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初中生课后三点半都干啥?上海这些学生走进手术室了解医学

澎湃新闻记者 李佳蔚
2021-11-22 21:32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双减”政策使学生的课后生活大大丰富,今日(11月22日),上海一批初中学生进行了一次“医学之旅”。

上海市西南位育中学的50名初三学生在课外活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参加“天使爱科学”活动,走进手术室了解医学知识。 本文图片均由澎湃新闻记者 李佳蔚 摄

22日下午,上海市西南位育中学的50名初三学生在课外活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来到美敦力上海创新中心(MIC)参加“天使爱科学”医学科普课外课堂项目。

这期课堂主题是“脑血管健康-脑卒中”,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现场看到,同学们在课堂上学习医学知识,还走进手术室模拟了手术。

科研志愿者为学生们讲解脑血管知识。

脑梗是怎么回事?如何预防?取栓手术怎么疏通脑血管?在医学科普课堂上,科研技术人员作为志愿者,为学生们讲解脑血管疾病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比如心脏、大脑血管堵住了,现在主要的介入手术治疗,是通过人的大腿、手臂血管,把支架送到心脏或颅内疏通血管,以最微小的创口实施手术。

课堂互动中,学生们在科研人员的指导下分小组设计各自的血管疏通方案。铁丝(模拟支架)如何更好地穿过堵塞部位、更顺畅地疏通血管,怎样对人体造成的损伤更小、恢复更快,学生们认真思考,上台演说自己的想法。

在课堂互动环节,一名学生上台介绍自己设计的血管疏通方案。

在医疗科技展示环节,50名学生穿上鞋套,模拟医生的角色走进“手术现场”。他们先后参观创新中心的肺部肿瘤导航培训室、麻醉及重症监护模拟培训室、一体化手术室和腔镜手术室,了解不同医疗器械的功能和用途,并且近距离地观察它们是如何运作的。

外科手术室的一台ECMO(体外膜肺氧合)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新冠疫情以来,医疗设备ECMO进入大众视野,科研技术人员向学生们介绍,这种设备主要用于对重症心肺功能衰竭患者提供持续的体外呼吸与循环,以维持患者生命,并向学生们具体讲解设备如何运作。

学生在腹腔镜模拟器上感受医生做手术的感觉。

一台模拟手术台前,学生们观察模拟人体身上复杂的血管,再次直观地了解介入手术是如何从大腿动脉把导管运送到颅内血管堵塞位置的。不少学生的兴趣很大,主动操作腹腔镜模拟器,感受医生做微创手术的感觉。

“手术太考验双手协调能力了,还有手眼协调能力。”一名学生操作完腹腔镜模拟器后兴奋地说,自己的手只轻轻动了一下,腹腔镜中的手术刀便有很大摆动,“现在能感觉到,医生做手术真是细致入微。”

学生们在手术台上观察人体模型,了解介入手术如何从腿部、胳膊把支架输送到颅内。

记者了解到,为落实“双减”政策,上海市教委鼓励有条件的区、校将初中课后服务有序延伸到校外艺体、科普、安全实训等场馆,也支持和鼓励区、校在课后服务中因需引入社区教育资源、社会公益力量。

“天使爱科学” 项目旨在探索公益组织和企业共建青少年课外科普活动的新模式,负责该项目的公益组织上海悦安健康促进中心和企业美敦力上海创新中心目前已邀请上海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组建科普志愿者讲师团队参与服务“课后三点半”,在中小学生中传播健康知识、激发医学梦想、培养科学思维。

    责任编辑:邹佳雯
    图片编辑:蒋立冬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