是世界稻作农业起源地,具有重要的考古学价值。上山人是最早的农人,是最早生产水稻的先民。袁隆平“万年上山 世界稻源”题词和严文明先生“远古中华第一村”题词,是对上山文化价值内涵的高度概括。
上山文化2000年首先发现于浦江上山遗址。2006年11月,在浦江举行的“中国第四届环境考古学大会暨上山遗址学术研讨会”上,“上山文化”正式命名,这是目前浙江乃至整个东南地区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21年来,浙江已在浦江、嵊州、龙游、金华、永康、义乌、兰溪等地发现“上山文化”遗址20处。这里是钱塘江流域、长江中下游乃至全中国起步最早、规模最大、内涵最丰富的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群,比河姆渡文化、跨湖桥文化分别早了3000年、2000年,将浙江的文明史推进到10000年前,改写了浙江历史。上山文化是中国农耕村落文化的源头,也是世界农业文化的重要发生地。
会议认为,上山文化彩陶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最早彩陶,其孕育于上山文化独特的红色陶系,是上山文化陶器的精华,也是中国彩陶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研究发现,在上山文化早期,上山文化的夹炭红陶就与其他地区的陶器存在差别,具备更先进的一些特征,器形复杂多样,有大口盆,小口鼓腹的双耳罐等。
现场展出的陶器(摄影:余冠辰)
彩陶片 新石器时代·上山文化(距今约11000-8500年)
展览现场展出的这件陶片出土于浙江省义乌桥头遗址,应是一钵碗类的残片,夹细砂红陶,陶质较细腻,器壁施红陶衣。口沿处有白色点彩,器壁残见三个单独的几何形图案,图形为填涂而成,与顿点连缀的点彩手法有着本质的差异。可见的两个完整图案,其一为带着一周辐射短线的圆形,似太阳纹,另一为两个顶角相对的三角形。残见图案为填涂白彩的直角。
座谈会还围绕上山文化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以及上山文化遗址群保护与展示的思考进行了相关研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研究员陈同滨表示,上山文化遗址群申遗具有重大意义,可见证“农业起源”中的“稻作起源”这一中国对世界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上山文化是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考古学的重要成果,是继良渚古城遗址之后,又一重要文化遗产,它揭示了钱塘江文明的源头及其对东亚地区文明进程的贡献,填补了世界遗产中稻作起源的类型空白。
据悉,上山文化工作得到了浙江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明确提出要“推进上山文化申遗”。同时,上山文化工作已列入浙江省旅游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浙江省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此外,与会专家学者表示,有关“上山文化”仍有许多重要课题等待解决,未来将针对上山文化的持续研究不断提供新的见解。
在此次座谈会上,中国考古学界泰斗级人物、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成员、北京大学资深教授严文明专门发来贺信,信中提到,经过20年发掘与研究,上山文化已明确了两个世界第一,稻作农业世界第一,彩陶世界第一。浙江到国博办展览十分有意义,这有利于向全社会展示稻作文明对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有利于加深世界对中国悠久历史的认知和理解。
展览位于国家博物馆南1展厅,据悉,本次展览预计持续两个月。
原标题:《从一粒万年前的稻米说起 国博展上山文化考古成果》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